硝烟难掩大智慧

2021-12-20 10:21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6期
关键词:统帅会战主力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凯歌行进的岁月,也是一则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充满惊涛骇浪的历史篇章。

在这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的三场会战中,双方主力尽出。国民党军的四支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大野战部队全力以赴地投入这三次会战。

这三场战略决战,对整个解放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三次战役中,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四十四个师、非正规军二十九个师,共计一百五十四万人,使整个战局顿时改观。这以后,尽管国民党当局先是力图守住长江防线,后是力求保住华南和西南地区,但已是兵败如山倒、不堪一击。整个战争的胜负,在三大战略决战结束时已成定局。

对解放军来说,这三大战略决战是在国民党军队数量上超过自己、武器装备更占显然优势的条件下发动的,而在短短四个月零十九天时间内便干净利索地取得胜利。不论战争规模还是战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罕见,无疑十分值得后人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什么是战略决战?那是指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战略决战通常表现为双方的主力会战,因为只有在会战中歼灭对方的主力,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交战一方的主力已被消灭,即便还存在多少军队,都胜负已决。双方如果没有将主力投入作战,就不可能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性作用。不管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谈不上战略决战。

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名著《战争论》中特别重视主力会战的问题。他写道:“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所以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战争的真正的重心。”

正因为战略决战对战争全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所在,双方的军事统帅都不能不全力以赴地为争取胜利而投入这场斗争。又因为它是双方主力的会战,所以它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自然是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阶段,在指挥上也是最不容易驾驭的时刻。

对军事统帅来说,战略决战是检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这里包括:他能不能总览全局地正确判断客观战争局势的发展进程;能不能在恰当时机下作出常人难以决断的重大决定,并排除重重困难,坚决贯彻实行;能不能灵活地应对战场上出现的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复杂变化,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部署;能不能巧妙地引導战役从这一阶段向下一阶段发展,如此等等。

可以说,战略决战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对双方军事统帅指挥作战能力的考验。孰优孰劣,空言争辩是没有用的,一切只能靠实践的事实来检验。

当然,战略决战的胜败不能单纯从军事这一个角度来考察,它通常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特别是由人心向背这个根本因素所支配。但军事统帅的主观指挥是否正确无疑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曾着重指出这一点:“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各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他又写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在战争史中,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多方面的启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历史是前人实践记录的总汇。

梁启超说过:读史可以“益人神智”。回顾这段经过实践检验的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前人的巨大功绩、感受革命成功的得来不易,还可以对这场规模如此宏伟、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大决战中双方统帅如何思考和实行指导的事实进行粗略的梳理和剖析,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猜你喜欢
统帅会战主力
一周主力资金净流入额前20名个股
《论语》知多少?
十多年带着重病妈妈去上学
武汉会战
当当夺权之争:尴尬的“会战”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库尔斯克会战
细品日本海自主力战舰
足球流氓“会战”欧洲杯
下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