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轩
摘 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7月~2020年8月赤峰医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盲选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对比两组情绪控制效果、血糖指标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以及血糖监控知识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促进疾病恢复。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持续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69-0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为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眼底病变[1]。该病在发生之后会导致双眼失明,所以需要进行药物干预,但是作为慢性疾病,长期疾病治疗出现依从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健康教育,维持规律性的作息和饮食,规范化用药,以控制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维持,提高干预质量。文章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2020年8月赤峰医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盲选法分组,对照组(n=55)、试验组(n=55)。基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11±3.65)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1.75±2.46)年;试验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87±3.86)岁,病程3~21年,平均病程(12.13±2.2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资源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與排除标准
纳入指标:经血糖检查、肾功能检查、胆固醇血脂检查、眼底镜检查确诊。
排除指标: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②智力低下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在药物使用期间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规范,讲解药物使用的必要性,更好的对血糖和药物使用情况综合监控。
试验组-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充分利用微信和QQ平台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并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对患者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提供一个护患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一般在患者出院之后开始,在出院后的1个月以1次/周的频率进行回访,自第2个月开始以1次/2周的频率进行,对患者进行持续性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疾病进展情况以及病程特点进行讲解,使患者对疾病有清晰的认知,了解擅自停药的危害、定期检查的必要性,对生活习惯进行更好的控制,以控制疾病。注意对患者生活习惯的指导,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切忌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不良情绪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记录自身心理历程和录制视频的方式展示自身对抗疾病的历程,提醒患者做好心理调节,可多听欢快的音乐,以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注意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对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解和普及,在不良反应发生前告知患者,可提升其对药物使用的认知,在面对不良反应时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帮助,并减少恐慌的心理,以获得更加有效的处理。注意提醒患者不可受到强光的刺激,在降温时注意保暖。
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情绪控制效果分析,焦虑(SAS)、抑郁(SDS)量表均分数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分值高于45分表示存在焦虑、抑郁。②两组血糖指标分析,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③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问卷量表的方式进行调查,包括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血糖监控知识,单项分值均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情绪控制效果分析
护理后,试验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糖指标分析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
试验组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以及血糖监控知识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患者自身血糖不稳定导致的细胞代谢异常,使眼底组织出现变化,引发眼底病变。该病需要长期对疾病进行控制,但是疾病会出现反复的问题,导致情绪和治疗规范性不足,不利于恢复,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2],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可以对疾病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用药知识、饮食知识、运动知识以及血糖监控知识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在患者出院之后继续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对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干预,继续普及疾病知识[3],使患者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疾病知识,提升对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重温住院期间的疾病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更加规范的使用药物,改善患者对于情绪的控制效果;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后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认知得到提升[4],同时在药物不良反应得到干预之后可更加科学的认识规范服用药物的必要性,因此可以实现血糖的控制,减少对眼部的持续性损伤;护理中注意对患者心理的沟通,在必要时进行介入,可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提升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更加科学的控制,因此有利于疾病的恢复[5]。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持续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血糖控制在较好的水平,同时提升自身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提升干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娜,熊咏民.两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血糖控制中的疗效比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5):908-910.
[2]刘宁.健康教育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控制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5):170-171.
[3]杜沛.健康教育联合自我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1):3530-3532.
[4]张桂丽,费红敏,柏涌海.持续知信行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6):768-771.
[5]陈广英,汪佳丽,彭彩芳.LERANS模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7):152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