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辽宁营口 115000)
脑梗死主要因为神经或者胶质细胞、血管等局部脑组织出现因血液供应减少而导致的脑软化症状,临床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存在颅脑动脉或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且患者存在侧支循环建立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脑组织代谢和血液供应出现失衡,进而出现病变[1]。在急性脑梗死进行临床治疗的时候主要是为患者进行早期的血管再通,帮助患者进行缺血半暗带的供血情况改善,以便于改变患者的临床症状[2]。在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溶栓治疗是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迅速帮助患者改善脑血栓区域血流量,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恢复。阿替普酶在临床上是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一个常用药物,本文主要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时配合的有效护理策略,并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的论述。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自愿原则以数字抽签法分组,奇数为观察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和20例,年龄55~78岁,平均(68.46±8.28)岁;发病至住院间隔1~3 h,平均间隔(2.05±0.45)h。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2例和21例,年龄56~75岁,平均(66.28±8.56)岁;发病至住院间隔1~4 h,平均间隔(2.12±0.38)h。所有调查对象均符合伦理,且经《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组和出组标准 入组标准:①入组患者均为急性脑梗死,且经过临床诊断确诊。②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80岁内[3]。③所有患者脑卒中发病时间均不足4.50 h。④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均完整。出组标准 ①本文排除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者存在外伤性骨折证据的患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②排除神经功能障碍非轻微或迅速改善患者。③排除发病时间不确定、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超过4.50 h的患者[4]。
1.3 方法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选择阿替普酶0.9 mg/kg为患者用药,保证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90 mg,对患者进行缓慢静脉注射10%,剩余用药剂量需在1 h之内为患者应用完成[5]。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以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通知相关科室医师行进一步检验工作,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行急救准备,患者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密切配合相关医师。溶栓治疗以后做好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观察组患者按照优质护理方法开展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工作从如下几点落实:①严密监测:要密切重视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神智、瞳孔及四肢活动状况并积极的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开展床旁血压监测,监测患者的心电与血氧情况。若发现患者存在异常,应及时将相关状况告知主治医师,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干预[6]。②溶栓护理:在整个溶栓过程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的表现,并进行严格的观察。将具体的情况反映给主治医师,防止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风险。护理中应提高患者的整体舒适度,对患者选择较好的体位,避免在治疗中导致患者受到惊吓。为防止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穿刺针滑脱,避免管路出现弯曲和打折,应做好及时的检查等各项针对性干预工作[7]。③营养干预:护理中需要对患者积极的进行营养指导,开始对患者提供流质饮食进行肠内营养,坚持低盐低脂的原则。要注意避免对患者服用容易产生气体或者容易腹胀的食物,饮食充分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使患者多食用一些膳食纤维。同时还要注意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以便促进胃肠蠕动。④并发症护理:溶栓结束之后,因为相关药物的效果还没有消退,所以要确保患者保持去枕平卧位。同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患者出现呕吐状况而堵塞气道,避免患者形成窒息。护理中要适当的按摩患者的手脚部位,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还要多为患者翻身,防止患者出现压疮。手术后应积极的对患者提供干预,避免患者出现血管痉挛等不良后果[8]。
1.4 评价标准 ①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初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总分为0~42分,分数越低则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②以Barthel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的生活质量越好[9]。③对所有患者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11个题目,其中包含2个定向力题目,4个记忆功能题目,2个常识类题目,1个计算题目,2个物体铭记命名回忆题目,该评分总分为32.50分,该评分总分为32.50分,评分在22~30.05之间为亚正常,评分在10.50~21.50为可疑痴呆,评分为领导十分为痴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1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IBM 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并计算t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3.02%(40/43),对照组为74.42%(32/43),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1/43),对照组为20.93%(9/43),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以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比较(分,)
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临床在对脑梗死进行治疗时应本着及早治疗的原则进行干预,对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病症的最大化恢复。阿替普酶是人体天然存在的一种纤维蛋白溶酶的原激活剂,它是一种无抗原性、半衰期比较短的物质,可以选择性的和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源进行结合,同时又不会激活患者血液循环当中的纤溶酶原等,在治疗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全身纤绒激活状态。
本文结果能够充分证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时配合优质护理的效果。脑梗死患者对这种病症的认识存在不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恐惧情况,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十分必要,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愈后改善。在对患者溶栓过程中进行护理也是很必要的,能够有效保证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这样可以保证凝血功能的正常性,连续为患者进行阿替普酶治疗时可以维持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了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还能及时为患者进行维生素K1的补充,并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浆,可有效的防止患者出血症状发生。对患者进行溶栓以后的相关护理可以避免并发症对患者产生影响,对维持患者的身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病症,这种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所以如果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可能会导致患者制裁或者死亡。临床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时,应该做好系统性保护工作,综合的在患者溶栓治疗之前、溶栓治疗过程中和溶栓治疗以后进行严密的护理,可以积极的对患者进行保护,对维持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阿替普酶进行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时为患者应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影响,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