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丁真大红大火,是有理由的。其一,人们厌烦了那些“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却似同年同月同医生”的精致美颜产品,突然看到这种毫无修饰的“甜野”男孩,怎能不心旷神怡?其二,人们厌烦了那些千人一面的所谓“城市形象大使”,突然看到一个地方把土生土长、带着浓厚地方气质的普通人当名片,怎能不眼前一亮?其三,人们厌烦缺乏想象力的营销套路,如荆州“最大关公像”那种刻意求大,如“武则天他妈”那种歪门邪道,这种从脚下土壤和带着烟火气的人身上发掘创意的平民传播方式,怎能不脱颖而出?
丁真的火爆中,包含着“困在系统中”的人们对原野、诗和远方的想象,丁真身上被赋予了一种关于男版李子柒的情感投射。诸种情感,推动着这个符号迅速爆红。
但我总觉得,红得太快,红得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为丁真考虑,还是不要过度消费他,不要让传播超过实力。挺佩服丁真及其所在的单位,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流量红利,他们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拒绝了选秀公司和综艺节目的邀约,不接受过度消费。他们的回应太清醒了:别人会弹吉他弹钢琴,他会什么?放牛。这对他不公平。
不要让宣传超过了实力,否则就会被流量反噬。丁真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有多少可以撑起流量的才华?没有,他只是露了一下脸,只是他的面孔、生活和身后的日常,触动了网络上的某些兴奋点。这种爆红,是自身无法掌控、任由他者涂抹、消费的红,是如果缺乏克制就很容易迅速透支燃尽的红。
从我多年对流量的观察来看,流量有两个规律:缺乏自律无刹车,溢出主体向狂欢。
第一个规律,流量没有刹车,只会一路狂奔,直到燃尽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并走向反面,在反面中再收割一次流量,这是流量“赢两次”的逻辑。所以,我们很少见到“流量网红”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成于流量,往往也淹没于流量,当人们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时,流量收不住手,直到炒臭、炒糊才会罢休。
第二个规律,流量总会溢出并脱离主体。炒着炒着,很多流量就跟丁真本身无关了,选秀公司、综艺节目、代言、访谈,爆款文化工业运转起来,各取所需,借丁真成就自己。
好不容易出一个丁真现象,要呵护这个少年,不要把他当成流量工具,不要落进以往那些“掏空了他然后一笑而过”的流量陷阱。丁真不只是一个人,而代表着一个地方,地方要有撑得起这种形象的实力,这种流量才能成就一个地方。丁真现在还很单薄,生活在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地方,让他有更多时间读书,接受教育,积累起能够撑得起颜值的特長和才华,有能力去代言本地文化和风景,为地方脱贫攻坚做贡献,那才会真正成为地方形象传播的佳话。
别人会弹吉他弹钢琴,他会什么?放牛。怎么办?不是也让他一样去学吉他学钢琴,重要的是让他成为一个“用知识改变放牛命运”的人,而不是“被流量围观放牛命运”的人。知识带给一个人的是永远的内涵,而流量只是暂时的、他赋的、不可控的。理塘很美,理塘人很努力,丁真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现象,背后是一个地方勤劳的人们脱贫攻坚改变命运的追求,这些,都需要超越流量去奋斗。
(摘自2020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