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021-12-20 08:50杨风
创新 2021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 要]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较低,明确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仅占37.0%。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范围、流动时间正相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收入、劳动合同签订、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办理、平时主要与谁交往对市民化意愿有影响,流入地类型、流入城市规模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在老家拥有承包地、宅基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为有序推进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增加农民工收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优先推进重点群体落户城镇,形成示范效应。

[关键词] 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表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1)06-0084-14

“十三五”时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2015—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6.10%增至60.60%[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9.90%增至44.38%[2],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基本未变。2020年,受国内国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所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下降了2.7%[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4]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明确思路。”[5]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强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区域差异较大。蔡海龙于2014年对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11个省份2859名农民工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农民工愿意长期或永久留在城市[6]。然而,2015年,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53.8%的受访者不愿意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7]。2016年,陕西省对省内11个中小地市1100名农民工的调查结果显示,44.5%的受访者愿意落户城镇[8],即55.5%的受访者不愿意在城镇落户。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上升趋势不明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按理来说应该呈较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是根据浙江省的调查结果,情况不容乐观。2003年,对浙江省进城农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想农转非的进城农民仅有30%[9]。2013年,对浙江省的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真正有意愿把户口迁到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只有35.2%[10]。2003—2013年间,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只上升了5个百分点。

(二)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影响市民化意愿的個体因素

一是年龄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刘传江对武汉市进城农民工的研究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成为城市居民[11]。但是,张翼研究指出,在进城落户的意愿上,“80前”与“80后”农民工的态度基本一致[9]。二是性别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黄祖辉等人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进城者更希望“农转非”[9]。张洪霞指出,男性农民工市民化的倾向比女性更强[13]。黄锟明确指出,性别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14]。三是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王桂新等人指出,婚姻状况对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15]。张洪霞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对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没有影响[13]。四是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胡玉萍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的分析指出,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迁移意愿没有明显影响[16]。孟兆敏和吴瑞君对上海市和苏州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居留意愿呈正相关关系[17]。

2.影响市民化意愿的经济因素

一是经济收入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王春兰和丁金宏指出,就业谋生是流动人口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经济收入不仅是影响其居留意愿最为显著的因素,而且影响其他因素对居留意愿的作用[18]。然而,梅建明和袁玉洁研究指出,月收入水平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19]。二是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陈春和冯长春指出,住房状况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最大[20]。梅建明和袁玉洁却认为,住房面积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19]。三是农村土地、房屋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张翼指出,绝大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户口“非农化”的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12]。张文武等人的研究结论与此不谋而合,老家拥有住房显著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21]。

3.影响市民化意愿的制度因素

一是合同签订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秦立建和王震指出,合同签订与户籍转换意愿呈负相关关系,签订工作合同会降低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22]。与此观点相反,张文武等人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1]。二是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城市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社会保障的作用与之相反,尤其是对大中城市而言[21]。

4.影响市民化意愿的城市规模与区位因素

一是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秦立建和王震指出,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户籍转换意愿越强[22]。与此相对,叶俊焘和钱文荣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与城市规模负相关,小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最高,中等城市次之,大城市最低[23]。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的是,张文武等人指出,城市规模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呈“U”形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21]。二是城市区位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总体来看,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存在地区差异。相对于中部地区的农民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表现出较高的城市户籍转换意愿[22]。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部分研究数据区域范围较小,代表性不足。部分学者运用区域调查数据研究全国情况,存在“以偏概全”的风险。其中,黄祖辉等人采用的数据是浙江省328名进城农民(已经农转非的146人)的调查数据[9],梅建明和袁玉洁采用的数据是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数据[24]。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将市民化意愿选项进行合并。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中,问题“如果您符合本地落户条件,您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实际有3个选项,即“愿意”“不愿意”“没想好”。但是,部分研究成果将“没想好”归并到“不愿意”之中,致使“不愿意”的占比大幅上升。三是部分研究结论相互矛盾。部分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前已述及。此外,黄锟指出,外出打工时间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没有影响[11]。然而,梅建明和袁玉洁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时间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16]。本研究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推进城镇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建议。

二、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状况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选自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该调查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6年全员流动人口年报数据为基本抽样框,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1個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流入人口,样本总量为169990份。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因此剔除了样本点类型为村委会、户口性质为农业以外(包括非农业、农业转居民、非农业转居民、居民及其他),以及其他不符合条件的数据,最后获得有效数据40464份(以下简称“有效数据”)。

