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欣(南开大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支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传统金融行业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支付需求,更多的非银行机构即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支付服务市场,在高速增长后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之一,现如今已经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开始习惯并依赖线上支付和线下扫码,出门不带现金俨然成了新常态,电子商务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足不出户就可以借助网络完成工作、订餐、购物等一系列活动。快捷便利、简单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和财付通,快速地占领了市场,对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已经引发了支付方式甚至支付行业的革命。从支付宝的支付结算业务、余额宝的存款业务,再到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的先消费后付款,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理财、信贷和转账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了冲击。此外,相对方便快捷的第三方支付,需要更复杂的手续和更长的等待时间的金融操作规则也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
李宾、林雪、彭牧泽(2016)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依附于第三方支付的货币资金产品凭借高收益率、低门槛和高流动性的特点对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构成了巨大威胁和挤占;“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规定额度内免收手续费对商业银行的代理收付业务有很大影响。但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提供额度小、期限短的贷款解决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融资困难的问题,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2]。谢太峰、刘科(2019)通过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在2009~2018年间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对商业银行整体盈利水平、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产生负面影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水平有正向作用。表明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越大,商业银行盈利水平越低,但两者合作可有效缓解一定的不利影响[4]。
顾名思义,第三方支付是指由居中于买家和卖家之间的第三方进行收付款作业的交易方式,平台仅通过提供线上、线下支付渠道,完成从消费者到商户以及金融机构间的货币支付、资金清算等过程。随着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2011年5月,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落地,标志其正式被纳入监管体系。现存的238张牌照分布在29个省市,集中度较高,北京、上海、深圳和江苏各拥有49张、46张、19张、16张,累计拥有130张,占比约为55%,代表性公司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快钱等。
1.交易规模显著提升,增速逐渐放缓
2004年伴随阿里巴巴支付宝的问世,第三方支付规模飞速提升,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迅速吸引了大量高黏性用户,可观的用户数量又进一步促进了交易规模的大幅增加。从2013年的16.9万亿元到2018年的230.4万亿元,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大幅上升,但其同比增长率在2016年有了明显下降趋势,经历爆发式增长后,近两年的增速逐渐减缓,市场规模平稳递增。
2.移动支付成主力军,互联网支付地位逐年下降
4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居民越来越倾向于扫码消费,支付宝提供“花呗”“借呗”“理财”等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腾讯金融凭借微信流量渗透日常生活,各类节日红包、转账使个人类交易规模得到显著提高。2014年我国移动支付整体交易规模为8万亿元,连续3年增长超过100%,到2019年已达204.9万亿元,占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的67.8%,逐渐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互联网支付整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有小幅回落,但增长速度连年下降,2019年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为24.7万亿元,仅为当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12%,人们的支付习惯正从电脑端向移动端转移。
3.行业集中度较高,支付宝、腾讯金融市场占有率极高
目前我国共有23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支付牌照,但第三方支付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易观数据显示,支付宝、腾讯金融、银联商务分别以46.88%、33.26%和8.41%的市场份额居于201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市场的前三位,三者市场份额总和达88.55%,掌握了绝大部分行业资源,规模效应明显,寡头垄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剩余12%的市场份额由235家公司抢夺,中小机构竞争激烈,生存空间比较小,很多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打政策、法规的“擦边球”,甚至铤而走险进行违规、违法操作。作为一个快速发展、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离不开规范的政策监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实现支付功能的主要途径是线下POS机刷卡和网络银行,这两项操作需要一定的实现条件,而第三方支付一经问世,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快速地抢占了支付结算市场,传统商业银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信息大爆炸的数字化时代,中国商业经济日益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透明的信息公布更是受到客户的广泛青睐,万事都有迹可循,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账单功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笔支出和收入,弥补了传统的纸币难以满足的用户新型需求。支付成本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创新和变革,随着其功能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突破了地点的限制,可以实现跨区域的金融操作。反观各大商业银行异地存取还需要手续费,体验差必然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的冲击,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手机客户端,但是仍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很大差距,如支付宝可以绑定隶属不同商业银行的多个银行卡进行支付,银行手机客户端往往只能进行单一操作。第三方支付平台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活跃用户数据,因此总是能够准确把握金融业务市场的趋势,推陈出新,加速市场拓展,逐渐渗透到生活费用支付等场景。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业务上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降低了银行的支付结算收入,挤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作为交易媒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转移用户银行卡内的资金,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买方先将资金输出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中,消费者确认收货后,资金才被转入到商家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暂时保管资金减少了某一时段银行持有的活期储蓄,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随着第三方支付对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平台的大量高黏性用户出于信任会将一部分资金存放于此,产生相当的沉淀资金,相关金融政策的放宽进一步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衍生出存款功能。