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1-12-17 21:39翟敏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5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翟敏

摘要:伴随着初中生补习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在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生物兴趣”以及“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明确生物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233

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下实现更加有效的生物学习。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且也能很好的调动出学生的生物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自身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生物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理念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且枯燥,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也比较严肃和无聊,学生对初中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物水平,采取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的生物学习;或者是采取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共同完成生物知识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可以完成更加有效的生物学习。

比如,在学习“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这一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生物水平,并且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动物种类和主要特征的模糊和混淆。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可能知道这些动物但是对动物的分类和特征不清楚处于入门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例举出大量的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名称让学生辨别,其次对两种动物的代表动物形态结构进行全面地对比找出异同点,最后重点总结对比他们的主要特征,其中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能找出不同进行对比记忆,进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等到分析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且设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了解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基本种类并能区别;掌握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剩下就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开放的生物探究课堂。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生物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关键。若是学生能够在自身生物学习兴趣的带领下,学生的生物学习也就会变得更加有效。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设施,让生物课堂上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也就会得到更好的开阔;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由此来改变单一的生物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在学习“线形动物和环形动物”这一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蛔虫的寄生生活》的视频,并且对学生说道:“短片中的蛔虫是医生从病人肠中取出的,它是如何寄生在人体中的?为什么没有被人体内的消化液消化掉?”由此引起学生的生物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展示蛔虫的模型,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蛔虫形态结构的图片,并且向学生提出生物问题:“蛔虫是什么样的?如何区别蛔虫的雌雄?蛔虫寄生在人的什么器官内?靠什么生活?蛔虫的体表有什么特征?你认为蛔虫的哪些结构特点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由此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蛔虫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解除生物疑惑。

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明确生物教学目标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主,并且对学生实施灌输式的课堂教学理念,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最终生物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对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明确自身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向学生讲解更多生物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其他生物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生物发展。同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后帮助学生做好生物知识的巩固,最终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比如,在学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这一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生物问题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由此来带领学生做好所学生物知识的巩固。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软体动物有怎样的地位?”由此引导学生得出: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第二大类群。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常见的软体动物有哪些?”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双壳类有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牡蛎等:不是双壳类有石鳖、蜗牛、章鱼、墨鱼、鱿鱼、鮑鱼等。最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软体动物的结构特点有哪些?贝壳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结构运动?靠什么结构呼吸?缢蛏如何获取食物?”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生物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实施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表达出自身的生物想法,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章元.浅谈科学探究视域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12):117.

[2]魏波.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170-171.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