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胥俊明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廉贻中学)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实验的比重,强化培养与锻炼的学生实验能力,是课程教学需要达到的训练目标。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普遍在操作技能上有所要求,因此,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一定要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对各类常规的实验用品的使用方法十分熟悉,具备良好的操作技能,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展各类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基于有效的实验操作完成实验任务。这才是学生实验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关注的培养内容。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要让学生对一些常规物理实验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各类经常用到的实验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多融入一些实验内容,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各种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要点等,建立学生的初步学习认知。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可以慢慢提升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更深入的培养,让学生具备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素养。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熟悉各种常规实验用品,使其对这些仪器和设备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熟悉仪器操作方法、仪器的摆布方法、仪器的调节方法、仪器的装配方法、仪器的连接方法、仪器的使用方法、仪器数据的读取方法等。学生对这些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能正确选择天平、安培表、弹簧秤、刻度尺、伏特表、变阻器等仪器,同时能正确操作仪器、读取数据等。教师只有夯实学生的实验基础,才能为后续更深入的实验教学形成好的开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前期的充分积累,教师可以首先在一些典型的实验项目的开展中给学生做规范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实验器材、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基本的用品和工具的操作模式等。这对学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观摩教师的实验操作时做好笔记,将一些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印象。只有前期多开展这样的学习积累,学生的实验素材才会慢慢提升,大家会具备更好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能,并且能对各种问题都有较好的处理与应对能力。
例如,学习完《测量物体的质量》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开展“托盘天平的认识和使用”的演示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做标准的示范,并仔细解读各实验环节。在测量液体的实验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怎么用调好的天平科学合理地测出一瓶水的重量?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重量?”组织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观察成效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实验思维的锻炼。这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实验要点,建立良好的实验思维,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活动中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锻炼。
学生的实验基础慢慢夯实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自主开展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要求,明确实验任务,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实验操作方法。同时,学生也要善于就实验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时还需要进行良好的交互讨论,寻求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活动方式,会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并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有更多收获。
例如,学习完《电功率》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的实验。教师首先可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领取实验仪器,包括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这些实验物品自主开展实验,完成小灯泡功率的测量。学习小组需要根据电路图将电路连接起来,然后逐步进行操作,最后在计算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个实验过程对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在每一个实验操作环节上都十分规范,也需要准确记录数据,在计算上合理利用公式,这样才能最终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