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福建福州 350001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高发终身性疾病,亦是高血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在发病初期无显著临床症状,在病情进展中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体质量减少等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损伤心、脑、肾等脏器组织,为避免其加速疾病进展需及早采取科学方案进行治疗[1]。 降糖药物为控制糖尿病首选方案,但长期口服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会损伤胃肠道,亦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持续下降,而近年随着中医辨证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如何合理选择中药方案控制病情成为亟待解决问题之一[2]。 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认为该病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所致,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效,六味地黄汤具有滋阴补肾功效。 为明确二者联合治疗价值,该文遴选2020 年4 月—2021 年4 月该院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0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 40 例)。
观察组中男/女=28/12;年龄 42~72 岁,平均(56.25±10.25)岁;病程 4~10 年,平均(6.25±1.25)年;BMI 26~31 kg/m2,平均(28.91±0.74)kg/m2。 对照组男/女=27/13,年龄 41~76 岁,平均(56.88±10.14)岁;病程 4~11 年,平均(6.31±1.42)年;BMI 26~31 kg/m2,平均(28.72±0.64)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且该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
纳入标准:①依从性较高者;②满足用药指征者;③属于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肾阳虚类型者;④空腹血糖≥6.1 mmol/L 者; ⑤随机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11.1 mmol/L 者[3]。
排除标准:①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②心血管疾病者;③精神及心理状态较差者;④泌尿系统疾病者;⑤药物禁忌证者;⑥妊娠期糖尿病者;⑦临床资料丢失或无法配合随访者[4]。
诊断标准:参考2021 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诊断。
患者在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由医师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引导其掌握糖尿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等,使其对治疗流程有一定认知;其次做好饮食规划(以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并指导其进行适量运动,例如太极、快走、骑车等,运动循证循序渐进原则,还需合理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影响其预后效果。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国药准字 H20023370;规格:0.5 g)口服治疗,50 mg/次,3 次/d,持续治疗 12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治疗,方剂中含有丹参20 g、熟地黄20 g、何首乌20 g、茯苓 20 g、山茱萸 15 g、太子参 15 g、元参 15 g、泽泻10 g、红花 10 g、麦冬 10 g、五味子 10 g、生地黄 10 g、鸡内金10 g、黄精10 g、知母10 g,若患者存在肝肾阴虚证,可佐以枸杞子10 g、杜仲10 g;若患者存在阴阳两虚证,可佐以肉桂3 g、丹皮10 g;若患者存在气阴两虚证,可佐以西洋参 5 g、杜仲10 g;若患者存在阳虚水泛证,可佐以制附子5 g、桂枝5 g,将其混合后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分 2 次口服,持续治疗 12 周[5]。
临床疗效根据血糖控制效果评价,显效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患者血糖下降>20%,HbA1c 下降>10%;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指标[6]。
记录两组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低血糖发生率。
临床指标包括(治疗后3 个月评价):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 2 h 血糖(2 h blood glucose after meal,2 hPG)、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等。 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中肘正中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 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上述临床指标[7]。
采用4 级评分法评价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走路不稳、心慌等症状,分值0~3 分,得分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8]。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82.50%)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97.50%)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低血糖率对比[n(%)]
治疗前,两组6 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FPG、2 hPG、HbA1c、TG、TC、L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组间治疗前对比)值P 值t(组间治疗后对比)值P 值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PG(mmol/L)8.85±1.46 6.61±1.17 8.34±1.24 5.21±0.58 1.684 0.096 6.780<0.001 2 hPG(mmol/L)HbA1c(%)13.19±2.92 9.28±2.34 13.62±2.74 7.96±0.91 0.679 0.499 3.325<0.001 8.38±0.51 6.93±0.54 8.37±0.52 5.19±0.62 0.087 0.931 13.385 0.028 TG(mmol/L)5.12±0.84 4.69±0.71 5.13±0.72 3.02±0.11 0.057 0.955 14.701<0.001 TC(mmol/L) LDL-C(mmol/L)3.11±0.38 2.58±0.24 3.12±0.39 1.79±0.25 0.116 0.908 11.839<0.001 2.02±0.11 1.19±0.05 2.01±0.13 0.82±0.03 0.371 0.711 40.132<0.001
观察组5 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对比[(),分]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头痛1.56±0.25 0.72±0.11 19.451<0.001头晕 记忆力减退1.84±0.16 0.76±0.15 31.144<0.001 1.88±0.16 0.71±0.14 34.805<0.001走路不稳 心慌1.64±0.44 0.76±0.34 10.009<0.001 1.62±0.31 0.81±0.24 13.067<0.001
中医将糖尿病纳入“消渴”范畴,因此临床又将其称为“消渴症”,该病以多尿、多饮、口渴等主要表现,多食易饥,中医从脏腑方面分析发现糖尿病病变部位累及胃部、肺部、肾脏,其中肾脏为主要病变位置;从病因、病机分析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致的阴津亏损,气血阴虚,因此治疗需以补肾生津、健脾益气入手[9-12]。
既往选择二甲双胍等西药进行治疗,虽可缓解临床症状并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长期用药易出现各类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在改善预后效果后价值不高[13]。近年中医治疗方案被广泛应用在各类慢性疾病治疗中,该文选择的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均为常见中药汤剂,其中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具有补气生津、滋阴养血之功效;六味地黄汤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滋阴补肾、肾阴亏虚之功效,将二者结合可达到补肾、健脾的目的[14-16]。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97.50%)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亦可确保治疗安全性,避免长期用药后康复方案不佳影响预后效果。 生脉散中含有人参(生津养血、补气益脾)、麦门冬(养阴清心)、五味子(滋肾生津)等中药材,结合各药物原理、性质可有效缓解气虚瘀滞、燥热过盛等症状;六味地黄汤作为补肾名方,含有熟地黄(补肾阴)、山药(健脾益肾)、丹皮(滋阴)、茯苓(滋阴)等多种中药材,将其与生脉散联合可发挥互补、协同作用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7-19]。
中医将糖尿病分为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等多种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可见尿多、头晕耳鸣等症状,因此治疗中可选择补肝肾药物,例如方剂中选择的杜仲;针对气阴两虚型者可出现腰膝酸软等症状,因此治疗可选择滋阴补气类药物,例如西洋参等;此外阴阳两虚型者可见舌暗淡以及脉沉细等表现,在治疗中可选择滋阴补肾药物,通过针对性治疗可提高方剂合理性、有效性,经周期性治疗将患者病情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22]。
综上所述,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中极具优势,可改善其临床症状,亦可稳定其血糖、血脂水平,避免病情控制不理想出现低血糖,值得借鉴及参考,但该研究方案设计较为简单,研究展开过程中存在样本数量少、对比数据少、研究范围窄等问题,经对比虽证实中药可提高治疗有效性,但尚未明确其对预后效果、胰岛素分泌及水平等的影响,亦无法规避研究偏畸性,鉴于此后期需优化研究设计方案,在增加研究数量样本的同时, 进行多项指标检测明确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在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