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招
(泉州市泉港区环境监测站 福建 362000)
臭氧(O3)是大气中主要的二次污染物之一,由于其高度的化学活性,可以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是酸雨、光化学烟雾、大气能见度等对流层污染现象的关键成分。众多研究表明,对流层臭氧浓度过高,将会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泉州市泉港区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位于东经118°41’~119°01’,北纬25°03’~25°15’东临湄洲湾。近年来,区域内及周边大型炼化一体化产业及中下游产业项目集聚发展,陆地港口交通量日渐增长,工业源、移动源废气排放量随之增加。石油化工作为泉港区的支柱产业,集中分布在泉港石化园区,位于泉港中心城区主道上风向。
近地面(对流层)大气中的O3主要由光化学反应过程产生,即O3属于“二次污染物”。氮氧化物(NOx)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前体物,在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O3污染物。近地面大气O3还来源于高层大气臭氧的垂直输送、跨区域传输等。
石油化工产业虽已不断加大VOCs治理力度,减少VOCs排放,但仍是区域内VOCs排放大户,是本地O3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区域内两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近年来的监测数据,研究分析臭氧时空分布规律。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臭氧年评价项目为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表1显示:三年来,泉港区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逐年上升,2018年比2017年略有上升,同比上升了0.2%,而2019年比2018年上升21μg/m3,同比上升16.9%。同时,分析泉州市三年来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变化趋势,发现泉港区与全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8年升幅很小,2019年突变较大。
表1 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μg/m3)
表2、表3显示:2017年以来,泉港区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逐年上升,全年占比以2019年上升幅度最大,同比上升了16.7%。与泉州市相比,上升趋势一致,2019年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相近。
表2 2017-2019年泉港区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
表3 2017-2019年泉州市臭氧为首要污染物天数
通过对2017-2019年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以及6个常规污染物单项指数分析,发现2017年PM2.5为最大指数,臭氧位列其次,2018年、2019年臭氧成为最大指数。表4显示,三年来,泉港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下降,但臭氧单项指数上升明显,对综合指数负荷逐年加重。
表4 臭氧单项指数及在各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中占比
2017年-2019年逐月臭氧日最大八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浓度变化表明(如图1所示),每年度都出现两个峰值,2017年、2018年均出现在4月份和10月份,而2019年出现在5月份和9月份,各年度都以7月份为底部呈谷型。
图1 2017年-2019年逐月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浓度变化趋势图
如图2所示,三年来,臭氧超标污染日出现于2、4、5、9、10、11月份,以4月份累计超标9天最多,9月、10月份均累计超标7天,结合各月份臭氧日最大八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情况,可以认为每年4月、9月、10月发生臭氧最大八小时超标概率相对其他月份更高。
图2 2017年-2019年逐月臭氧超标天数
