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认证背景下教育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对策研究

2021-12-17 15:20关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学对策研究

关健

摘 要:教育学课程属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师范认证的大背景下,教育学课程在建设中应结合现代社会及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对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和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全面提升师范类学生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學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教育理论知识扎实、课堂教学技能过硬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关键词:师范认证;教育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0;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1-0093-05

1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简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培养和提升新时期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相关要求,积极推进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以及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于2017年11月8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以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和大数据为前提,建立师范类专业国家统一认证的工作体系。师范类专业认证秉承的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一理念是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行动指针,持续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程中,始终坚持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的认证原则。结合师范类专业层次类型的多样、各校发展实际情况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处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的认证监测体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在教育领域,必须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教育学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教育学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面向全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方面,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结构、基本概念,着重使学生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规律;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并解决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师范认证的大背景下,高校应更加突出强调发挥师范类培育模式,教育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应用型师范类人才,即具备相应理论基础,又拥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当前,教育学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内容的高阶性与思政性

教育学课程在教材选择方面要坚持为学生选择最新的理论成果。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结合教育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及各高校学生实际,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对接基础教育,提升课程教学资源的实践性

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完成的课程设计方案,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考核体系等,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方面,还应增加基础教育改革内容。在教育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增加基础教育改革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情况,将教育学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全面提升教育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全面加强教育学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生活联系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尤其突出促使学生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关注并掌握基础教育现状。将知识的呈现与中小学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案例相结合,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引领者,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教育学授课教师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开展教育学、高校课堂教学领域相关研究,在理论中不断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拓展。

2.3 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师生互动性

基于当前高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现状,教育学教学团队应对课堂教学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侧重突出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出勤率较高,课堂氛围活泼有序。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信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知识点拨+体验+感悟+分享”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着力提升教育学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按照教学计划为学生开展教学、作业、阶段测验、答疑、考试等系统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测评的有效性,着力改善“部分学生只求修得学分,忽略了自身知识技能提升的现状”。

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有效实施。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其中,授课教师主导作用是关键。授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积极,学生主体地位随之必然凸现出来;反之,假若授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不积极、不明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消极被动,学生主体地位自然得不到充分地体现。因此,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坚决不可忽视授课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并不是取消或否认教师责任所在。在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任务是“引”是“导”是“启”,不是“讲”不是“说”更不是“灌输”,而学生的任务是“吸收”是“学”是“参与”而不是“听”。授课教师可通过精心的安排和巧妙地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 教育学课程改革对策与建议

3.1 全面提升教育学课程的思政性

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的一线教学岗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向学生传播并讲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他们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基础。

教育学课程建议选用马工程中项贤明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这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为指导,全面、系统地论述和研究了教育學及其发展、教育及其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学基本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基本理论探索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认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的教育现象,阐释教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揭示人类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重要思想原则和理论基础。我们关于各种教育问题的理论论述,关于全部教育基本概念的建立和阐释,关于所有教育发展规律的揭示和确证,关于指导具体教育实践的一切思想和方法的概括和表达,都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认识和回答教育实践提出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我们提供的理论基础,是我们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识一切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原则,这是在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得到证明的。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同样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在整个实践及其指导思想的始终,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同时,推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教学中持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力图使教学避免呆板。帮助学生拓展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领域,减少理论说教式的课程内容,将知识的呈现与中小学教学案例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交往能力和自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可以使我们在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过程中,用客观的、全面的和联系的眼光看问题,避免出现主观、片面和割裂的偏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原理,可以促使我们从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现实的教育现象,把一时一地的教育现象放到整个历史大背景中,联系过去和未来,把握当下的教育现象,避免犯孤立和僵化的错误。从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部分。因此,这种科学理论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原理中,阐述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等的重要科学理论依据。

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展教育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认识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识作为人类一种主观认识的形成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等各种教育理论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同样,我们在运用这些科学原理从事具体的教育实践时,也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既体现在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过程中,也贯穿我们所有的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之中。我们只有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教育学原理作为门科学健康地发展。也只有这样的教育学原理,才能真正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

