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莫友芝书法四气

2021-12-17 08:58梁光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篆隶篆书书法艺术

肖 锟,梁光华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眲叟,是清代十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手稿系国宝文物,国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书画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纵观巨儒大书家莫友芝享誉古今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各体书法,笔者研究认为莫氏书法艺术作品兼有四气:书卷气、碑石气、阳刚气、法帖气。今专文试论,以之纪念莫友芝先生诞辰210周年。

书法艺术,本是用毛笔书写中国表意体系汉字独有的艺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风格独特,世界为之倾倒。此之谓莫友芝书法艺术作品之书卷气、碑石气、阳刚气、法帖气,是指其书法作品之艺术气韵,是指巨儒大书家莫友芝凭借学富五车之功力,创作书法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风格、审美创造力及其审美范畴,是莫氏审美气质、审美个性及其风格特征在书法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现。莫友芝在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禀赋之气,即艺术气质、情性、才华、学识,经过莫氏独特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凝结表现在其书法作品艺术形象之中,成为其巨儒大书家独特卓异的审美风格。从美学角度研究清代著名书法家莫友芝独特卓异的审美风格,不可不研究莫氏书法艺术作品所流溢而出、美人眼球、感人肺腑、动人情怀、享誉古今的书法艺术气韵。

一、莫友芝书法之书卷气

莫友芝少承翰林庭训,学贯古今,毕生篆追秦篆,隶摹汉隶,游刃有余地挥动巨儒学者之笔,自如泼墨书写篆隶楷行各体书法,最能体现莫氏一生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温文尔雅巨儒大书家的书卷气。宋人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亦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清人汪之元说得也很明白:“雅者有书卷气,所谓文人之气也。”莫友芝在《姚端恪公手迹跋》中对书法艺术气韵也有独到的见解:

余平生论书,不尽右书家,以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之上。国初同时诸老,魏敏果书近元常而快,魏文毅书近信本而舒,端恪此卷,近登善而质,皆不以书名家而气韵胜者。[1]

在《郘亭书画经眼录》开篇研究《吴曹弗兴山水横卷》,莫友芝评价其书法气韵:“下笔如飙发雨骤,而气韵森厚,神明逼人,乃时作篆籀意思,真神物也。”莫氏一生研治学问,手不释卷,是小学、金石学大家、文学史大家、文献学巨匠、目录版本学泰斗,其道德文章古今传诵,撰有《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韵学源流》《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郘亭书画经眼录》《影山草堂学吟稿》《郘亭诗钞》《郘亭遗文》《郘亭杂文燹馀录》《黔诗纪略》《郘亭校碑记》等四百多万字著作诗文,万卷诗书学养全都融会于心,腹中华章凝聚之为气韵流溢,运墨挥书于手笔,所以莫氏厚重古朴典雅的篆隶楷行书法艺术作品,在书家篆刻家林立的清代别构一体,独具一家风格,最能体现其深厚的书艺功力,最能体现其渊博的学识素养,最能体现其巨儒大书家的书卷气。莫氏篆隶楷行书法作品,字字渊源古朴,字字见其万卷诗书之深厚学养气韵,这就是莫氏书法作品的书卷气。最富书卷气的莫氏书法作品具有一种儒雅华贵端庄的美,令人频生雅赏之欲。请看莫友芝题赠李鸿章之隶书作品(图1):

图1 莫友芝隶书八纸巨幅条屏以赠李鸿章

这是莫友芝为李鸿章(字少荃)所书八纸巨幅隶书条屏,文字内容为汉代著名辞赋家王褒应汉宣帝之命所作《圣主得贤臣颂》。此文多达864字,莫氏挥动如椽之笔,凝神静气,以隶书一气呵成写就。整幅作品参透秦篆汉隶之笔势,刚劲古拙,字字力透纸背;结体方正而不扁平,静穆浑厚,出古入新而又本色自然;章法严整,规正典雅,气息儒雅华贵端庄。莫氏长年习摹汉碑古隶之神韵精气,进而升华自创为独树一帜的古朴遒劲隶书风格,这是真正体现《清史稿》赞誉莫氏“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之隶书精品,又是巨儒学养与大书家气韵高度融合,篇幅宏大,难得一见,堪与传世的八纸巨幅隶书条屏,令人百赏不厌。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评价说:“方整斩截,笔力坚卓,近人唯莫偲翁有此力量。”再请看莫友芝辞世之月绝笔之作(图2):

