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 “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对策研究与实践

2021-12-18 13:03赵德福邹群英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办院校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赵德福 邹群英

摘  要:文章从民办院校的视角,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探讨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及对策分析,通过构建民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各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机制、提高教师协同育人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协同度和制订完善的评价体系等措施,以达到民办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關键词:民办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11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19年度教改课题“民办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XJG-19- 26-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德福(1991—),男,硕士,江西服装学院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数据分析。邹群英(1985—),女,学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学督导,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及区域经济发展。

在全国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院校,其数量和规模已占当前高校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及建设者的重任。目前,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思想尚未在民办高校中形成统一认识,很多民办院校尚未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没有健全民办院校思政育人的工作机制,缺乏整体规划及顶层设计,不能为民办院校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方向及保障措施。本文基于协同育人发展理论,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构建民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各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协同育人制度、整合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

一、民办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院校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学者开始研究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主要包括课程思政育人的机理研究,分析课程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多针对我国具体民办高校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评价。将协同育人理论运用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也较丰富,但是专门从民办高校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不多,研究方向主要是探寻协同育人的模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德育教育和协同育人模式相对较早,主要研究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及产学研协同育人等,并且形成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协同育人模式,比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校协同育人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协同育人模式,其中尤以德国的“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协同育人模式最具代表性。

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到,国外学者主要聚焦在德育和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专门研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文献比较少。而国内学者,一是较多关注公办院校课程思政在某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研究民办高校非思政课程建设育人的文献不多;二是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是协同育人,而运用协同理论来研究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文献不多;三是以民办高校为主体的多元协同体系、过程协同制度体系、系统协同的场域和平台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民办高校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来研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就有较广阔的研究空间和较深远的研究纵深。

二、民办院校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院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足

目前,部分民办院校领导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仍然存在着重视智育看轻德育、重视专业技能教学,看轻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看轻综合素质提升等错误的教育理念,严重缺乏对民办院校学生的思政素质培养,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依据,没意识到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一味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很多民办院校已经提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但没有系统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措施,只是流于表面,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强硬地加入思政内容,不管思政内容是不是能与专业课相结合。同时,部分院校缺乏内在交流机制及平台,没有课堂教学的考核及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树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不强

民办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只传授知识,不进行育人的现象[1]。在课堂中,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根本无育人导向,整节课只听到老师一个人的声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有的老师整节课甚至与学生零交流,只顾自己埋头上课,对课堂纪律也不进行管束,认为只要上好这节课,把专业知识讲好就可以了,育人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认为育人的职责应归于思想政治课,由班主任、辅导员及党团组织等负责,教师只须按教学大纲完成课程授课任务就可以,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从不关心,长此以往根本无法塑造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价值观念,对完善院校的课程思政体系非常不利。

(三)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协同不足

民办院校课程大致分为公共通识课、学科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而专业课程的比例稍微要大一些,占总课时的60%以上,所以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至关重要。但由于学院各部门协同不足,这三类课程几乎没有关联度,只是各自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院校教学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各行其是,合力难以形成。二级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各职能部门没有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工作制度,没有统一领导部门,不利于形成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2]。

(四)课程思政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很多民办院校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缺乏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学院也缺乏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文件,没有指导教师如何在专业授课中体现课程思政。对于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很好地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师也没有具体的奖励,课程思政在授课中只是提提口号,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以及教学内容中都没有体现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民办院校“課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解决对策

协同育人的解决对策应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建构—实证分析—模式借鉴—政策建议”的求证思路,立足于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沿着“现状分析→机理分析→实现路径”的思路展开递进式的研究,具体解决对策如下: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

民办院校如果想真正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操作,就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提供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3]。建议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民办院校要重视党委机构的建设,各二级学院要建立完善的党委支部,强调落实院校党委主体责任制;第二步,设立课程思政全面实施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各二级学院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作为成员,指出院校所有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师应首先转变意识,在每堂课中要有所体现,确保课程思政有序推进;第三步,各二级学院要根据课程思政的需要,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管理制度,规范选用适宜的教材,采取相关措施,引导教师结合本专业特色,总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在协同育人实际工作中的成果,编写课程思政相关专业教材,提高民办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协同育人意识

从事一线教学的还是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民办院校如果要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必须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观念。第一,教师要加强学习,学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学习培训,开展一些课程思政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养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融入思政内容;第二,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沟通机制和平台,民办院校各二级学院要组织开展教师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大会,特别要邀请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师参加,分享授课经验心得;第三步,利用院校各种宣传平台,如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宣传栏及校报等大力宣传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表彰课程思政实施较好的教师,从各个方面引起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第四步,各个教研室要经常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相互讨论集体备课,让课程思政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主旋律,学校在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中都要引入思政教育[4]。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8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最大的还是专业课程教师。每位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深挖思政元素,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霍尔发现霍尔效应过程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任何创新和发现都需要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研究和时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号召学生刻苦钻研,提高学习兴趣,保持一颗善于发现和好奇的心,积极创新实践,实现自我价值。另外,还可通过动手仿真设计和实践,映射出保持科学严谨作风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例如在讲数据库的维护时,教师应强调在数据库维护的过程中,主要涉及数据库的身份认证、账号管理及数据库用户权限的设置,每一步实践操作都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案例重点引入实际数据库的维护中,因工作人员态度不认真,操作不严谨造成数据库被误删的事件,通过两个典型的删库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数据库维护的重要性。在数据库权限设置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多次引入案例进行对比讨论,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数据库安全问题的能力,突出强调数据库运维人员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四)提高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协同度

为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高校必须构建上下贯通、协调一致、坚决执行课程思政的运行及管理体制[5]。第一,明确管理体制的责任。学校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定主体责任。学校方面校党委书记是主体责任人,校级领导要负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第二,学院教务处、督导室要加强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督促、考核,确保课程思政融入全课程;学校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从各个方面支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第三,学校各二级学院都是具体实施单位,具体负责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二级分院在真正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细化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每个章节都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思政元素在教案中都要有体现。

(五)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民办院校必须制订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进一步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量化。学校应在对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进行年终考核时,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纳入考核,以便激励相关部门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可从课程内容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育人评价效果。在校级层面,学校应利用相关制度,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从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优秀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积极深入课程思政研究,让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二级学院要求教研室在组织活动时,将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作为重点抓手,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

民办院校要想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必须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教师传统教学的思想,提升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不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颠覆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搭建全体教师全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平台,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明亮.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文教资料,2018(21):118-119.

[2] 邓婵娟. 课程思政: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8-9.

[3] 花丽,彭海静.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究[J]. 科技风,2020(17):67+69.

[4] 李雪萍,马发亮. 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4):73-75.

[5] 王志生,边胜潮.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9):123-125.

猜你喜欢
民办院校协同育人对策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陕西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民办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慕课平台使用情况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