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奔奔 陈海盛
“放管服”改革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浙江省紧扣市场主体需求,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深化“放管服”改革相结合,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探索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经验路径。
一、浙江省信用支撑“放管服”改革主要做法
一是“简”字当头,行政审批更加便捷。建成浙江省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16.8亿条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信用承诺信息约560万条。浙江省先后出台《关于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的事项已增至109项。温州、湖州等七个试点地区累计共有2816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信用承诺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涉证明事项和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中,通过事前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政府从重审批轻监管到宽进严管,提高行政效率。如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对信用状况好的市场主体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审批、优先办理服务,目前省本级75个事项中近90%事项已实现容缺受理,且采取容缺受理的办件耗时较常规办理耗时节省压缩80%。
二是“管”字为要,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打通省级部门和市县三级292个政府办事系统,贯通浙江全省的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和行业信用监管系统,建成信息归集、产品研发、信用应用、成效反馈的信用监管闭环。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托省行政执法(“互联网+监管”)平台功能,实现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省行政执法(“互联网+监管”)平台形成企业信用风险预警、行业信用评价和公共信用评价为基础信用分级分类产品,制定现场核查、“双随机”关联信用抽取规则,推进精准监管。推动形成“通用+专业”系列信用产品,嵌入“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依据信用等级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同时也实现单一监管向高效协同监管转变。如温州市龙湾区娱乐场所专项检查针对“互联网+监管”(省执法监管平台)中行业信用等级较差的重点监管对象,实施跨部门联合检查,由原来的“七个部门不同时间查七次”缩减为“七个部门同一时间查一次”。
三是“服”字为本,便民惠企更加高效。通过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将信用数据共享融入169家银行风控产品模型中,累计调用接口180万次,授信69209笔,授信额度250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466.2亿元),惠及企业8.5万家。10个设区市(丽水未单独建平台)13个“信易贷”平台共计授信2591亿元,惠及企业3.5万家。全省税务系统通过信用评级,提供对优秀、良好、中等企业两年纳税信息,与36家省级银行签订“银税互动”合作协议,累计发放信用贷款833亿元,余额277亿元。如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台州支队创新“政银协作”体系,与台州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探索试点对消防安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快速通道等激励措施,释放安全红利,目前已对9家信用A、B级企业发放贷款1880万元,共计优惠21.7万元;省文化和旅游厅对评价等级为A级的45家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进行减半,累计减少金额达500万左右。
二、浙江省信用支撑“放管服”改革经验启示
首先,注重一体化平台建设。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推进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的重要平台载体(目前已实现54个省级部门信用数据共享,归集18.39亿条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数据资源总量累计37亿条),对全省301.64万家企业、4222.95万18周岁及以上自然人、7.38万家社会组织、3.76万家事业单位、4853个政府机构进行公共信用评价,建立信用档案和红黑名单,已成为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中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通用性和基础性模块,为放管服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撑。
其次,注重数字化场景应用。一方面从数据共享、支撑保障、业务协同和场景应用等方面,率先在数字化改革中形成完善链条,在审批服务、行政监管、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政务事务等领域取得突破。目前已形成社会治理、融资服务、公共服务、惠民便企、风险预警等80多个数字化场景,有力支撑了“放管服”改革;另一方面,推动部门、市县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和具体需求,结合本领域、本地区信用管理信息,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信用产品,为特定行业、区域信用应用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供给。
最后,注重制度化流程再造。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信用“531X”工程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构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信用应用重点场景工作推进计划》等规范性文件。根据主体信用评价结果,实施不同比例抽查,重塑“双随机、一公开”行政监管流程,建立精准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信用承诺,减少办事程序和材料,重塑审批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在财政资金下达、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通过事前查信用,简化办理程序,为守信主体提供便利。
三、强化信用支撑“放管服”改革的路径突破
首先,健全信用承诺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完善实施涉企经营和涉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事项的业务系统信用查询接口,实施告知承诺制事前查询。推动事前信用承诺融入投资项目承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承诺为核心、全程监管服务为保障的新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编制信用承诺、履约践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建立统一的告知承诺核查机制。在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开发信用承诺模块,对涉及第三方和公共利益的承诺书进行公示,强化执法监管平台的对接,归集承诺失信信息。拓展信用承诺制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切实提升政府办事和公共服务效率。
其次,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推动行政执法高效化。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互联网+监管”平台的衔接,联通行业信用平台,提升系统集成水平,打造“信用大脑”。对数据开展多维分析挖掘,提升信用感知、分析和预判能力,开发适应信用监管的多样化产品。强化“互联网+监管”平台信用监管的统计、分析功能,促进信用监管不断迭代提升。深化公共信用产品在行业信用监管、社会化协同监管中的融合应用。全面建立重点行业信用监管机制,建立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与监管资源挂钩机制,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形成公共信用评价、企业信用预警、行业信用评价等分级分类信用产品,基本形成以信用为基础新型监管机制,提升行政监管的精准化水平。
最后,规范信用奖惩机制,推动市场主体规范化。依法规范红名单和严重失信名单认定标准和程序,强化全国统一的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管理,依法依规清理联合惩戒措施,构建联合惩戒规范化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严重失信信息公示和联合惩戒,发挥在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等方面的保障作用。按照失信行为发生领域、情节轻重、影响程度等,严格依法分别实施不同类型、不同力度惩戒措施,防止信用惩戒过当,维护市场主体权益。■
(阮奔奔,浙江省信用中心中级经济师;陈海盛,浙江省信用中心中级经济师,浙江农林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打造国际一流信用环境研究”<2019C35078>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推动我省第三方信用服务业发展的建议”<19NDYD43YB>阶段性成果/责编 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