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霞,刘 慧,张 慧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院中校”教学模式是学校和医院合作即“院校合作”的一种模式,是校企合作更紧密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到合作医院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教学模式[1-2]。该模式是在医院的临床环境中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理论、见习、实习、顶岗实习为一体,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院中校”教学模式顺应了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但是“院中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专业,在护理专业中相对较少,效果评价研究也较少。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为其他临床护理学课程提供知识基础,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促进学生对内科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科学的运用,从而有效分析和解决患者所存在的问题[4]。本文在我校深入开展院校合作的背景下,探析“院中校”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9级派入医院进行第二学年课程学习的学生(共61人,女生55人、男生6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我院2019级未派入医院仍在学校进行第二学年课程学习的学生(共64人,女生57人、男生7人)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全日制护理专科学生通过全国高考入学;(2)愿意并能够全程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通过对口升学或单招入学的护理专科学生;(2)因病、事假等原因无法全程参与本研究者;(3)经解释说明不愿参与本研究者。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校成绩、已修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内科护理学课程安排在二年级第3、4学期,共144学时,两组在教材、学时等方面无差异。
1.2.1 对照组 采用“2+1”传统教学模式,即前2个学年在校学习,后1个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1)第1学年,学生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学校主要开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选修课程等。(2)第2学年,学生仍在学校学习,内科护理学由学校专业教师授课。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理论教学再实训教学,理论教学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辅以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实训教学在内科护理实训室进行,借助仿真模型,采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摩练习的方法。
1.2.2 实验组 采用“院中校”教学模式,即第1学年在校学习,第2学年在医院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医院进行临床护理实习。(1)第1学年,学生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学校主要开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选修课程等,学习内容及安排与对照组相同。(2)第2学年,学生在教学医院学习,内科护理学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长或护理专业教师授课。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实施策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交叉同步进行。理论学习按系统制订教学任务,各系统均由相应临床科室的护士长或者经验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授课,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章节内容由呼吸内科的护理专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以此类推,可以采用讲授、病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临床实践活动由护理部统一制订轮转见习计划,见习和实践活动尽量与课程进度保持一致,学生分为10组,每组5~6人,每组每周安排两次晨间护理见习及下午课后两小时的临床实践,实践内容主要为护理查房、护理操作见习、护理操作实践。
1.3.1 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理论测试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病例解析题,满分100分;实践考核内容为内科各系统常用诊疗技术护理,包括胸膜腔穿刺护理、心脏电复律护理、腹腔穿刺术护理、血液透析护理、腰椎穿刺术护理5项内容,学生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满分100分。
1.3.2 教学认知和效果调查问卷 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教学认知和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提高临床适应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强护理专业认同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程度5项内容,每项内容均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对应10分、5分、0分进行评价,满分50分。比较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评分越高则表示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越高。共发放问卷125份,收回有效问卷125份,有效回收率100%。
1.3.3 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 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是在叶旭春等[5]研制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量工具基础上改良的,对两组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进行测评。该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包括4个病例、5个临床情景,从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决断方案、实施决策和评价反馈5个维度进行各项能力测评;总分为125分,程度评判的参考标准为:≥112分为优秀,100~111分为良好,75~99分为及格,<75分为不合格;量表复本信度0.89,内容效度0.94[6]。分别于课程教学前后由研究者统一向两组学生发放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进行评价,运用相同的问卷指导语,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当场作答后统一收回,共计发放问卷250份(教学前125份,教学后125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有效回收率100%。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成绩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成绩比较(±s,分)
对照组理论测试实践考核71.73±9.99 69.92±9.30实验组76.43±9.62 74.43±8.68 t值-2.672-2.789 P值0.009 0.006
实验组学生在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提高临床适应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强护理专业认同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学生教学认知和效果评价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教学认知和效果评价比较(±s,分)
条目对照组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提高临床适应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增强护理专业认同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程度总分5.78±2.85 6.17±2.14 5.94±2.34 6.02±2.39 5.70±2.50 29.61±7.47实验组7.30±2.51 7.38±2.52 7.46±2.52 7.30±2.83 7.21±2.50 36.64±9.39 t值-3.146-2.880-3.496-2.729-3.373-4.619 P值0.002 0.005 0.001 0.007 0.001 0.000
课程教学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教学后,两组学生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得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前(P<0.05),实验组学生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学生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得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得分比较(±s,分)
注:*与教学前比较P<0.000
教学前教学后t值P值t值P值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42.19±13.10 41.79±11.64-0.1810.857 64.78±15.52*74.57±16.17*-3.4550.001
“院中校”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医院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医院的临床环境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7]。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李红月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院中校”教学模式中学生接触临床较早,理论学习后,能够及时进行临床实践,促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晨间床旁教学和护理查房,学生能直接面对和接触患者,更直观地认识疾病的临床特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通过课后两小时的临床护理见习,从疾病问诊、病情观察、身体评估、护理计划制订和护理措施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近距离地观摩临床带教教师,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并在临床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积累了临床护理经验,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院中校”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及时到临床接触相应的患者进行实践,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特点,加深知识的掌握,理论和实践成绩都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较早接触临床,能密切接触患者,熟悉和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加深了对临床工作的认识,提高了临床适应力;学生经常与患者接触,询问其病史,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沟通能力;临床沟通能力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独立因素[9],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增强护理专业认同感。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我们认为“院中校”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并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
护理临床决策是在临床护理的实践活动中,护士面对临床问题,做出专业决断以采取有效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10]。王庆梅等研究发现,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与临床环境适应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储备、护患沟通能力、综合素养等都有较大的关联[11]。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都是提高临床决策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理论测试、实践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程度提升,这为学生临床决策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大支撑。本研究通过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测评工具对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林旭星[12]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正好与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测试和实践考核成绩显著提高相互印证。“院中校”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渐形成,临床经验不断积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增多,锻炼了护患沟通能力,通过与患者家属、带教教师等接触,提高了语言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成为临床决策能力提高的一大抓手;学生第2年就在医院学习和实践,接触临床的时间更早、更多,能够更快地融入临床工作氛围,使护理操作更熟练,自我效能感更强,大大提高了临床适应能力[13],也达到了提高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目的。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两组学生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加强教学和实习以进一步提高其护理临床决策能力。
“院中校”教学模式对内科护理学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院中校”教学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临床进行实践实习,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还不具备充足的临床专业知识,增加了带教教师的工作难度,需要配置强大的师资才能保证教学效果。“院中校”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参与课堂学习,还要进行临床实践,必定增加和延长学习时间,压缩日常活动时间,导致学生压力增大,课后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可能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的时间,以达到较好地互相促进的效果。
“院中校”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较大优势,具有在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