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强,万久恺,姚浩宇,范锐,辛士永
(1.郑州市中心医院 泌尿外科二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7;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属于泌尿科常见病,发病率约为9%,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前列腺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其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统称为上尿路结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肾区和输尿管行程区疼痛、血尿等症状,结石长期滞留在肾盂或输尿管内,会逐渐破坏患者肾功能,后期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尿路结石的常用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术及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其中PCNL 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具有相对微创、净石率高、手术时间短等优势,现已成为治疗较大、复杂及鹿角形肾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3]。PCNL 自问世以来,俯卧位一直是其经典体位,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体位,但也存在相应的皮肤并发症和术中必须改变体位的弊端,不适用于重度肥胖和心肺功能差的患者[4]。针对上述不足,众多专家学者对PCNL 体位进行了改良,以求最大限度改善体位对患者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于郑州市中心医院进行PCNL治疗的86 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探讨改良俯卧位下PCNL 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 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泌尿系结石临床诊断治疗学》[5]中关于上尿路结石的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泌尿系CT 确诊为上尿路结石的患者;③具有PCNL 手术指征的患者;④无明显手术禁忌证患者;⑤临床资料完整可查的患者;⑥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肺、肝等器官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患有泌尿系肿瘤患者;③临床诊断为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下尿路结石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47 例患者采用传统俯卧位PCNL 治疗(传统组),39 例患者采用改良俯卧位PCNL 治疗(改良组)。传统组男26 例,女21 例;年龄21~83 岁,平均(52.13±10.24)岁;肾多发性结石11 例,肾结石24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2 例;结石直径0.8~2.8 cm,平均(1.62±0.53)cm。改良组男21 例,女18例;年龄23~80 岁,平均(51.24±10.57)岁;肾多发性结石10 例,肾结石20 例,输尿管上段结石9例;结石直径0.6~3.1 cm,平均(1.68±0.64)cm。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尿液分析、生化常规、凝血常规、感染四项或八项、胸片、心电图等检查,并完善泌尿系彩超、腹部尿路平片(KUB)、泌尿系CT 等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等,确保无异常后实施手术。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手术。
传统组(传统俯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先取膀胱截石位,会阴部常规消毒铺巾,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探查输尿管口,置F5 输尿管导管于患侧(末端置于患侧肾盂内,头端置于尿道外口外),经尿道留置16F 双腔气囊导尿管,改俯卧位,患侧腰部区域使用软垫垫高,在超声定位下穿刺,并建立18~24F 的PCNL 通道,将灌注泵和电视摄像系统连接肾镜或输尿管镜,使用钬激光或者气压弹道将结石击碎并排出,术后复查超声及尿路平片,确定无结石残留且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顺行留置双J 管,并置入F14 肾造瘘管,造瘘管接引流袋,缝合皮肤并妥善固定,留置尿管。
改良组(俯卧分腿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直接摆放体位至俯卧位,双腿分别搁置于左右腿板,两腿自然外展开60~80°固定,对会阴部及腰背部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探查输尿管口,置F5 输尿管导管于患侧,经尿道留置16F 双腔气囊导尿管,在超声定位下穿刺,并建立18~24F 的PCNL 通道,后续手术方法同传统俯卧位。
术后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适当使用止血药物,术后3~5 d 拔除肾造瘘管,术后2~4 周拔除双J 管,叮嘱患者按时复诊。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6]:治愈:复查KUB 或泌尿系CT,残留结石直径<4 mm;有效:复查KUB 或泌尿系CT,4 mm≤残留结石直径<5 mm;无效:复查KUB 或泌尿系CT,残留结石直径≥5 mm。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③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出现发热、出血、尿外渗、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④比较两组复发率:术后随访6 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改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5,P=0.017)。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结石清除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2,P=0.018)。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术后随访6 个月,改良组复发1 例(2.56%),传统组复发3 例(6.38%),经再手术治疗均有所好转。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1,P=0.402)。
尿路结石在我国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之一,也是人群中的高发病,其形成原因较复杂,多与代谢异常、遗传因素、尿道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有关,早期患者临床体征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尿毒症等多种并发症,对其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7]。
尿路结石的治疗以去除结石,控制尿路感染和保护肾功能为主要目的。临床上多使用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及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直径较小的结石,不能适用于直径较大的结石,局限性较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对于CT 值大于1 000 HU 的结石碎石效果不佳,不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肥胖患者;输尿管镜取石术虽具有创伤小、灵活等优势,但存在结石清除率较低及手术费用过高等缺陷[8]。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医学技术的进步,PCNL 成为肾内鹿角形结石、大负荷结石等复杂病例的首选术式,通过建立经皮肾通道,放置内镜清除上尿路结石,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9]。PCNL 一般将患者置于俯卧位进行手术,以获得更大的穿刺术野和操作空间,是PCNL 的首选体位,临床应用占80% 以上,但该体位易引发患者术中不适,且手术程序相对较多,加大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手术时间[10]。
为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众多专家学者对仰卧位、侧卧位、斜卧位等多种不同的改良体位进行了研究。金毅等[11]对改良平卧截石位与俯卧位下PCNL 治疗肾结石疗效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改良平卧截石位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俯卧位组,认为改良平卧截石位下PCNL治疗肾结石疗效更显著,预后更好。本研究对比了改良俯卧位(俯卧分腿位)与传统俯卧位下PCNL 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结果显示,改良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结石清除率高于传统组(P<0.05),与苏帅等[12]研究结果基本相似,说明改良俯卧位下PCNL 治疗肾结石疗效更显著。分析认为,俯卧分腿位体位摆放一步到位,无需先摆放截石位,因而减少了手术时间;该体位充分暴露患肾的经皮肾穿刺区域,对于不易发现的结石可通过软镜探明后进行精确碎石,减少多通道穿刺,以减少术中出血量;肾脏随着呼吸运动下降范围大,为上盏穿刺提供广阔的穿刺空间,术者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增加了同时使用输尿管硬/软镜的可能性,同时减轻肾盂内压力,便于结石排除,因而提高了结石清除率[13]。
传统俯卧位下手术时,从仰卧位到俯卧位转变体位时,一旦颈部过度移动就会影响颈动脉和椎动脉的正常血流,极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且翻身过程中存在不慎将气管插管和血管留置针拔出的风险[14]。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说明改良俯卧位PCNL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原因在于,俯卧分腿位手术过程中可联合输尿管软镜处理复杂性结石,减少经皮肾镜通道的建立,借助输尿管镜保证穿刺深度,提高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避免由于视野限制导致镜头摆动过大造成的出血,减少穿刺过深引起的出血和尿漏发生风险,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15]。此外,两组术后复发率均较低,再次表明改良俯卧位PCNL 具有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改良俯卧下PCNL 治疗肾结石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术后复发率较低,但也不可忽视其风险,术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及患者的结石特点,选择合适的体位,在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前提下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