图2 入坐有情千古月,当窗无恙六朝山。[2]

莫氏同治十年九月在南京、扬州各地寻访江南文汇阁文渊阁兵火后《四库》遗书。这幅七言隶书联,是莫氏临终前几天应好友胡恩燮之请,为其厚熙斋南京愚园“无隐精舍”亭所书隶字楹榜联。这副隶书作品融汇了汉代碑石古拓隶书笔势之神韵,高古静穆之中蕴含出厚重端庄流畅之书卷气,源古出新而自成一家隶书风范,风格清新洗练卓异;其古朴典雅之行楷题跋署名行云流畅,超凡脱俗,整幅隶书联之浓郁书卷气令人陶醉,赏心悦目,可谓学养流溢,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再请看莫氏的篆书作品(图3):

图3 龢神静思,动有常则;春云秋月,燿其光华。[2]

莫友芝这副篆书联,藏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供古今人观赏。莫氏一生学养随着所用刚笔中锋运转,书写篆字力透纸背而映现,古拙圆劲,典雅天成,其横画不是象楷书那样笔直书写,而是上下略有波弯,如“静”“春”“燿”“其”“华”等字,诸横画波弯如弦似弓,劲道十足;其“龢”字竖笔也不是全都垂直如一,而是左右圆转参差,横画竖笔方折撇捺交互照应搭配,左边“龠”字看似竖笔繁密,而与右边疏笔之“禾”字交互避让搭配,中锋运笔,左右密疏得体和谐;其“有”字上半部之“又(手)”,有如人手持肉下握之状,字下半部“月(肉)”字则有跃上紧贴人手之势,整个篆书“有”字上垂下跃,稳而灵动。上下联各篆字繁简搭配,端庄灵动,自成一家篆体,配之以行楷题款署名钤印;整副篆书联艺术取势委婉悠长,密疏得体,和谐流畅,婀娜多姿,既彰显巨儒大书家厚实学养与书法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又流溢出篆书特有的无穷气韵魅力和审美情趣,令人百赏而不厌,难怪故宫久久藏挂莫氏此幅篆书联。近现代书法理论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论书绝句——评莫友芝书法》云:“秦人小篆能容墨,汉代碑头不见锋。想是《说文》遵宋刻,读书万卷气从容。郘亭篆,以为斯篆则墨浓笔壮,以为汉碑头则又藏锋不露,在良常、石如之外,又辟一途,与宋刻《说文》极相似,故有此论。”

二、莫友芝书法之碑石气

《清史稿·文苑传·莫友芝传》评价莫氏书法“真行篆隶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莫友芝之汉学、说文学、金石学成就超越同时代学人,精心研究过秦之泰山摩崖石刻李斯篆书,精心研究过汉代之《麃孝禹碑》《西门颂碑》《张迁碑》《天发神谶碑》《衡方碑》《石门颂》《夏承碑》《三公碑》《曹全碑》《光禄勋刘曜残碑》《白石神君碑》等数十种汉碑篆隶文字,汉碑内容典故和汉碑篆隶文字神韵,均烂熟于心。他集撰过82种汉碑联160副,清代双鱼罌斋同治十三年辑录“莫子偲友芝集汉碑联”与魏碑唐宋其他集联1200副,名为《古今集联》刊刻面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莫友芝全集》将其《古今集联》整理注释,便于读者阅读欣赏。

清人陈田《黔诗纪略后编·莫友芝传》(宣统元年版)说:莫氏“好谈碑版,汉人隶刻多有跋尾。尝集汉碑头篆刻百馀通,所作篆书多从此出,于当代名家别构一体,为时所重。”莫氏晚年又曾亲到句容、丹阳、上元、赵州等地摹拓采集魏梁隋唐陵庙桥崖碑石,撰有《郘亭校碑记》《金石影》《古今集联》《郘亭遗文》等名著。他在研究汉代《夏承碑》曾曰:

汉碑至《夏承》,上引篆、籀,下通隶、楷,书家精能,至斯极矣!魏《曹真》一石,乃遥与助其波澜。虽雄厚少逊,而后来引篆籀美隶楷名家,殆未有不自兹出者。[3]

莫氏鉴定汉代《新莽始建国镜》曰:

德清戴子高文学示《始建国镜》拓本,径莽尺七寸二分彊,篆铭五十一字。……子高同治癸亥之福州,手拓此本,篆书带隶,殊不如尔时官家泉布之工,然亦与元初《三公碑》,延光《太室石阙后铭》笔势相类,虽铸人刻画,古意固未泯也。[3]

