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其坤
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支撑,学校教育对人的塑造和培养是不彻底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更不是说家长就是教师的助教。因为较之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立存在的生命角色、教育维度、主旨活动。
一、家庭的生命底色:整全的家庭生命观
首先从家庭生命观谈起。一对夫妻从组成家庭的那一刻起,即实现着生命的重组,各自的生命中都融入了对方的一半。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对方。“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指的就是两性之间在家庭生命上的这种关系。准确地说,这是家庭的生命责任的另一种表达,它意味着:哪怕生命的维系、延续只在于自身,但生命的“所有权”是属于家庭的。婚姻之初拥有为对方而存在的生命责任,孩子诞生之后便拥有为对方、为孩子而存在的生命责任。换言之,婚姻之初,属于自己支配的生命尚有二分之一,有了孩子之后,属于自己支配的就消减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
男女双方在生命相互拥有的家庭生活中,给孩子一种示范、启示、警醒,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意识到:我来自父母,我的生命有一部分是属于父母的——是我们一家人的生命,而不仅仅是我的生命。同时,孩子在绝境之下产生轻生想法时就能自问:父母三分之二的生命同意我这样做吗?
认同家庭生命的整全观,促进了家庭凝聚力的形成,也使家庭各个成员建立了责任感。
此外,主要家庭成员——父亲和母亲角色的明晰至关重要。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描述说:“母亲是我们的故乡,她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身上体现不出任何一种母亲身上所具有的自然渊源。尽管父亲不能代表自然界,但他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支点:他代表了理性思想的世界,代表了人类创造的法律、秩序的世界,代表了原则、信仰的世界,代表了游历、冒险的世界。所以父亲的爱是通过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往未来世界之路的形式而体现出来的。”
这里,父母的角色作用已经很明确。母亲是决定性的物质存在,代表着“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是后天的抗争与成长,代表着“理性、法律、秩序、原则、信仰”等。依此,母爱就是充满阳光雨露的草原之行,而父爱是穿越险象环生的崇山峻岭的经历。就是说,父母双方的角色作用在孩子的成长中都不能缺失:母亲缺位的家庭,孩子长大后难以顺利地表达爱;父亲缺位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往往缺少敢于冒险和担当的勇气。在此,有两个特殊点需要辨明:其一,有的孩子缺少父亲或母亲,却能够顺利成长,那是因为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到了最佳的父亲或母亲的替代者;其二,有的家庭父母健在,孩子的成长却一塌糊涂,这是因为父母根本没有身为父母的角色意识,对孩子成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境况,比没有父母的儿童更加糟糕,因为警醒、启示孩子的方向完全搞反了,这才是“输在起跑线上”说法的根本所指。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维度:良好的家风首先将孩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人
无论将来怎样,我们的孩子都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说孩子没有教养,表面上批评的是孩子,实际上谴责的是父母。因為:一来,教养来自父母的得力塑造,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能力;二来,教养印证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好的家风才能熏陶出有教养的孩子。
家庭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基于家族文化对孩子产生的,有别于其他家庭、家族的教育影响。先辈、前辈中那些优秀的家族成员的光荣事迹,孩子们应该懂得;家族历史传承下来的进取精神、优秀文化,他们应该学习、继承。但教养不是说教出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规训、示范、渗透的结果。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以下几点:
1.懂得正义和邪恶的取舍,从小做一个善良的孩子。
2.发扬家庭的传统美德,恪守孝悌之道,懂得长幼有序,做一个知礼的孩子。
3.出言谦恭,懂得倾听。倾听,首先是一种道德,其次才是一种能力。
4.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
切记:投机取巧、钩心斗角的伎俩万万不可明示给孩子,这是从根本上毁掉孩子的毒药!
《傅雷家书》以教科书的性质获得了成千上万的家庭赞誉。仔细品读,如:“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记切记!”并进一步明确针对性要求:“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主题:在劳动中练就自强,在自强中学会自立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我们的工作性质如何,本质上都属于劳动。鄙视劳动、不会劳动的人,没有任何前途可言。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不少关于劳动的详细描述:“很多农作物的植物杀菌素,能清除呼吸道和血管里足以引起感冒、风湿、结核等疾病的病原体。凡在割草或麦收期间劳动过两个月的学生,在随后的六个月内既不得感冒,也不患喉头炎。”苏霍姆林斯基还进一步挖掘出了学习落后与劳动之间的通道:“当人用双手借助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在每一瞬间,信号多次由手传导到脑,又由脑传导到手;脑教了手,手也发展和教了脑。这时候,构思不仅在实现,而且在不断地发展、深入和变化。这时候,思想的线索不会中断。手工工具和简单的机械工具加工材料是‘医治’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最好手段,因为这些学生缺乏一种用思维的眼光一下子把握住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劳动过程的能力。”由此可见,劳动对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性,不在于劳动结果本身,而在于劳动的过程。故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劳动当作成全孩子一生的课程。可以让孩子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洗自己的衣物开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帮助父母就是帮助自己: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3.发现劳动之美:自己发现其他有趣、好玩的劳动,尝试乃至创新具有研究性意义的家庭劳动。例如拆卸、组装简单的家用电器,从手工切丝的练习开始尝试初步的烹饪技巧,等等。生活的健康乐趣能把人的性情和精神带向更高的境界。
在劳动教育中,应该侧重“教之道,贵以专”,即孩子对待劳动的情感是否在“专”里面。只有孩子自觉体会劳动带来的愉悦之感——有时候是过程,有时候是他们看到的获得性的结果,有时候甚至只是汗流浃背的感觉,这个时候,劳动才拥有了帮助人成长的现实意义。沿着孩子对劳动的投入、喜爱,孩子的兴趣在劳动中被激励出来,这对于孩子在自立之后的职业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做到精致乃至经典。
四、高学历的获取、名校的挤入≠家庭教育的成功
人生之路变幻莫测,没有可以完全预测的人生之路,也没有家庭教育成功的绝对范本。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考上“双一流”大学,这些是我们眼中的好事,但不代表家庭教育的完全成功。现实世界里,博士生被迫退学、高学历者毫无廉耻地啃老、高学历犯罪等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学历反映的只是孩子的智力水平,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加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决定着孩子能为世界带来什么、贡献什么,而这,恰恰就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朋友的孩子读高二,朋友和孩子对所谓名校都不执着,但这个孩子喜欢体育锻炼,喜欢博览群书,“享受阅读的孤独”,喜欢在家里捣鼓烹调并邀请朋友品尝。最近,这个孩子自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原著,并把读书之感与朋友交流分享。在袁隆平院士逝世的那段日子里,这个孩子着手研究袁隆平发现并研制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历程。我这位朋友适时与孩子分享了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孩子眼圈发红,热泪盈眶。我想,这与“把每一天都当作高三过”的“学霸”相比,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得与失全在里面了。
家庭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培养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公民、幸福的公民的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省云县第一完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