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青
(抚顺市第五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所引发的疾病类型,患者在发病后病情易反复发作,且无法有效根治[1]。慢性阻塞性肺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呼吸功能障碍症,致残率与致死率居高不下。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已高达10%[2]。因此,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进行相应治疗的9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有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22∶23;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为(72.10±3.26)岁。观察组中有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23∶22;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为(71.73±3.52)岁。本次试验均在患者以及家属知情且同意情况下进行,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本次试验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①全面评估患者生活习惯、家庭及经济情况、身心状态、性格特点等,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倾听患者自我感受,并注意言辞,保护患者自尊心,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针对患者的社会地位、职业及文化层次的不同采取口头讲述、播放PPT或视频、发放健康小册等方式,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特点及发病过程,并告知注意事项,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提高其遵医依从性[3]。②通过积极与患者交流,掌握其情绪动态变化,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式,有助于宣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护关系,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升其遵医依从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相关工作;鼓励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多抽时间陪伴患者,帮助家属正确定位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面对患者,使其感受到关怀,树立治疗疾病的自信心,调节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自我效能管理能力,增进患护关系[4]。③加强行为干预,采取音乐疗法、转移注意力、局部按摩或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等方式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其舒适度;通过愉悦疗法调整患者情志,减轻埋怨、焦虑等不良情绪[5]。④发挥社会支持的正面效用,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友,并让其现身分享治疗期间的个人经验,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充分调动患者家属、朋友积极性,使其自主投身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建立以家属、朋友、同事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激活正向意念[6]。
1.3 评价标准 本次试验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分析受检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分值和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护理满意情况的统计实施百分制,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对应的分值是>90分、85~90分以及<85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DS、SAS评分[(47.63±2.74)分、(42.77±2.84)分]比对照组低[(53.14±4.55)分、(47.68±3.23)分](P<0.05)。见表1。
表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78%(44/45),明显高于对照组[91.11%(41/4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发病率较高,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7]。此外,疾病的反复性、加重性都会导致患者面对高风险,以进行性发展阻碍患者健康,治疗难度大[8]。有研究指出,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1/14,在所有患者中,40岁以上的发病率已经增长了近5倍,增长速度非常快[9]。这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在快速的提升。如此之高的发病率,却很少能够和糖尿病、高血压的疾病认知率比较[10]。很多患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了解少之又少,在临床中调查得出,98%的患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了解,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的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健康体检的普及程度的差异化,很多患者并未进行定期的体检,因此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时间不够及时有效[11]。等到真正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往往已经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肺功能也在逐渐地下降,下降率达到了30%~50%[12]。
心理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方案,通过总结以往护理工作的方法,不断调整护理内容,更好地帮助患者调整心理情绪。在本次调研开展期间,向所有患者和家属细致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个人的病情进展、预后情况有所了解,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3]。宣教时应因人而异,如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应利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文化程度更高的患者,主要通过宣教让患者了解治疗方法、预后效果与需要注意的问题[14]。护理人员应积极关注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理解患者、鼓励患者,让患者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为患者讲解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禁忌等,并引导患者每日进行短时间的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因病死亡,这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也与患者的自我照护以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有关[16]。目前在国内慢性呼吸疾病的筛查工作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很多患者在就诊前会进行基础的筛查工作,进行定性问答。在就诊过程中,医师根据筛查及问答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风险,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17]。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时发现、早期诊疗有重大意义。当下,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利用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治疗。除了治疗本身外,患者的情绪状态将影响治疗结果,故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8]。心理护理的实施作用如下。①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接受治疗,认可治疗,并对护理人员工作、医师工作具有一定了解,从而建立信任关系,提升护理依从性。②可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在护理人员的讲解下,对疾病的产生、治疗以及并发症预防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后,具有自我保护意识。③可建立双向沟通交流,除了与家属沟通外,还可以与医护人员交流,与病友之间进行沟通,增加患者的社会交流能力,也有助于情绪的宣泄,此外,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具有同理心和接纳度,从而达到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目的[19]。④心理护理可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到患者的所思所想,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心理护理方案的制订方面 具有侧重点,并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患者的治疗需求,从而调整医护方案。此外,在开展心理护理期间,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不仅学习了如何与患者有效沟通,还能掌握到更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提升了护理工作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中,护理策略有很多种,护理方案也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以及新的尝试,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完善治疗[20]。结合本次护理来看,除了应用到心理护理,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和个性化指导,发挥了护理人员最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缓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护理依从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