(二)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表征

1.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总体差异

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问卷中,“如果您符合本地落户条件,您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选项有“愿意”“不愿意”“没想好”3项,本研究将“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作为市民化意愿的肯定回答,并用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的占比衡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强度。有效数据显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明确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7.0%,不愿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5.4%,没想好的占27.6%。由此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较低,有序推进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重道远。

2.个体因素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

(1)性别差异

有效数据显示,男性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7.4%;女性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6.5%。由此来看,男性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略高于女性。

(2)年龄差异

有效数据显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的“80后”1群体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7.0%,“70后”群体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6.2%,“60后”群体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8.3%,“50后”群体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9.0%。数据显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年龄与其市民化意愿呈“V”形关系。

(3)婚姻状况差异

有效数据显示,非在婚(包括未婚且未同居、离异、丧偶)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5.2%;在婚(包括初婚、再婚、同居)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7.6%。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在婚群体的市民化意愿略高于非在婚群体。

(4)文化程度差异

有效数据显示,未上过学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6.2%,小学学历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同类指标的占比为36.6%,初中学历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同类指标的占比为37.0%,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同类指标的占比为37.2%,大学专科学历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同类指标的占比为37.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同类指标的占比为37.0%。由此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3.城市因素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

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流出地是农村,流入地是城镇,由于流入时间、空间以及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自然有所不同。

从流动时间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流动时间小于等于5年的,愿意落户城市的人占同类群体的35.0%;流动时间大于5年但小于等于10年的,愿意落户城市的人占同类群体的38.5%;流动时间大于10年但小于等于15年的,愿意落户城市的人占同类群体的42.7%;流动时间大于15年但小于等于20年的,愿意落户城市的人占同类群体的43.9%;流动时间大于20年的,愿意落户城市的人占同类群体的50.3%。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时间正相关。

从流入地类型来看,有效数据显示,流入东部地区①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7.7%;流入中部、西部地区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比依次是40.1%、33.6%。由此来看,流入中部地区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高,东部的次之,西部的最低。

从流入城市规模差异来看,本研究首先根据《2017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按照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要求②对流入城市进行了划分,然后分析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与流入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流入城市规模呈倒“U”形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1看出,以特大城市为界,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市民化意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流入特大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的高达40.1%);后半部分,尽管流入城市规模变大,由特大城市变为超大城市,然而市民化意愿却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从经济收入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与其家庭月收入的关系如图2所示。由图2看出,城镇農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家庭总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有效数据显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32.1%;签订了劳动合同(包括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完成一次性任务、试用期)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占40.2%。由此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劳动合同签订息息相关。

从住房性质差异来看,有效数据显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现住房性质为就业场所、其他非正规居所的,愿意落户其移居城市的占28.8%;住房性质为单位房或雇主房(不包括就业场所)、政府提供公租房、借住房的,愿意落户其移居城市的占31.0%;住房性质为租住私房(整租或合租)的,愿意落户其移居城市的占40.1%;住房性质为自购房(包括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购小产权房)或自建房的,愿意落户其移居城市的占36.1%。由此来看,租住私房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比购房或建房的高(前者高出后者4个百分点)。

从社会交往差异来看,有效数据显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主要与同乡交往的,愿意落户本地城市的占36.8%;主要与本地人交往的,愿意落户本地城市的占38.9%;主要与其他外地人交往的,愿意落户本地城市的占38.8%;很少与人来往的,愿意落户本地城市的占33.11%。由此来看,业余时间与谁交往对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与本地人或其他外地人交往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较高,与同乡交往的次之,很少与人来往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低。

4.农村因素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差异

从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用力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是既存在推力也存在拉力。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推力”的,对另一部分人也可能是“拉力”或“粘力”,反之亦成立。农村因素的差异性、作用力的复杂性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多样性。

老家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分红等农村经济权益拥有状况与市民化意愿差异。有效数据显示,老家有无承包地、宅基地,及是否参与集体分红对市民化意愿都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老家是否拥有承包地、宅基地息息相关。老家有承包地或宅基地的落户意愿相对较低,而老家没有承包地或宅基地的落户意愿相对较高。与此相对,尽管参与农村老家集体分红的农业转移人口仅占样本总体的2.6%,愿意落户的占参与农村集体分红人口总体的比例高达38.4%。

户籍地(流出地)、老家地理位置与市民化意愿差异。有效数据显示,户籍地(流出地)是中部地区的,市民化意愿最高(39.7%),东部地区的次之(38.9%),西部地区的最低(32.9%)。此外,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中,愿意落户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市、省会城市的比重依次为36.1%、41.3%、49.5%、58.5%、60.4%,即市民化意愿随着其老家地理位置的升级(按照行政级别)而增强。但是,老家地理位置是直辖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落户的仅占29.2%,市民化意愿出现断崖式下降。

