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 张海琼 王伟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骨科 (重庆 4043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将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和对照组(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各33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SE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ASES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A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前屈、外展、外展90°位内旋、外展90°位外旋及体侧外旋等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并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
肩袖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骨科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已成为成人肩关节障碍的主要病因[1]。临床上对肩袖损伤通常采用开放式肩袖修复术,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切口大,患者疼痛度高。关节镜技术的发展给肩袖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手术,该方法造成的切口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对此,本研究探究了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的影响,旨在为肩袖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安全可靠的临床方法。
将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3例患者。观察组包括男性17例和女性16例,年龄25~70岁,平均(50.4±8.1)岁;对照组包括男性18例和女性15例,年龄24~70岁,平均(51.1±9.5)岁。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参与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符合肩袖损伤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脑器质性疾病者;(2)患有精神或心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肩袖修复术治疗,具体为:患者经麻醉后描画其肩关节部位轮廓,消毒后在肩峰外侧至肩峰位置进行切口,长约8cm,以暴露喙肩韧带及喙突,清理后暴露肩袖。对肩袖损伤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肩关节松懈,沿足印区用魔钻对骨槽进行钻磨,并将肩袖铆钉置入足印区,然后将肩袖断端拉伸复位,采用褥式缝合术进行缝合。对切口清理止血后,逐层关闭伤口,治疗结束。
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具体操作为:在肩关节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患者沙滩椅位,全麻并进行气管插管,建立后侧入路将肩关节镜置入,并对患者的盂肱关节内部的相关结构及周围情况进行全面地探查,对患者关节软骨及肩袖损伤等情况明晰。然后建立外侧和前方入路,对滑囊进行彻底清理,扩大肩峰下间隙。根据患者肩袖损伤等情况的差异进行匹配的肩袖复位操作,然后采用缝线桥双排技术、单排固定或双排固定方式对患者肩袖处缝合,手术结束。
(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强;(2)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活动度越好;(3)对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进行测量,包括前屈、外展、外展90°位内旋、外展90°位外旋及体侧外旋。
通过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s)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1中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s,分)
注:*表示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表示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3 6.11±1.08 1.92±0.57*a对照组 33 6.09±0.94 2.99±0.6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SE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ASE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A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ES评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SES评分(±s,分)
注:*表示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表示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分组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3 49.17±5.63 75.88±4.02*a对照组 33 48.94±6.37 68.31±3.70*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前屈、外展、外展90°位内旋、外展90°位外旋及体侧外旋范围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s,度)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s,度)
注:*表示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分组 例数 前屈 外展 外展90°内旋 外展90°外旋 体侧外旋观察组 33 155.49±10.87* 166.08±12.47* 86.28±5.31* 87.22±4.91* 46.38±2.94*对照组 33 135.69±8.30 142.53±10.66 70.11±6.37 73.39±4.72 35.35±2.67
肩袖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冈上肌和冈下肌组成,是肩关节的重要部位,一旦损伤将会对患者肩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肩关节损伤的治疗仍以开放式肩袖修复为主,但也有研究显示,采用关节镜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取得更好的效果[3]。
本研究通过比较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和开放式肩袖修复术之间的差异发现,采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ASE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的改善情况显著更好,表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更低且肩关节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康复情况更好。
因此,本研究证明了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