莫氏《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研究曰:

嘉、道以来,相习尚元魏人碑版。此石朝廷著作,书手尤极一时能事,其精谊当冠一代,老辈以元祐重刻,不甚重之,非鉴之真者。每经比干廟,此石独精彩动人,徘徊不忍舍去。咸丰庚申初秋,手拓此纸。[3]

研究鉴赏唐颜真卿楷书《李含光碑》,莫氏亦有至理名言:

此鲁公年六十九时书也,……书此碑之年,复有《殷夫人颜氏碑》,凡皆鲁公晚年书,融会篆、分隶为一家,无意于工,工乃独绝。其俊伟轩豁处,人所激赏,追摹善矣。其一二拙涩天真,人所忽视,尤超诣不可等伦,学者合数碑观之,当自得也。[3]

莫氏学书写书尤其看重秦汉魏梁唐摩崖碑石,陶醉其间几忘寝食,在同治七年九月十五日《致马恩溥书》中亦有名言:

因游览近郊,访出梁碑数种,南朝晋、宋、齐碑刻罕闻,其可见羲、献法度者,端赖梁石,较北魏诸刻尤为难遘。脱出数纸,日夕观玩,几忘寝食。[4]

可以说莫氏对秦汉魏晋梁隋唐碑石文字之精髓,周籀秦篆汉隶魏碑唐楷之神韵,唐代以前历代书法古拙静穆之碑石风骨,真的做到了兼融一炉,深得古篆之精髓、神韵、风骨,进而升华自创一体,自然浑成,字字都能见其秦汉魏梁碑石之风骨,字字都能见其出自碑石而又独创一体之卓异风格,所以能够书写出“不类唐似后人”的书法作品,其篆隶楷行书法饱含碑石气,也就不言而喻了。饱含碑石气的莫氏书法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古拙浑穆的美,令人赏读不厌。请欣赏莫友芝饱含碑石气的两幅篆书一幅隶书作品:

图4 莫友芝集峰山碑字篆书[2] 图5 莫友芝贵阳阳明祠题书[2]

上左(图4)为莫友芝集摹绎山碑字而成的篆书联,上右(图5)为贵阳阳明祠而题书“阳明先生遗像”之篆书匾,皆深得秦篆之刚锋艺术神韵,仿佛斯篆再世。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130巨册《中国书法全集》,囊括中国历朝历代书家经典作品,系当今最大最权威的书法工具书,莫友芝有临写汉代《耿勋碑》等多幅隶篆作品入选,而且该《全集》将莫氏《耿勋碑》古隶条屏印作“篆隶”宣传册扉页之上,请看这幅叹为观止的古隶条屏艺术精品(图6):

图6 莫友芝摹书汉耿勋碑隶书[2]

莫氏这幅古隶条屏系辞世前一年(同治九年,1870)五月所书,隶字不似清时一味扁平,而是如汉隶方正生动,流畅自然,方折苍劲与圆润古拙浑然一体,出古现新见于莫氏独创隶笔之中。这幅隶书作品在隶书流传史上的重要意义值得学书者研究者高度关注:莫氏去除唐以后隶书必机械扁平运笔的积习,返璞归真,回映汉代隶书方正茂朴流畅的结体布局,疏朗静穆,其隶字既有汉代《耿勋碑》之神韵,古朴中又有俏皮灵动,透出莫氏巨儒大书家娴熟创新的艺术气度与风范,堪称启发后人如何学写隶书的范本。难怪《中国书法全集》要将莫氏这幅炉火纯青的古隶条屏作为隶书精品印在宣传册扉页之上,供人赏读陶醉。

三、莫友芝书法之阳刚气

莫友芝篆隶楷行书法喜用中锋,琢玉屈铁,铁笔劲画,刚健古拙,奇拔豪荡,字字充溢出力透纸背的阳刚气。曾国藩观莫友芝作篆,赞说:“有笔力,有法度。”

图7 莫友芝篆书汉东先生戒子诗

吴昌硕晚年在其《鱼吾马篆书联》题跋中推崇说:“近时作篆,莫郘亭用刚笔,吴让老用柔笔,杨濠叟用渴笔,欲求三家外,别树一帜难矣!予从事数十年之久,而尚不能独到之妙。今老矣,一意求中锋平直,且时有笔不随心之患,又何敢望刚与柔与渴哉!”姚范父赞说:“吾乡莫子偲先生篆书自辟一途,曲折见致,不以姿媚为之。便如琢玉屈铁,此偲翁之所能成巨子也。”[2]