三、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构建

鉴于市民化意愿的答案有三种(愿意、不愿意、没想好),本文建立了两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具体Logistic模型如下:

Logit[P愿意P不愿意=][α1+β11X1+β12X2+…+β1mXm]

(1)

Logit[P没想好P不愿意=][α2+β21X1+β22X2+…+β2mXm]

(2)

式(1)、式(2)中,[P愿意]表示愿意市民化的概率,[P不愿意]表示不愿意市民化的概率,[P没想好]表示没想好的概率;α为截距项,Xm表示第m个影响因素,  β1m、  β2m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

(二)变量选择与赋值

本研究将“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作为市民化意愿的肯定表达,设置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等18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分为个体因素、城市拉力或斥力因素、农村推力或粘力因素三种类型。各变量名称及赋值情况如表2所示。

(三)回归分析

本研究首先分析个体因素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建立模型1。其次将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把城市拉力/斥力因素纳入模型,建立模型2。再次,将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把农村推力/粘力因素纳入模型,建立模型3。最后,将各类因素全部纳入模型,建立模型4。本研究运用SPSS Statistics 2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4个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显著性较高。各因素与市民化意愿的具体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个体因素与市民化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显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1)婚姻状况的Exp(B)=0.925,表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非在婚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在婚的92.5%,即在婚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高。(2)流动范围属于跨省、省内跨市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在模型1中的Exp(B)值分别为2.076、1.760,即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别是市内跨县的2.076倍和1.760倍,表明流动范围越大,市民化意愿越强。(3)与流动时间大于20年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相比,流动时间小于5年、流动时间大于5年小于10年、流动时间大于10年小于15年、流动时间大于15年小于20年的,其在模型1中的Exp(B)值分别为0.632、0.711、0.793、0.804,则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别是前者的63.2%、71.1%、79.3%、80.4%。由此来看,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2.城市拉力(斥力)因素与市民化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流入地类型、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对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1)除流入城市规模是特大城市外,其余各类流入城市规模Wald检验的Sig值均大于0.05,从而表明它们对模型的贡献无显著意义。在模型2中,特大城市Exp(B)=1.153,表明流入城市规模是特大城市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发生比是超大城市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1.153倍。(2)流入地是东部、中部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Exp(B)值分别为1.103和1.125,则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比流入地是西部的分别高出10.3个、12.5个百分点。(3)从家庭月收入来看,与家庭月收入在15000元及以上的相比,其他类收入的Exp(B)值分别为0.494、0.466、0.488、0.663,则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别是前者的49.4%、46.6%、48.8%、66.3%,表明经济收入与市民化意愿正向关联。(4)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未签订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425倍。(5)与自购房与自建房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相比,住房性质为单位、雇主、政府提供住房或借住房以及租住私房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别是前者的79.6%、126.3%。(6)办理了居住证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未办理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65倍。(7)与平时主要交往对象为同乡的相比,平时交往对象主要是本地人、其他外地人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分别是前者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267倍、1.15倍。另外,模型2中“很少与人来往”这一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大于0.05,表明其对模型的贡献无显著意义。

3.农村推力(粘力)因素与市民化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老家承包地、宅基地、户籍地类型对其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1)在老家有承包地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比在老家没有承包地的市民化意愿的概率降低了35.9%。(2)在老家有宅基地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是在老家没有宅基地的76.0%。(3)与户籍地是西部的相比,户籍地为东部、中部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意愿的概率依次是前者市民化意愿的概率的1.205倍、1.221倍。

4.综合因素与市民化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所有变量的纳入,婚姻状况、流入地类型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不再显著;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家庭月收入、劳动合同、现住房性质、居住证、与谁交往最多、老家承包地、宅基地、户籍地类型等变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依然显著。其中,流动范围,劳动合同、居住证、与谁交往最多、老家宅基地等变量在模型4中的Exp(B)值比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小,意味着其影响力有所减弱。与此相对,现住房性质、老家承包地在模型4中的Exp(B)值比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大,意味着影响力有所增强。流动时间、家庭月收入、户籍地类型等变量在模型4中的Exp(B)值与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Exp(B)值相比,有的增大有的减少,情况较为复杂。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与启示

