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教材 明文体 重差异

2021-12-19 10:09蔡科
安家(校外教育) 2021年54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答题文体

蔡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指出,考生应该“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语文学习核心素养也包括了“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散文在审美上丝毫不亚于小说,甚至在语言的韵味和感情的朦胧美上是超过小说的,更适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例如201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考查“窗子”的含义;2017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理解“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散文阅读复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与小说阅读复习同等的地位上。

但事实上,由于近几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以考查小说为主(除2017全国Ⅱ、Ⅲ卷外),也由于散文教学本身是一个难题,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很容易轻视对散文阅读的复习。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基础,把握文体特征,重视答题差异,切实做好高考散文阅读复习。

一、立足教材基礎

常听人说:语文考的都是没教的,语文教的都是没考的。除默写题外,高考的确不会直接考教材,但教材是例子,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路的作用,散文阅读也不例外。例如以下课文的练习:

(1)从哪些句段中,你感受、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故都的秋》)

(2)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记念刘和珍君》)

(3)作者在文章结尾时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结合课文,说说你怎样理解这里的“皮实”“不在乎”。(《跑警报》)

(4)文章最后讽刺了这种种控制术的失败,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春末闲谈》)

(5)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觉得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煎熬,对此你有何评论?(《小狗包弟》)

(1)(2)(3)指向的是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4)(5)则是探究类题目,指向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高考命题有相似之处。而我们在之前阅读教学中对这些课文花过大力气,引导学生重读这些文本,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对“生铁”回炉再造,从而“铸出解题的利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文体特征

很多一轮复习用书有个共性: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中散文部分的篇幅要远远小于小说,更有甚者,直接将散文复习模块合在小说里,不独立成章。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固然是符合全国卷要求的散文阅读真题较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散文独特的文体特征,把散文中的景物等同于小说的环境,把散文中的人物等同于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散文中事件等同于小说的情节。

其实,散文虽然也写人叙事,但散文更多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是作者主观上对生活中人和事的剪辑,其人往往与作者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其事更多的是几个片段的组合,往往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016北京卷)写作者两次听老腔的经历,并不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散文虽然也写景状物,但散文中的景物很多时候就是文章的主体,寄托着作者的情志,不像小说那样设计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如《挺拔之姿》(2017天津卷)所写的竹子寄寓的是遒劲的风骨、清俊清简的精神和独标奇崛的人格,这点和咏物诗更为接近。散文还有议论思辨的一面,小说如果大量出现议论思辨则往往会因概念化的倾向而成为失败的作品。朱光潜先生在《写作练习》中曾说:“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畴里去,就是情、理、事、态。情指喜怒哀乐之类主观的感动,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来的条理秩序,事包含一切人物的动作,态指人物的形状。文学的材料就不外这四种。因此文学的功用通常分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亦称状物或描写)四大类。文学作品因体裁不同对这四类功用各有所偏重。”现代意义的“散文”比较复杂而且灵活多变,它既可以如诗一般言情,也可以像论一样说理,还可以像小说那样叙事和绘态,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的考查也比较复杂且灵活多变,也决定了我们的高考散文阅读复习应该更具有系统性,切不可忽视散文文体的独特性将散文复习简单化。

三、重视答题差异

散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从某个层面说,正因为散文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散文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这个特点却给我们的文本解读和题目解答带来很大的难度,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走入解题“套路”中,得出不是很准确的答案。以2017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的阅读为例:

题目: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我们可以查到两种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参考答案二: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生视角。

相比之下,“参考答案一”似乎更符合我们平常的答题习惯,但它显然没有审清题意,把“态度”回答成了普通“人称转换作用”题,并以“套路”组织答案,谬以千里。

总之,散文阅读的确是教学的一大难题,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也是高考备考的一大难点,我们只有真正重视散文的教学,重视散文阅读的复习,切实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认真研究散文文体的特殊性,注重散文阅读答题的差异性,才能走出散文复习的误区,走上更宽阔的复习大道。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答题文体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