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拓展思路,开阔思维,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等。基于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备受教师们关注的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实践做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解读问题意识内涵,明确培养重要意义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所理解的知识和一些实际数学问题、数学理论等产生的疑惑、好奇、探究等现象,并在这些因素的促动下,进而提出新的疑问,并积极探究寻求答案。总之,问题意识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可称为探究数学知识的助推器。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以来,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如何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彰显出了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数学问题意识,促进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任何知识的学习与获得,都离不开一个“问”字。同样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解开数学知识的奥妙。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而问题意识正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引领。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正确的解决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使他们彻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这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思考的自由,学习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思维特点、兴趣点等设置能够吸引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调动探究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位置和方向”的内容时,教师首先给同学出示了一张校园平面图,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你们能在这张图上分别找一找我们的教室所在的教学楼,校园中的会议厅、图书馆、校园北门在什么位置吗?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一边交流,一边寻找,教学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们来画平面图,并提出系列问题:教学楼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你怎么知道?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学生随着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步步踏上主动学习之旅。
(三)問题意识培养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着眼于创新、提效,打破传统教学手段束缚,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数学素养和数学综合能力的人。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探究,把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教学统一起来。把如何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何巧妙地提问,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提问的意识等,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创新性地推进教学活动的高效化开展。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欲望
以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围绕着学生的数学学情、问题聚焦点、个体感受等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能够就某一数学问题展开有益的探究式问答,在对知识的追求中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同时,还要使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成为乐于发现问题,追求真知的人。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这样启发学生思考:在数字中带小圆点的数我们叫作“小数”,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同学们纷纷回答:“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商品的标价上有小数。 ”“量身高的时候会有小数的,我的身高1.37米”“我的身高1.41米”……教师契机鼓励同学们说:“你们都有善于观察生活的优点,正如你们所观察到的那样,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究小数的秘密好不好?”教师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恰当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问题意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来触发的,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种子去浇水施肥、去提供萌发的条件,才会使之逐步成长起来。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数学能力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使学生感受到提问的收获与乐趣。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出示了数学课本,让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封面是什么形状? 然后又出示一块手绢,再提出问题:手绢的面是什么形状?学生一一做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给予了学生的及时的肯定,并告诉学生们,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周围很多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实物。可能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了,可是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的奥秘,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求知之旅好吗?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分组开展了探究活动,他们通过测量、折叠等方式的操作,更加明晰地解读出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问,及时提问,在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下,一步步实现了学习目标,问题意识自然而然得到了不断强化。
四、灵活把握提问技巧 ,提高学生提问质量
(一)设计渐进式问题
学生受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提问能力也较弱。 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使学生逐步掌握提问的技巧。 学生会问善问,才能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万以内的数”时,教师在“合作探究,认识新知”的环节,创设了“估黄豆,认识一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估测后,参与感知一千粒豆子所占的空间。
师:同学们,在每个组的桌面上,老师都给你们准备了一袋黄豆, 大家看,这是一粒黄豆,那么这一小袋黄豆,能有多少呢?
生:有10粒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一粒一粒数出来的。
师:(拿出比原来大的一袋豆子)请估算一下这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生1:我估算这一袋有70粒。
生2:我估算这里有100粒。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袋究竟是多少粒呢?告诉大家这里有100粒。 祝贺刚才猜出100粒的同学,猜对了,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袋更大的黄豆,谁来猜一猜有多少粒呢?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教学,不是简单直接地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参与估算不同黄豆的粒数,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时间活动逐步获得问题的答案。 问题的提出由外到内,由浅入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以及探究的主动性,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问题意识,提升了问题质量。
(二)提问要结合教学内容,抓住要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的知识点都是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关注的,结合这些知识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1.抓住教学知识的关键点提问。这里所说的关键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抓住重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难点问题也能逐步解决。比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教师将重点确定为:能够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学会除法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教学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重点、难点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一把雨伞21元,84元可以买几把?”的方法,请列出算式;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怎样算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并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计算的方法,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2.根据数学知识衔接点设置问题。数学知识严密性决定了我们所教学的新知识,往往与旧知识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关联的存在,也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纽带。因此,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衔接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从未知转化为已知。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们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是基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对于学生来说已是旧知。基于此,教师进行这样的设问:如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用底与邻边相乘的方式?随后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了图形转化的实质,从而知道了面积不会因转化而改变的数学知识。
3.抓住具有启发意义的知识点设问。教师的提问的有效性还表现在,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抓住了关键所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是否会使学生通过探究这些问题,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首先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将所要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学情作为设问的重要参照。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对小数的认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数?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契机提问,启发学生去思考不同的数学问题,强化数学综合能力。
五、有效渗透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新时期,学生学科素养的培養引起广泛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实现教育目标的引领者,应该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发现能够深深吸引他们的问题,激发起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善于提问是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乐学善画”实践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来观察角。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画角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动手画角,并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你画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实际操作使大家认识到,画角要固定好尺子,以免画出的线不直,就不能完成画角的目标。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在学生数学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要不断获取新的收获,更好地促进学生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