图8 莫友芝隶书《六先生画像》四第屏[2]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二日,莫友芝初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府,在东流大营为曾氏书写篆书《六先生像赞》(图8)。莫氏以长锋羊毫作篆,学富五车之养凝聚于笔浓墨悬腕,中锋平直,运笔大气舒缓流畅,笔力厚重遒劲阳刚,远离晚清时人篆书纤巧柔弱流俗之弊,四幅篆书条屏结体古拙严整,章法疏密有致,风格高古静穆阳刚,令人赏心悦目。曾国藩总督及其众位幕僚现场观赏莫氏挥毫泼墨作篆,陶醉其中,赞不绝口。莫友芝篆书书法,并非浪得虚名。晚清雄笔霸才王闿运在《论近代名人书法》中评价说:“莫友芝篆书入圣,成就在并世书家之上。”薛福成评价莫友芝“篆书所法,秦斯周籀。”黎庶昌评价莫氏:“分篆高骞,冰斯雄睨。”这些评价晚清以来一直流誉中华大地,不绝于耳。莫友芝篆书独树一帜的古拙典雅、阳刚遒劲之美,令人百赏不厌,击掌称绝!

图9 莫友芝篆书五言联

莫友芝书赠翁笙陔五言篆书联“江城带素月,风岸叠亲琴”(图9)极具阳刚气。章太炎素以严苛著称,观莫氏此五言篆书联,不吝赞词,高度评价:“独山篆法兼参秦汉,视完白之俗,让之之偏,直有仙凡之别,此联尤其得意者。”[5]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叙》评赞曰:“咸同间之能书者,自以莫郘亭为一大家。真行篆隶兼擅其长,而篆书尤有名。下笔辄刚健有势,知其深潜于古深也。”杨守敬称赞“其篆书学《少室碑》,取法甚高,固已倾服之矣。余早岁得其所书《六先生像赞》及《东方朔戒子语》石印本于坊间,朝夕临摹,喜其运笔圆整遒劲,目为习篆正体而敬重之,故余晚年作篆犹时时用郘亭笔法也。”[2]

赏读莫友芝书法作品,真的有一股股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阳刚气扑面而来。《周易·乾·文言》曰:“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莫氏之所以实现篆追秦篆刚劲与圆润兼容,隶见汉隶古拙劲遒的高古目标,正是因为他独擅《易》学“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之阳刚遒劲精髓,字字阳刚劲健,字字力透纸背,字字中锋纯正,才能在名家林立的有清书坛风格卓异,独树一帜。晚清时人与后世习书之人赏摹莫友芝阳刚气的书法作品,就会顿生出伟丈夫“大江东去”的豪壮之气,可以此豪气去除晚清书坛流俗中篆书阴柔纤细之弊。

四、莫友芝书法之法帖气

所谓“法帖”亦称“阁帖”“官帖”,是始于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命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帝王、圣贤名臣与书法名家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拓印传布,并由形成了宋元明以来的一大书法传统。乾嘉学人考据金石,重振汉学,志在矫枉宋明理学之偏失,碑学之兴是反帖学,却也是重振书法中雄强古拙一脉,莫友芝是乾嘉之学中翘楚,其学识品行皆为一时表率,其书法因其学养而超拔,自然为时人注目,成为新的“法书”,收入各类书法字典字汇,刊印墨迹刻石。

莫友芝的书法师古不泥古,他循着唐石魏碑汉隶秦篆向上古追溯而自成一体,风格卓尔不凡而又符合汉字书法规范,因而莫氏书法充溢出令人学习效法的法帖气。法是法度、规范、标准;帖是供人习字临摹用的书法样本、字帖。莫友芝篆隶楷行书法的法帖气,就是能够供人学习效法习临的书法样本、字帖气韵,就是莫友芝书法艺术透出的供人陶醉摹效的精气神。莫氏书法字字见其书法艺术楷范,字字见其书风艺术魅力,所以《清史稿》说莫友芝书法“世争宝贵”。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说“工真行篆隶书。求者肩相摹于门。”莫祥芝《先兄郘亭先生行述》说他“尤善书,篆隶楷行皆能追古人而运以己意。足迹所至,人争求之,得者以为幸。”人们慕求莫友芝书法作品,一是欣赏莫氏巨儒大书家书法艺术珍品如饮百年陈酿而陶醉其中;二是以能够珍藏莫氏巨儒大书家书法墨宝作为人生书法喜好之莫大文化享受;三是将莫氏巨儒大书家高古端庄的书法艺术作为字帖学习临摹而希冀学得一手好字之文化追求。《清代书家篆隶字集》《篆隶书法大字典》《书法大字典》和日本书家北川博邦所集编的《清人篆隶字汇》(雄山阁出版发行)等字帖名典收有莫友芝所书“外、奇、也、步、此、倚、将、平、建、山、广、宝、友、芝、历……”等近三百个篆隶字,可供习书者学习临摹。1919年,上海有正书局刊刻出版《莫友芝正草隶篆墨迹》,中华书局刊刻出版《莫友芝篆书三种》(图10)。

