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饰录》解读的福州话语
——评孙曼亭《<髹饰录>工艺解读》

2021-12-17 14:13王晓戈
海峡姐妹 2021年11期
关键词:王世襄漆艺漆器

文/王晓戈

孙曼亭在制作漆器。

《髹饰录工艺解读》封面

《<髹饰录>工艺解读》一书的顺利出版,是福州漆艺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作者孙曼亭老师身兼福州漆工艺名家与福州漆艺研究专家的双重身份,她的这部书,从福州传统漆工艺的视角对《髹饰录》加以阐释,补充了以往《髹饰录》相关研究的不足。书中以《髹饰录》为框架,详细介绍了福州传统漆艺中的一些经典技艺。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漆艺研究角度来说,还是从福州传统漆艺推广的角度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福州脱胎漆器的兴起与《髹饰录》的重新发现,是近代中国漆艺界的两件大事。福州因气候湿热,天然地适合漆器生产。自宋代开始就出产漆器。明清时期,福州所产“福犀”以“色黄滑底”“坚且薄”而为时人所重。清代晚期,以福州漆工沈绍安恢复传统“夹苎”技艺为开端,历经沈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福州的脱胎漆器成为中国著名的地理品牌。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对漆器产业的支持与推动下,福州进一步成为中国产业规模最大的漆器生产与销售中心,并创生出许多新的髹饰技艺。福州漆艺无论是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髹饰技艺的多样性上都冠绝一时,同时漆艺名家众多,人才辈出,是中国传统漆艺技法的一大宝库。

《髹饰录》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部奇书,也是中国传统漆艺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文献。该书由黄成著于明代晚期,几十年后明代杨明注释并序,大约在清代乾嘉时期失传,仅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日本。1927年,由朱启钤先生将此书的抄本传入国内,并引发漆艺界的关注。1949 年,受朱启钤的委托,王世襄花费8 年多时间精心校注,并于1958 年出版了《髹饰录解说》。此后,又有何豪亮、长北、何振纪等专家学者以《髹饰录》为中心,从版本、技艺、造物思想等不同的角度开展对传统漆艺术及漆文化的研究,并由此逐渐构筑出中国传统漆艺传承的基本脉络。王世襄先生认为此书“使我们认识到祖国漆工艺的丰富多彩”,是“研究漆工艺史的重要文献”,“为继承传统漆工艺,推陈出新,提供了宝贵材料”。长北先生认为此书“极为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造物的独到思想”,体现了古代漆工“敬业、敏求的工匠精神”,以及“明代精致尚古的审美观”。

近年来,研究《髹饰录》已经成为当代漆艺家必修科目,而长期以来,围绕《髹饰录》引发的争议又从未停止。一方面,《髹饰录》文字简短又晦涩。想解读懂、读通、读透并不容易。这既要作者有较好的古文基础,又要熟悉各项漆艺技法。王世襄先生《髹饰录解说》一书得到漆工多宝臣的帮助,索予明《髹饰录解说》也得到得漆艺家范和钧的大力帮助,即便如此,王氏与索氏对于《髹饰录》的解读,都有一些失解与未解之处。同时,由于各地漆艺在技法各有专擅,即使同一工艺在不同地域,在做法与名称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长北教授所著的《髹饰录图说》中介绍的部分漆工艺也与福州漆工的传统做法略有不同。正是有感于此,以福州传统漆艺技法的视角来解读《髹饰录》显得极为必要。

《<髹饰录>工艺解读》一书的作者孙曼亭,14 岁那年即跟随福州漆器名店“林钦安”老板林兴植学习福州脱胎漆器制作技艺。1972 年进入国营福州市工艺漆器厂后,因技术过硬、善于学习,迅速从一个普通漆工升任漆器车间主任、技术厂长。她的漆器作品多次在国内重要的工艺展览中入展或获奖,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她又投身到福州传统漆艺的研究中,出版了《图说福建: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并参与了《中国现代漆画文献论编》等多部漆器著作的编撰工作,可谓在漆艺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两方面都颇有建树。

《<髹饰录>工艺解读》一书的特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它对《髹饰录》原文内容做了清晰而详尽的释读,同时又在相应的条目技法后面,附上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法的制作工艺工序、漆料配制、部分漆漆材料与工具的制作等内容作为参照,填补了《髹饰录》对古代漆器制作的方法和漆料配制上的缺失,也十分有利于福州传统脱胎髹饰技艺的学习与推广。如:在释读“乾集·雺龙”条的“粉笔并粉盏”“阳起阴起”时(P26),就详细介绍了福州漆器“彩绘纹样打稿”的工艺中,如何用钛白粉和纸张,在漆器表面用“正面描稿”(阳起)与“反面描稿”(阴起)两种方式拷贝图案的做法;在释读“金理钩描漆”(P197)与“嵌金、嵌银、嵌金银”(P158)时,又分别介绍了福州漆器中的“金钩彩绘”与“台花”工艺作为对照,让晦涩的古文顿时鲜活起来。

其二,通过对《髹饰录》中部分技法与术语的研究,展现出福州脱胎漆器技艺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与中国古代漆艺之间的历史勾连。正如书中所展现的那样,福州的漆艺技法大部分都能在《髹饰录》里找到它的渊源,甚至福州漆艺界的一些行业俚语也与《髹饰录》中的记载相符。如“㯡漆之六过”的“皱皵”条,杨明注云:“漆紧而荫室过热之过”。孙曼亭在注释中补充入福州漆工的类似说法——漆液干得快,称为“紧”;干的慢,称为“疲”(P55)。又如在“黑髹”条下,杨明注:“近来揩光有泽漆之法,其光滑殊为可爱矣。”她指出“福州方言中‘青’与‘黑’谐音”,福州的“揩青”工艺,即是古籍中提到的“揩光”工艺(P96),这个“揩”字即是古代漆艺术语的遗存。事实上,福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中的音与意,而孙曼亭以她所熟知的福州漆工的行话来解释古籍中的术语,两相对照,既补充了前人术语的理解,又展现福州漆艺深厚的历史沉淀。

其三,以《髹饰录》中提及的古代工艺为框架,全面介绍了福州的传统漆工艺。书中总计补入35 项福州脱胎漆艺髹饰技法中的经典工艺,17 项漆料配制工艺,14 项材料与工具制作方法。这些内容的加入,填补了《髹饰录》原著中对古代漆工艺的缺漏,有利于当代人学习和理解古代漆工艺。同时,通过对材料、工具、技法的详细介绍,将福州漆工艺的精髓一一展现出来,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金针度人,功德无量。

笔者曾经在孙曼亭老师的工作室,见到她为撰写此书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一本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封面被多次修补并重新装订过,而翻开书,几乎所有的页面空白处都红彤彤的,被密密麻麻地写满读书笔记。她对经典的崇敬、对艺术的虔诚、对工作的执着,都令人肃然起敬。

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冯健亲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前言,并称赞“孙曼亭的解读是站在‘手艺人’的角度进行的,在强调‘工匠精神’的当下,这一点尤为可贵”。孙曼亭以自己一生的从艺经验倾注其中,以“注释古代经典”的方式为福州的传统漆工艺发声。这一部带着“福州口音”的《<髹饰录>工艺解读》注定会成为新的漆艺经典,它是孙曼亭老师在通往“哲匠”的大道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猜你喜欢
王世襄漆艺漆器
“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和袁荃猷生死永相匹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漆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探究
蹇然漆艺作品
四川省三国漆艺传习社:天府之韵 漆艺之美
一个字也不提
王世襄:会玩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漆器收藏三问
大漆:鲜活的现在进行时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