2017年-2019年逐日小时臭氧浓度均值变化情况表明(如图3所示),三年来臭氧逐日小时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臭氧浓度经过夜间消解,到早晨7时降至最低;随着阳光辐射增加,9时臭氧浓度有明显上升;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转向直射,地面气温上升,紫外线辐射增加,臭氧浓度逐时上升,午后14时,臭氧浓度出现峰值;随着紫外线辐射减弱,地面气温回落,臭氧浓度逐时下降。全天臭氧小时浓度变化明显呈单峰型,小时浓度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图3 2017年-2019年臭氧小时变化趋势
三年来各季度臭氧逐日小时浓度变化情况表明(如图4、图5、图6所示),臭氧小时浓度值变化呈单峰型。各年度各季度日最低、高浓度对应的时间如表5所示,由于夏季、秋季日照充分、云量少,臭氧最低浓度时间提早到6时;由于冬季日出迟、云量多,臭氧最低浓度时间推迟到8时;春季、冬季由于昼间气温回升较慢,降低了臭氧生成速率,臭氧最高浓度出现时间推迟到15时;相反在夏季,由于昼间气温上升较快,加大臭氧生成速率,臭氧最高浓度时间提早到13时。
图4 2017年各季度臭氧小时浓度趋势
图5 2018年各季度臭氧小时浓度趋势
图6 2019年各季度臭氧小时浓度趋势
表5 各季度最低浓度、最高浓度时间
在受污染传输影响的情况下,臭氧日变化趋势将明显改变。以2019年5月1日-3日为例(如图7所示),受北方传输的污染气团影响,2019年5月1日凌晨臭氧传输量比消解量大,凌晨0时到3时,呈上升趋势,5时到8时下降至最低,随后外来臭氧传输起主导作用,于下午17时达到当天峰值103μg/m3。入夜后浓度下降不明显,反而于20时达到当天次高峰102μg/m3,5月1日小时浓度值出现双肩峰。5月2日污染气团继续影响,除3时出现较小浓度值外,凌晨下降不明显;在上午7时叠加本地生成的臭氧,浓度迅速上升,于上午10时至下午14时出现浓度范围为180-183μg/m3的平头峰。5月3日随着污染气团过境,臭氧日变化趋势基本恢复为正常的单峰型曲线。
图7 2019年5月1日-3日臭氧小时变化趋势
泉港区用于常年监测评价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站有两座,均位于石化工业园区常年风向(NNE)下风向,环保局子站(HBZ)位于城区东南面,距海岸1.5km,距石化工业园区污染源5.0km。凤北子站(FBZ)位于城区西北面,距海岸4.5km,距石化工业园区污染源3.8km。三年来,两个站点累积出现超标天数,HBZ为51天,FBZ为30天。臭氧最高小时浓度均值HBZ为213μg/m3,FBZ为197μg/m3。选取三年来两站点日最大滑动八小时均值(O3(8h))都超标的18天,最大滑动八小时均值O3(8h)HBZ高于FBZ的天数占72.2%,而FBZ高于HBZ的只有22.2%,这18天O3(8h)均值HBZ比FBZ高10μg/m3。
(1)从全年总体上看,出现臭氧污染的时期及规律与泉州市其他地区相似,春夏换季(4月、5月)、夏秋换季(9月、10月)是集中区间。
(2)从单日臭氧污染的变化趋势为单峰型,全天最低浓度时间和最高浓度时间基本上分别出现于上午7时和下午14时;全天最低浓度时间在夏季、秋季可能提早1个小时,冬季可能推迟1个小时;全天最高浓度时间在春季、冬季可能推迟1个小时,夏季可能提早1个小时。在污染气团过境时,日变化趋势受传输源和本地源共同影响而改变明显。
(3)从两个监测站点的位置上看,环保子站(HBZ)相较于凤北站(FBZ)受臭氧污染的程度更高,主要考虑其更接近于城市中心区,距离海岸更近,更趋于湄洲湾基地南、北岸的中心。
(4)建议
①根据臭氧污染出现的时间段,在每年4月、9月开展臭氧污染本地源的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一是集中排查石化园区VOCs排放源,针对生产工艺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装卸过程、储存期间、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非正常工况(含开停工及维修)排放等VOCs无组织排放情况。二是在交通方面的汽车尾气、建设装修及垃圾焚烧等非工业领域多方面开展排查预防。三是对空气自动站周边微环境的排查整治,如餐饮机构、散乱污加工厂、建设工地等。四是建立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机制,在轻微污染天气发生时或者上级部门预警即将发生时,采取临时应急管控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加强石化园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按照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相关要求,督促石化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全面梳理本厂的VOCs排放源头,核算产生量、排放量,复核企业应当要采取的管控要求以及落实情况,复核企业VOCs管控制度落实情况,提出削减排放、深度治理的目标要求。
③加强环境监测,特别是污染天气集中出现的时间段,采用走航监测、现场排查应急监测,加强臭氧源头的排查,推进区域上重要点源的治理。
④开展区域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清单的编制工作,分析臭氧污染来源,进一步了解掌握区域臭氧污染来源及规律,区别本地源和外部传输,有针对性地开展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