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良的人

2021-12-16 03:12肖川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热忱利己人生

肖川

[   1  ]

所谓“善意”,与“恶意”“歹意”和“敌意”相对,即包含着善良、美好期待与祝福的心意。我不敢肯定人世间有“对所有人都怀抱善意”的人,但可以肯定,善良的人,待人待事會更多地表现出友善与真诚。这样的人往往更单纯,更愿意相信别人的善意,更少敌意、防范,更多信任。生活给这类人的回报就是活得比较轻松甚至可以非常率性,他们个性中的通达与明快,使他们更能感受并收获喜悦与欢愉。人本质上是自利的,但发展程度高的人,利己与利他之间很少会有冲突,他们的利己基本上也都不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且,他们的利己几乎都可以利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需要层次比较高。如自我实现、创造、充满爱意的生活,这些高级需要,都具有利他的成分在内。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人的需要层次。但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明,尤其是物质的极大丰富。

[   2  ]

“能让别人快乐的人,一定很善良。能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很聪明。时间一天比一天少,我们一天比一天老。人生路上,请记得善待自己,让我们开心过好每一天。”这段话虽说不上多么深刻,但很在理,很接地气,尤其是“能让自己快乐的人,一定很聪明”。要让自己快乐,主要在心态。或许聪明人就聪明在知道怎样能够拥有积极、阳光、敞亮的心态。

[   3  ]

“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所谓“爱”,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都一定包括善意与热忱。爱,一般来说,还包括了解、尊重、给予、关怀、责任,而这些元素都只有以善意为底色,才是真爱。不含善意的了解可能是居心叵测,不含善意的尊重可能是虚情假意,不含善意的给予可能是引诱、贿赂、收买,不含善意的关怀可能是觊觎,不含善意的责任可能是控制与利用……对世间的人、事、物的爱,也一定表现为一种热忱,而非冷漠或满不在乎。对这个有很多不如意的世界仍然充满热爱的人,才是真正富有和幸福的人。

[   4  ]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我们与他人相连,不管情况有多糟糕,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情纽带。”华人女导演赵婷凭借电影《无依之地》在各大电影节上都拿奖无数,她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在被焦虑主宰的今天,影片告诉我们,人与人彼此相连才是人生温暖所在。我积极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有意义的交往,并尽可能做到“主动、真诚、友善、富于建设性”。公民之间的结社,作为民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人权,其实就是源于人的近乎本能的需要。这一“需要”不仅应该被充分满足,还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它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

[   5  ]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我真切地相信未来会更美好。我主张心怀梦想地活在当下。人生无非就是一个过程,我的经验是只有乐观地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感受当下的欢愉。有人说:“先努力优秀,再大方拥有。所谓生活,有所为,有所爱,有所期待。”这与我讲的“四有”——“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有相通之处。而且,我十分强调经济上的富足对人生的重要性。“非大有不可大无”,穷困的人,既谈不上朴素,也谈不上低调。

[   6  ]

我理解的朋友之道就是以礼相待、礼尚往来;多付出,少索取;言而有信,真心实意;多记着别人的好;不勉强别人,对能够帮助对方的事尽力而为。这个世界上,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的概率并不大,因为需要情投意合,需要三观一致,需要有精神上的共振与心灵的共鸣。帮助朋友成长、进步,不仅需要得体的提醒与批评,也需要真诚地分享有价值的资源与信息。我愿意对所有的朋友敞开心扉,尽己所能地为共同成长付出努力。因为人唯有成长,才能感受到世间最纯美的风景。

[   7  ]

网络上类似这样的表达有很多:“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恰恰是看似无用的东西,如音乐、舞蹈、美术、诗歌、小说。正是这些不能充饥、御寒的事物丰富了人的心灵,让人于贫穷中富足,于孱弱中坚强,于困顿中怡然自得。”类似的表达既有哲理,又有点诗意。在日常的表达与交流中都可以引用。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时常有些创造,生活的品位自然就高了。创造什么呢?音乐、美术、书法、雕塑、小说、诗歌、相声、小品……有太多太多的门类。如果还达不到创作的水准,那欣赏总是可以的。欣赏多了,有意识地掌握相应的技巧,创造也就水到渠成。问题是人们容易自我设限:“我哪是那块料呀?”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让大多数人对于艺术创造连想都不敢想。

[   8  ]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学就是人学——关于人的知识建构、潜能开发、生命成长与人生幸福的学问。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我对所有人都充满兴趣。首先是了解人的兴趣,其次是他的品性与成因,他的性格与命运。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复杂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当作完整的人来了解。人们常常用“阅人无数”来形容一个人见识过很多人,与许多人有过交往,社会经验丰富,看人看得很准。教育学者特别需要这个功夫。一个人只有既熟悉经典文献,又能洞察人性,才能有更多精准、深邃的洞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热忱利己人生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热忱之心他可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诚实的崔枢
年轻
独一无二的你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森林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