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摘 要:当今时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培训、建设培养载体为先导,将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有效整合,打造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158-03
随着“创业型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应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来思考[1], 更应该抓出历史机遇,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强化知识产权教育,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助力创新教育
知識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产权输出。能体现大学教师与学生创业的特点和优势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知识产权,即基于教师与学生创造性智力劳动产生的作品、软件、商标、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成果而产生的权利。在当今的创业过程中,知识产权因素起到独特的作用,虽然有形财产的基础作用不可缺少,但仅有有形财产的创业只是传统的方式,可能大量耗用资源和能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下,知识产权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成果标志设计应该产权化、市场化,并运用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之中。有了知识产权的支撑,教师和学生才能更好地创业。
(二)知识产权运用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知识产权产出作为评价教师科研业绩的核心要素,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效果作为评价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将学生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作为衡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2]。不同专业、学科可以分别创造出相应的知识产权,建立起有差别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可以创造出著作权、商标权、经营信息类的商业秘密权等,理工、农林类学科可以创造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技术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主题好、体现正能量的小说、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就要谋划如何传播,充分行使复制权、发行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等著作权;设计了商业标志和产品的外观设计,就可以与相关企业商谈运用事宜;有了发明和实用新型,就可以转让专利申请权,也可以通过专利申请获得专利权,获得专利权后就应考虑专利实施问题;有了植物新品种被授予品种权后,就要考虑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如果具有实施知识产权条件的,就可以直接运用。如果学校师生不具备实施知识产权条件,就应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转让、集中管理的方式加以运用。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对创业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的教育,知识产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和支点。
二、结合实际,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载体
(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载体,给予场地、人员、设施、经费等相关支持,明确职责和制度,并且要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有序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学院在创新创业上更多的自主权,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合一、课堂教学与专业实习合一、实训基地与创业实践合一[3];强调专业引领地方产业,而不是跟随地方的企业和产业发展不断地扩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形成产业化人才培养和创业平台的地方社会服务体系。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以创新为核心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申报的公开答辩、公平公开的评审和立项来确定实施的项目,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和热情。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文件,针对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学校通过大学生自主申报,让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年遴选一批较为优秀的创新项目,进行一定经费的资助。项目化的运作可以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效果更加显著。培训创新创业项目首先要规范化,可通过为学生提供范本的形式,规范材料的书写和辅导;其次要注意对项目进行分层分类,通过学生个人、小组、班级、社团等多种形式来参与到项目中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学生的申请进行分层分类,保持项目申报的平衡性;最后要加强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全过程指导力度,覆盖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大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提升。高校应以遵循“兴趣驭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让大学生参与和真实体验科学创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兼顾“研究成果”,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活力,使其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三)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优秀的教学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学校要外引内培,加大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构建理论、实践、探究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师团队。高校首先应在有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的教师中进行遴选,把握好选人关;其次,对选出来的创新创业的教师要提升其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业务培训,把握好教学关;最后,要聘请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产业导师,通过创业讲座和沙龙的形式,与创新创业大学生充分互动,真正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
(四)拓宽校外创业渠道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地方的产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建设一批创业校企合作基地,聘请一批企业的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将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不仅是企业的创立,还包括综合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岗位创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进一步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外创业校企合作基地,将创业教育的范围进行拓展,运用校外实践、基层宣讲、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影响力。同时,通过校外创业渠道的构建,也能进一步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成色和底色。
三、分层推进,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全过程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坚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分类培养,分层推进,根据大学生专业类型、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差别进行分班培养,在普适型创业班级培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对二、三年级的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创业基础等方面的评估,把评估结果比较优秀的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开办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班,集中资源进行培养,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培养的效率。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确定上,高校要结合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以需求为导向,知行合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应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分层分类进行人才培养,并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学、创意与策划、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案例研究等相关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和问题研讨的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创业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创业模拟实训主要是开展创业实务的模拟和技能培训,包含实训课程、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创业体验等,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提升创业的实务能力。创业实岗实践就是在创业校企合作基地,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实际创业为内容的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的经验,提升创业的实战水平,并通过撰写创业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获取学分。
(三)实施导师制人才培育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从企业中聘请一批创业经验丰富和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人才担任校外创业导师,通过工作岗位的具体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创业水平,并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增强自己的创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展现人才培养结果
创业班的创业教育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践,将创新创业成果及时发布,并遴选优秀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创业实践,必将产生一批大学生的创业典型,他们通过创业奋斗会取得丰硕的创业成果,也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积累经验。
四、聚焦创新,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生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建设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高校,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学校要培育企业家精神重点要具备四种意识:
1. 市场意识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为地方院校,其发展必须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学校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了解社会需求、政府的需求,要主动对接这种需求,积极面向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从科学研究角度而言,学校要更加积极地面向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2.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意味着勇敢、冒险。勇敢地进取、积极地冒险,学校不能墨守成规。大学生通过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具备了一种特殊的经验。将这种体验融入创新创业过程中,通过体验、感受、思索,可以达到对创新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让创新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4]。
3. 效益意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成果作为一种资源,转化成资本需要考虑回报,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配置又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这就意味着,学校从国家创新体系部门接受任务及相应的资源后,必须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比完成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适应这样一种竞争性的机制。这就要求在学术生产的内部流程上,着力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活动。
(二)创业政策的激励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引导教师转型,鼓励教师向创业型转变,同时要培育创业的专家团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专业的创业孵化中心。高校的创业孵化中心需要配备专业的团队。有些国外的高校设立了这样的团队,里面有律师,有会计师,有从事金融、市场营销等行业的人士。一个专业的团队,相当于一个风险投资公司。学校可通过设立这样的机构,自行孵化优秀成果。基于此,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知识转移、学术创业、知识资本化等方面培育更多的中介组织和专业组织,助力学校的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取得良好的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并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5]。
参考文献:
[1] 付八军.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 付八军,龙春阳,单海雁. 纵论创业型大学建设[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3] 梅盈盈,夏斐.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公益创业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16(03):114-116.
[4] 蔡杰,韦维.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4(04):36-37.
[5] 严薇,袁云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2(09):78-80.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