教育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还要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不断发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才能在正确有效地指导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永葆科学的魅力,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焕发出科学理论应有的盎然生机与活力。

3.2 丰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在教育学课程内容中引入优秀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案例,通过分析优秀教师课程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教育的联系,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实践,关注教育现实,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学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为学生寻求可借鉴、可学习的范本,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近几年全国优秀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案例,达到名师引领,行为示范,实现促进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化提升与发展的目标。通过聚焦名师在课堂教学的案例亮点,让学生们仔细看、透彻品,使这些亮点细节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语言魅力等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从而促使准教师群体迅速成长为一支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师队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种类丰富的电子设备、教学辅助软件等已进入中小学课堂,面对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学教师在课程进程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优化着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教育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第十二届全国青师赛中物理教学案例:在澳门李春老师和陕西王晓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每组均拥有一部iPad并与教师主屏幕同步,学生小组的获得的实验分析数据可实时同步到主屏幕上,便于其他学生小组查看和分析。通过这项技术的使用,让教师在宏观上实时监测每个学生小组开展的实验进程,通过数据反馈,省去了教师收集统计学生小组数据的麻烦。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摩分析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中,王毅老师所讲授的《在教室里做太空实验——超重和失重》内容。王毅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手机随物体一同做超重和失重运动并拍摄视频,再使用手机的视频慢放功能,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原本只有在太空中才能见到的画面。随着社会对基础教育教师要求得不断提高,要坚持把教育学教学改革作为师范类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实质落实到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通常是面对全校各专业师范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所以,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充分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突出注重培养各专业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对学科思想的深入感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如模拟课堂、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并提升师范生学习兴趣,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基础教育新课改对准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高校要构建全面的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水平的课程体系,既要包涵教育基础理论如教育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三笔字和教育信息技术,缩小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

三笔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范类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应遵循写字的教学规律,加强写字实践训练,注重实际运用。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从写字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书写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使学生获得写字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突出和加强笔画、结构、章法等写字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把分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较为坚实的书写基础。

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的理论和技术,制作出可用性强的PPT课件,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PPT技术,更突出要求学生所制作的课件要符合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可用性。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充分适应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逐步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师范类专业的新要求。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技能尤其是课件制作作为最基本的多媒体技能之一,已经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得到广泛应用。所以该课程对于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其教学手段、做数字化时代的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跟踪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新趋势、新动向,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3.3 建立高水平教育学教师队伍,构建教师发展动态机制

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高水平教育学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建设中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新时期合格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打造并一支适应当前教师教育专业领域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素质过硬、人数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依据课程内容更新,构建教师发展动态机制。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加强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高校教育学教研室按照教学活动制度可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吸引教师参与。在教研活动中,着重突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色建设为原则,以产学研为途径,从教育学课程改革入手,推进师范类学生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着力在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教改成果。

开展教师相互听课活动。年轻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法,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授课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持续进步。强调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中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教案和课件应不拘一格,提倡风格多样,注重内涵和特色,能突出思路和教法。强调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型教学。通过教案评比,选出一些好的教案供大家共享,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师进行课件观摩,吸收大家的长处,制作一套共用的课件。

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实践能力”为主题,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通过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要求的专业能力,不断探索构建有效教学的行为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在总结研究自身经验和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顺应新形势,教育学课程改革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充分体现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新标准和新要求。教育学课程应引导师范生关注并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建构教育知识体系,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鼓励师范生发现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具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背景下师范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J].体育师友,2019,25(01):31-33.

〔2〕裴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5(04):15-17.

〔3〕曹杏田,汪定贵,程跃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6(06):20-23.

〔4〕崔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理论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33(09):53-56.

〔5〕許红星.基于专业认证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混合学习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8,17(06):48-51.

〔6〕葛慧.基于协同育人的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机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2):125-129.

〔7〕程凌飞,伍陈晨,张道祥.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9,17(18):119-121.

〔8〕张馨月,李志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9(07):127-128.

猜你喜欢
教育学对策研究
How does dialogic reading work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试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传统
教育学信条
Analysis of the activation strateg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potential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寻找把教育学托上天空的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