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1-12-16 07:50单海平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策略

单海平

摘要:在初中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引领学生揣摩和挖掘文本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本文主要从细细品读、准确译文、借助图形、文本互用这四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古代游记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代游记散文   策略

当前,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缺乏兴趣,对古代游记散文有倦怠感;第二,朗读流于形式,机械乏味的阅读难以读出其中的情与美;第三,译文“千人一面”,囿于模块化的套路,使文章变得无美感可言,缺少意境之美;第四,不注重结构的梳理,不能体现古代游记散文的价值;第五,情感的渗透较为浅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立足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挖掘其中的语言、意境、结构、情感之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细细品读,读出语言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古代游记散文,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能合理停顿、准确断句,能理解其中的文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在读《三峡》中的“清荣俊茂”时,学生要读成“清/荣/俊/茂”,才能避免将它误读成一个词,弄明白它们分别代表山清、树荣、山高、草盛,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学生要“读好”,就要把握读的语调、语速,或高亢,或平缓,或低吟,在读中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調,理解其中的轻重缓急。

同时,学生要“读美”,就要细细咀嚼、用心感受,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要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只有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出文本的情绪,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去涵咏,把自己融入文章的境界,不仿制、不照搬,以自己的方式去咀嚼文本,从而体会文本的美。

二、准确译文,感受意境美

古代游记散文中有诸多文言词汇,如果教师一味强调翻译,就失去了语言的意境之美。对一些生僻字,文本中已经做了注释,如果教师过深的解读,势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如《桃花源记》中的“云”“言”“语”“说”等都表达“说”的意思,教师要能异中求同,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借助图形,把握结构美

古代游记散文的结构往往反映作者的游程,具有很美的画面感,教师要置身文中,将文本内容转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在学生阅读后,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游历了哪些地方?游程是什么?游记的路线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游程图画出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借图还原场景,就是立足作者的视角,想象出一个立体的、融入作者情感的景象。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从《始得西山宴游记》引入永州,再到华西亭,再到西山,再到钴鉧潭,西行二十步到小石潭。学生立足独特的视角,跟随作者融入意境,理清了整个游程。又如在《醉翁亭记》教学中,“环”可以看出作者的视角为俯视,再聚焦于西南林壑优美的景色,再到琅琊山,实现了由远景到中景再到近景的变化。学生只有抓住游程路线,了解散文写作的特点,才能把握文本的结构美。

很多古代游记散文是将诸个独立的景观联系成具体的画面,学生只有记住这些画面,才能体会作者描绘的画面,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图画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一些难字疑句。

四、文本互用,揣摩情感美

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师可以利用其他文本来解释所学内容。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悲”情感的句子,再利用《登幽州台歌》《早发白帝城》等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感极而悲者矣”的情绪。学生只有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内容,才能借用其他文本的情感去理解文本,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总之,在古代游记散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细细品读、准确译文、借助图形、文本互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游记散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毛超.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8(2).

[2]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游记散文[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3]陈天娇.柳宗元《小石潭记》赏读札记[J].语文建议,2014(4).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秉义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