图10 中华书局刊刻出版《莫友芝篆书三种》和上海有正书局刊刻出版《莫友芝正草篆墨迹》剪影

这是莫友芝最早刊刻出版面世的两本书法字帖,深受后世学书者效摹习临。

201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葛明义所编《莫友芝书法集》;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莫友芝篆隶书法》,亦受当代学书者效摹习临。

互联网兴起之后,享誉古今的莫友芝书法亦进入其中,诸如“莫友芝书法欣赏”“莫友芝书法字帖”“莫友芝书法拍卖”等等,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点击“莫友芝”、“莫友芝书法”或“莫友芝书法字帖”,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查询,即可顺利映跳出莫氏书法墨迹图片(图11):

图11 登载网络的莫友芝隶书

莫友芝上述篆字、隶字,既中规中矩,又风格卓异端庄,很能体现其书法艺术的法帖气,很能成为后世学书人习临摹写的字帖。长期习摹莫氏这些篆隶字,海内外习书人可以逐渐受到其法帖气艺术熏陶,陶冶情操习性,学得其碑石刚劲与秦篆圆秀兼融,古拙汉隶与龙蛇行楷一炉的笔法字式,从而学会掌握莫氏风格独步古今的篆隶字。

书法是人之道德、学识、才华与艺术禀赋的文化名片。莫友芝书法艺术成就在并世学人之上,是他一生治学,一生勤奋摹拓秦崖汉魏唐碑石文字而又勇于创新的结果,是他追摹神似秦篆汉隶魏碑而又不东施效颦,终成名家一体的结果。莫友芝书法之为艺术,就是巨儒大书家莫氏通过象形表意汉字,借助书法的外在艺术形态来表情达性,流播美感;莫友芝篆隶行楷书法作品所创造、所流播出的艺术美,是中国独绝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文化美之一,是绚丽多姿大千世界的自然美之一,是巨儒大书家精、气、神人性美最完美的流露。西汉著名学者扬雄曾说:“书为心画。”北宋著名学问家苏轼有言:“书如其人。”巨儒大书家莫友芝自谓:“书本心画,可以观人。书家但笔墨专精取胜,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风节著者,虽书不名家,而一种真气流溢,每每在书家上。”莫友芝一生布衣,终生不仕,甘于黄卷青灯,甘于寂寞淡泊,专注于治学,专注于传承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上无意名家,而有清并世之人及后世朝野士民大众均尊崇莫氏为巨儒大书家、书法大师。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明令禁止莫友芝书法手稿非法出境,定为国宝。这是莫友芝道德、学识、才华、艺术禀赋同时兼具且超诣群贤的结果。民国著名学者凌锡安在《郘亭书画经眼录·序》中评价说:

以先生之闻望所至,群流镜仰,争贡所庋以求鉴定者比比也。而所见尚仅止于是,他何论焉!……诚以书画一事,学也;而几于道矣,非性灵、学问、道德兼而有之,不足以臻上乘而流传于后世。亦非具斯三者,神与古会,不足以言识别。[6]

流誉古今的莫友芝书法艺术及其鉴赏书画和古籍图书版本的名著名言,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后世之人当予认真学习研究继承。学习效摹莫友芝书法艺术作品,研究光大传承其书法理论名著名言,不妨也像莫氏那样日日手不释卷,日日勤于问学积累,日日勤于习练书法,积蓄其书卷气、碑石气和阳刚气,善于师古而不泥于古,既贵神似名家而更贵自我创新,最终当能成为有修养、有风格、有作为的中国书法艺术传承者。

猜你喜欢
篆隶篆书书法艺术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