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玉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相关研究显示,在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2 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占总总数的90%以上[1]。 相较于1 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因故失去了自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故主要通过注射胰岛素等方式实现降糖、控糖),2 型糖尿病患者身体仍然会产生胰岛素,但组织细胞却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所降低),因此,2 型糖尿病又被称为“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2]。 临床尚无法对本病进行对症治疗,即2 型糖尿病无法治愈,暂时只能设置近期(纠正或避免出现代谢紊乱)、远期治疗目标(长期良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希望能够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尽量延长自然寿命[3]。 总体而言,2 型糖尿病患者需接受长期持续性治疗,主要方式为服用药物。 该研究以该院 2020 年 5 月—2021 年 5 月收治的8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为例,旨在梳理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 型糖尿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80 例该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 型糖尿病的患者,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男23 例、女17例、年龄 38~63 岁,平均(50.64±4.72)岁;2 型糖尿病的具体分型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37例、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3 例。 对照组男22例、女 18 例,年龄 39~64 岁,平均(51.17±4.85)岁;疾病分型:胰岛素抵抗为主36 例、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即“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减少)”,伴有机体乏力,经尿糖测定、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测定等检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参与该研究前15 d 内,未接受过任何糖尿病相关治疗者; 思维意识正常且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能够与该院医护人员正常交流者;依从性良好,能够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时定量服用药物者;知悉该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该院伦理委员会经过评估,认定该研究不违背伦理道德,同意开展[4]。
排除标准:确诊为1 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特殊原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者;糖尿病患病时间较长,已经并发严重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病足、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一种或数种,仅仅依靠口服、注射降糖药物无明显疗效者;因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导致无法与个院医护人员有效交流者;严重肾功能不全、需接受透析治疗者;对该研究选用的两种药物中的一种或数种成分过敏者;依从性较差,治疗期间累计3 次出现不遵医嘱行事(如不能定时定量服药、拒绝改变错误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不加节制等)行为者;因故中途退出,导致病历资料完善程度不符合该研究要求者[5]。
在充分了解患者当前的饮食喜好、生活习惯之后,对其中的错误之处进行指证,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案。 比如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如下:①每日进食应保证营养丰富和膳食均衡。 除了严格控制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进食量(如奶油蛋糕、巧克力、各类含糖饮料、冰淇淋、水果等)之外,可灵活搭配五谷杂粮、瘦肉、蛋类、鱼类食物。 ②应养成少荤多素的进食习惯(需特别注意之处在于,患者若有进食肥肉等高脂肪食物的习惯,则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 还会进一步降低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导致血糖升高),严禁食用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应尽量使用植物油。 其他适宜的烹调方式为蒸、煮、炖、卤、拌均可。 ③应尽量减少精细面粉主食的摄入量(进食该类食物后,由于消化吸收速度较快,会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故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可以粗粮替代,并搭配新鲜绿叶蔬菜、豆类佐餐[6-7]。
在上述日常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盐酸二甲双胍(国药准字 H20031225;规格 0.5 g×8 片×8 板)治疗。 起始服用量应为最小剂量,即 0.5 g/次,2 次/d;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可适当提高每日服用剂量,但每日最大服用剂量不得超过2 g。 服用此药物时,患者可能出现下列不良反应:如腹泻、恶心、胃胀、乏力、消化不良、头痛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因腹泻等缘故导致停药,但需由医师判定。 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指甲异常、皮疹、味觉异常等。
观察组患者额外接受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包装规格为 0.1 g×7 片×2 板/盒)治疗。 口服 0.1 g/次,1次/d。 若患者肾功能轻度、中度下降,则每日服用剂量应下调至半片(50 mg)。
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1 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3 项血糖指标。
按照下列标准,评估并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①显效:患者感到精神状态恢复正常,非单日空腹血糖结果控制在6.0 mmol/L 以下,餐后2 h 血糖控制在8.0 mmol/L 以下,正常生活几乎不受影响。②有效:患者精神状况恢复良好,空腹血糖即餐后2 h 血糖均有所降低,但并未达到“合理、较低”水平,生活质量有所提升。③无效:患者精神不佳,空腹血糖和餐后2 h 血糖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含腹泻、恶心、消化不良、头痛[8]。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用药前,两组患者3 项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 3 项指标均值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 项血糖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3 项血糖指标对比()
注:*表示同一指标与该组治疗前相比,P<0.05
血糖指标 时间空腹血糖(mmol/L)餐后 2 h 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用药前用药后观察组(n=40) 对照组(n=40)8.34±2.12(5.39±0.58)*12.49±2.48(8.14±1.57*8.31±0.86(6.12±0.49)*8.27±2.07(6.52±1.16)*12.37±2.53(10.09±2.01)*8.42±0.93(7.56±0.68)*t 值 P 值0.134 5.315 0.128 6.358 0.117 6.649 0.925<0.001 0.936<0.001 0.942<0.00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成效对比[n(%)]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二甲双胍是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一种,主要作用机制为:不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可抑制肝糖原的异生(减少肝糖的产生),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9-10]。 该药物除了具备降血糖的作用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体质量,并治疗高胰岛素血症[11]。不仅如此,针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二甲双胍可配合胰岛素药物使用,增强胰岛素降血糖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胰岛素摄入量,进而防止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
西格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临床一般用于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治疗2 型糖尿病[12]。 该药物的药理作用在于:被2 型糖尿病患者摄入体内之后,可通过增加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的方式,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13]。常见的肠促胰岛激素包含胰高糖素养多肽-1(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由肠道全天释放,且在进食后水平明显升高。西格列汀的作用在于,能够防止二肽基肽酶水解,从而增加活性形式的GLP-1 和GIP 的血浆浓度[14-15]。总体而言,西格列汀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的释放、降低胰高糖素水平,最终达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目的[16-17]。
该研究结果显示,将两种药物联用治疗2 型糖尿病时,患者的3 项血糖指标降低幅度均超过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综合治疗成效更高(P<0.05)。此外,在用药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联用的治疗效果与二甲双胍单独使用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的部分结果与东港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修君[18]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其研究报告中,共纳入8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等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接受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二甲双胍单一药物治疗。 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分别降低至(6.14±0.86)mmol/L、(7.34±0.86)mmol/L、(6.08±1.13)%, 均低于对照组的(9.35±1.03)mmol/L、(13.25±1.03)mmol/L、(8.59±2.48)%(P<0.05)。
综上所述,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连用治疗2 型糖尿病时,综合治疗成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