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较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重道远。有效数据显示,明确表示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城市的仅占37.0%。从“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到“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市落户门槛不断降低。如果说农民跳“农门”在以前是“能不能”的问题,在今天则更多是“愿不愿”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低迷的症结何在,值得深究。

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呈正相關关系。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与流动范围是市内跨县的相比,跨省流动、省内跨市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更强。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着眼点应从从就地市民化向异地市民化转变。

经济收入、劳动合同签订、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办理、平时主要与谁交往等因素对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与普遍流行的观点不同的是,流入地类型、流入城市规模对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入特大城市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概率是流入超大城市的1.14倍,这可能与当年(2017年)超大城市“苛刻”的落户政策有关。

研究发现,老家承包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权益拥有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除了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还应建立健全转户农民利益保障或补偿机制,解决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

(二)政策建议

1.增加農民工经济收入

一是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着力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二是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定期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保障职工实际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

一是持续开展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春暖行动”,在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与履行工作。二是加强劳动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把劳动合同知识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必要内容。三是加大对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的监察执法力度,依法处罚问题企业。

3.积极改善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

一是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范围,降低保障性住房申请门槛,简化租赁补贴申请手续。二是允许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和规定标准的用地规模范围内,利用企业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三是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完善适合农民工实际情况的住房公积金政策体系。

4.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农村承包地的用益物权。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和登记制度,探索土地流转合同网签管理制度。三是引导支持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

5.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一是探索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实现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二是建立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和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与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衔接机制,将放弃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的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6.优先推进重点群体落户城镇

一是以在城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合法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重点对象,特别将新生代农民工。二是优先解决就业能力强、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三是促进流动时间长、流动范围广、落户意愿强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五、研究展望

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曾经是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驱动力,山东、重庆、安徽等地由于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门槛”入学政策,即父母不用落户随迁子女就可就近入学,结果导致进城务工人员落户意愿更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缓慢。目前,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愿意落户城市的最大动机依然是子女教育,特别是子女高考。为降低人才落户门槛,2018年天津市发布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按下葫芦浮起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的同时,高考移民问题凸现了。鉴于此,天津市最新规定,自2022年开始,高考报名条件由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学籍”。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城乡人口、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权益公平公正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亟须开展相关研究。

进城后的农民需要的并不是一纸简单的身份认证,而是身份背后的权利共享、利益保障、文化融入、生活方式适应等一系列转变。否则,“户籍城市化”的农民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既不像市民又不像农民,既有的权利(作为农民的)已经消失,而期待中的权利(作为市民的)却难以兑现[25]。由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内部差异性,市民化诉求的多样性,市民化障碍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多视阈研究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一言以蔽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期待更多学者加入研究行列。

参考文献:

[1] 赵展慧,李心萍.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N].人民日报,2020-10-25(1).

[2] 熊丰.城镇化率44.38%:我国提前完成一亿人口落户目标[EB/OL].[2020-10-07](2021-01-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07/c_1126580082.htm.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2-28].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1-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ywj/2020-11/03/c_1126693293.htm.

[5]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6] 蔡海龙.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诉求及建议:基于11省2859名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兰州学刊,2017(2):178-184.

[7] 王明峰.农民工为啥不愿“农转非”?[N].人民日报,2015-12-27(9).

[8] 宋洁.陕西四成农民工有进城落户意愿[N].西安晚报,2017-2-15(7).

[9] 黄祖辉,钱文荣,毛迎春.进城农民在城镇生活的稳定性及市民化意愿[J].中国人口科学,2004(2):70-75.

[10] 黄勇,周世锋,张旭亮,等.浙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意愿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4(11):139-146.

[11] 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2):34-39.

[12] 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2):14-26.

[13] 张洪霞.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797位农民工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4(1):26-30.

[14] 黄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76-81.

[15] 王桂新,陈冠春,魏星.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2-11.

[16] 胡玉萍.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5):40-45.

[17] 孟兆敏,吴瑞君.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上海、苏州等地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1(3):11-18.

[18]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7(1):22-29.

[19] 梅建明,袁玉洁.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375份农民工调研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68-77.

[20] 陈春,冯长春.农民工住房状况与留城意愿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1(1):145-149.

[21] 张文武,欧习,徐嘉婕.城市规模、社會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J].农业经济问题,2018(9):128-140.

[22] 秦立建,王震.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99-106.

[23] 叶俊焘,钱文荣.不同规模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16(5):64-74.

[24] 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0-17.

[25] 杨风.排斥与融入: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2.

[责任编辑:杨彧见习编辑:李妍]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