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听课气氛的营造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精神饱满。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精神萎靡不振,也往往感染到学生。精神饱满还不够,还要激情飞扬,一节课中,老师的声音、语气、语调应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当讲到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时我用深沉的语调,当我讲到人类战胜困难时,我就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这样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能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比如,当我讲到中国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我先用充满激情的语气朗读“: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熟悉的歌词,激情的语气,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调动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如我讲到八一南昌起义时,我先用低沉的语调讲述背景: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使得宝山路上血流成河,接着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叫嚷着“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口号,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失败了,接着我语气一变,用激昂的语气讲: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没有被吓倒?没有,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毅然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先抑后扬,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要善于用积极的情感调整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老师要不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提问和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新的设想和构思,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老师尊重,不会因回答错误而被同学取笑,能在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学习。例如对唐太宗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一位学生说唐太宗是个暴君,理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两个同胞兄弟。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了这位同学,接着我列出衡量历史人物的好与坏的标准。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热烈的情景就出现了,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了。
二、听课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问题讨论法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讨论法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最能推动师生双方互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我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一是问题的设置要新颖。设计出来的问题新颖有趣,就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问题要有启发性。不是问题的问题不要随便问,以免浪费时间,而影响到课堂的效率。三是问题设计难易要适中。过于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趣,老师应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读,去想,其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结果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他们的回答才能发乎其心,这是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转化为学习的内驅力。四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其次,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注意历史的纵和横的联系。比如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目时,让学生联系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学生对这两个史实进行对比分析。又比如,当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那节时,我就让学生对唐朝社会开放而繁荣,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落伍这些史实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不会像以前一样,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指导学生学会记笔记。记笔记要有一定的技巧,听课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提炼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记笔记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流水账,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来。记得多,记得乱,就会与听课及思考产生矛盾。有些学生记的笔记都赶不上老师讲的速度,为记而记,缺乏思考。因此要培养学生记笔记,记重点问题,记疑难问题,书上没有的而老师强调的要记,次要问题,书上有的,易懂的不要记。老师还要和学生达成默契,比如加重语气重复讲的知识点要记笔记。有时要记的内容太长,学生可以用符号来记,课后再去整理,比如有的学生用帝义表示帝国主义,或用字母dgzy来表示,但符号意义自己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如果听课、思考,记笔记发生冲突,要先跟随老师的思路去听课,避免对老师讲的内容无法理解,没记好的笔记先写标题或做出标志,课后再补充完整。如果连写标题或做标志的时间也没有,先放着不记,课后找同学或老师,再把它整理出来。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每个初中历史老师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