以余额宝为例,相较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客户同样可以随时存取,但存款利率相对较高,甚至高于一年定期的利率,而银行定期存款不能够即时取出且支取手续比较烦琐。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会不断升高,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依靠存贷利差获取利润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盈利方式。想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需要严格的审批程序,且随着不良贷款率的逐年上升,商业银行放款更加审慎,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满足率很低,同时商业银行贷款办理流程复杂,时间成本很高。在融资方式上,第三方支付平台大胆创新、积极改革,着眼于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为小微企业提供门槛低、额度小、期限短、更加灵活的信贷服务;针对个人推出了利率更低、交易更便利的贷款业务。以支付宝推出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推出的“京东白条”为例,消费者想要购买商品时可以直接使用花呗或京东白条进行付款,只要在规定日期内还款都不用支付任何利息,相当于免利息贷款。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介入势必会分流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了很多理财产品,包括货币理财、保险理财、基金等,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相比,第三方支付平台运用大数据进行业绩分析和风险考察,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风险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从而保证用户收益。用户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时知晓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
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了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0-2019年间的数据作为样本,包括5家大型国有银行(中农工建交)、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高达70%以上,有较强的代表性。实证样本主体有16个,时间长度为10年,本文样本数据是短面板数据。
文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易观产业数据库、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中国统计局官网和网络数据等。
1.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关注的是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作为解释变量,该指标能够准确表示第三方支付的真实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于易观产业数据库。
2.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选择被解释变量时,现有研究中常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或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大小。净资产收益率(ROE)是税后净利润与总股本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单位净资产的收益,主要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不够准确。而总资产收益率(ROA)是税后利润与总资产的百分比,是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的直接反映,更为有效地衡量了所有资产的盈利能力,比较全面。存款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不能不考虑负债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ROA代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大小。
3.控制变量的选取
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不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唯一因素,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本文的实证分析中加入了一些控制变量。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内部原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考虑选取控制变量,内部因素主要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度、业务收入能力及偿债能力几个方面来考量,外部环境主要考虑宏观经济增长和货币情况两个方面。综合对各种文献的研究,本文选择经营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GDP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见表1。
表1 模型变量的选择
根据收集到的16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模型构建如下:
1.描述性统计
首先,对本文选取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描述性统计, 2010-2019年16家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最小值为0.71%,最大值为1.47%。解释变量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2018年已突破230万亿元,未来有望继续增长,见表2。
表2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2.对商业银行的总体影响
实证分析时,首先进行F检验,得到的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同时P值明显小于0.01,因此我们拒绝原假设,不选择混合效应模型。接着进行Hausman 检验,统计结果为chi2(6)=18.78,Prob>chi2=0.0046,可以看到得出的P值比较小,明显小于0.01,因此要拒绝原假设,应该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系数为-0.0805,说明其增长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一致。控制变量指标中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GDP增长率都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经营规模和非利息收入在分析中没有得到显著结果。综上,本文认为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作用。
总体而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并不是特别大。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势必侵占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分流商业银行的盈利业务,从而导致其盈利空间缩小。但目前来看,两者的主要客户群并没有明显交叉,仍存在很大差异,商业银行主要为大型企业和高净值人群服务,第三方支付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影响力度相对较小。为应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变革,大胆创新,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借鉴第三方支付的成功经验,从传统的支付方式转型改变,取长补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深入分析客户群体,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用户体验。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寻求新的盈利机会的同时,银行应加强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现代经济社会中,商业银行是组成银行业的主干,连接左右,协调各方,是我国金融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枢纽,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