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惠
摘要:如火如荼的课改中,导学案已是众多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所青睐的课堂教学载体之一。通过细化“导案”中的目标要求,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案预习实际效率。笔者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两种导学案制作和两组平行班分别使用两种导学案结果为例,通过对导案“传统”预习目标和“细化”预习目标的比较设置,来优化提高学案的失效程度。
关键词:导案;目标;学案;实效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6-001
一、设置对比组别
笔者将今年高一级的6个平行班分为A、B两个对比组,每班大概有50人。其中A组使用的导学案的预习目标为“传统”目标设置,B组使用导学案的预习目标为“细化”目标设置。“传统”目标设置时提出的问题较泛,问题不太具体,研究性相对较低,操作性也就不是很强。对于学生探究活动而言,学生探讨性较缺乏,在讨论探究之后,学生不知所措,常出现“跑题”的现象。相比之下,“细化”目标设置则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教师选用亲近生活化的问题,细化问题和分解问题,使得导学案目标切合实际,提高学生的操作性和探究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训练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设置对比导案目标
(一)“传统”目标设置
1.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说出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
3.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政策,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问题设置时,只要求“理解”、“说出”、“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来实现学习目标,没具体的方法指导和说明,非常模糊,没有具体的载体做铺垫或者说没有相关材料印证,问题只是泛而空。
(二)“细化”目标设置
1.结合教材图1.2和图1.3,说出不同时段人口数量的变化过程及原因,并学会分析坐标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结合教材图1.4,从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两方面分析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3.结合教材图1.6,分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描述三种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4.结合教材“案例1”,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因素和根本原因,试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
5.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试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相应的人口政策。
问题设置时,在要求“理解”、“说出”、“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要求通过哪些方法、手段、材料等作为铺垫,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還能提高学生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通过分解出来的五个目标,可以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精准培养。
三、学案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A、B两组的导案目标的不同设置,分析出不同使用者对学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百分占比表示),结果是B组的掌握程度均好于A组的掌握程度,统计结果如下表:
(①掌握程度是指已掌握知识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白分比。)
四、结语
“传统”目标设置比较“粗大略”,常出现“了解”、“理解”、“掌握”等挖空、空虚和模糊的描述词,使学生预习方向盲目,结果预习效果较差,因此也就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各种能力。“细化”目标设置比较“细准实”,常出现“结合某图,说出什么内容或特征”、“结合某材料或某案例,分析什么内容或原因”等具体行为词组。这样一来,学生在探讨和探究时目标明确,方向准确,操作科学,切合实际。因此细化导案目标具体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案预习的实效程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设置导学案和教案的学习目标时,要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实际情况,将目标细化分解,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和可探究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置性价比较高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和学习,进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 刘晰凝,李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教学设计)[J]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版,2015(5) :52-54.
[2 ] 罗成.教学考试-高考地理(人口、城市和地理环境个关系)[J]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版,2016(5) :24-25.
[3 ]. 樊杰,韦志榕,袁书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M]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年:2009. (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