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心理课课堂教学中“大其心”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效果初探

2021-12-16 00:50马九福魏虹
科教导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马九福 魏虹

摘 要 本文在以往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基础上,以体验式心理健康课为模板,探讨了单次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的开展过程,并从团体心理动力的角度讨论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身体觉知,营建教育主体双向互动氛围,加大教育的合力功能,达到明明德的大学之道。

关键词 团体心理动力;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3.025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Big Hear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xperiential Psychology

MA Jiufu, WEI Hong

(College of Marxism,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taking experiential mental health course as the templa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ingle experiential mental health course,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psychological pow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help of physical awareness, build a two-way interactive atmosphere for educational subjects, increase the joint forc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way of pleasant virtue.

Keywords group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ntal health course

1 体验式教学之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源于20世纪40年代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展开了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以“体验式教学”为主题搜索中国知网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前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较少,2005年之后近十年关于体验式教学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研究均表示体验式教学有效,但研究往往以经验为主,没有具体深入探讨是哪些因素起作用。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设计等因素都不可或缺,可是每个因素到底起多大程度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呢。这些通过实际教学和前后测、观察和深度访谈提取出来的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因素我们简称为疗效因子。而疗效因子的分析和研究对未来的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体验式教学的疗效因子进行深入分析。

所谓团体动力学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首次提出,主要通过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对团体成员产生影响。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团体成员参与团体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以团体心理动力学为切入点,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对体验式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讨论体验式教学的疗效因子。本文提出四大疗效因子:师生共同进行的觉察训练、体验活动、分享反馈和教师提炼提升。

2 体验式心理课课堂教学中“大其心”的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认知主体利用身体、感觉系统等进行知觉过程,这些认知除来自对知识的加工之外,也来自周围环境的直接体验,因此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也会帮助学生增加认知。由此,体验式课堂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的参与度和感受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此时此刻的体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生变化。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在于: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并非知识理论型,即知识的传授、掌握,而更注重在课堂中的感知和体验,因此课程的安排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乐观希望的品质,对自我主体性的尊重,并将所学的知识自然迁移,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并诱发思考和感悟就尤为重要。每次课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是觉察体验、活动开展、分享反馈和提炼提升。此即具体的疗效因子。

2.1 进行觉察训练,聚焦此时此地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不仅通过大脑,同时也可通过身体结构、活动方式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体验而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外,也可通过对学生、教室的布置、课堂氛围的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的身心修养理论也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更是德行实践,心性开发,尤其是每个人本具的良知。學习不仅表现为获得具体的理论,更在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善良的本性的开发。思维方式是一种洞察力,看到事情背后本质的力量,这是可以训练的。训练的初始方法就是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和念头及周围环境,洞察自身身心互动规律。通过反观,觉知到生命共同体意识,树立利他观念,有恶即改,有善即增,达到人格品质的完善。

在课堂开始之初对学生进行觉察训练,所谓“觉察”是对当下状态的感知,也包含了对当下的接纳。觉察力是一种体验形式,是一个人对自身的存在以及对当下世界的感知和意会。通过觉察可以感知到自己以往所忽视的身体状态、忽视的外界的一些部分,通过感知,可以让学生感知到自己存在的状态,进而进行自由的选择,进而能接纳和成为自己。觉察力一方面让我们与外界有了连接,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保持内心的定力,促使自我成长。这在如今信息便利,信息爆炸的时代,过于暴露在复杂繁多的信息下,容易导致思维的碎片化。而觉察训练培养的觉知能力显得尤其重要。经过觉察训练的学生,更不容易被外在的信息割裂。

觉察训练注重学生对身体的感知,将学习过程从以往的一个由外到内的机械反应过程,变为通过身体的结构以及感觉—运动系统的特殊通道,来对知识的进一步“建构”。在课堂中,觉察练习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感知自己目前的状态,通过感知身体进而感知自己的内心状态。在觉察练习中,教师仅仅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身体,不做其他引导,有助于学生在非干扰的情况下更好的感知自己真实的状态,聚焦于此时此地;同时通过对呼吸的觉察,让心从繁复杂乱的思想世界瞬间沉静,学习平等的看待,同时学习接纳所有的身心现象。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2.2 创设活动情境,诱发思考和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所谓课堂情境,是在课堂目标的基础上,在学生情感反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背景,进而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体验式教学课堂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展开,这些活动都是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身心互动理论设计和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观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反应和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在活动中,需要诱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也能及时的觉察自己在活动中的感觉。

2.3 分享反馈,表达真实感受

在课堂中,活动仅仅作为载体诱发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而活动的分享反馈则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获得思考和启发。通过分享反馈使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表达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情绪抒泄、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以及被他人接纳;同时,通过分享反馈可以在团体中尝试积极体验,享受亲密感增强归属感认同感体验互助互利;最后,通过分享反馈可以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认识非理性的影响、学会与非理性辩论等技术。

2.4 教师提炼提升,巩固印象

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和课堂结束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是教师发挥引领陪伴作用的关键时间。课堂开始教师目标设定,课堂结束前教师简单对整个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每位学生用一两句话简单表达自己整个课程中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课堂中自己的情绪,使得课堂更完整。而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依然如期开学,进行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智慧树平台或超星平台,搭建起了空中课堂。教师要求同学们都打开视频,有些同学不习惯,也邀请同学们至少打开音频,而不只是发弹幕。为了体现具身认知的理念,老师可以通过“老师现在是坐在书房里面,同学们是坐着还是站着,是在自己一个人在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还是开着门的呢?”邀请同学们创造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进行学习。并邀请每个人找出身边的三个物品,分享听到的四种声音,脑子里面的五个念头尤其是疑问……这样就把学生身心皆带入到空中教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结合疫情对学生的身心影响来安排内容,及时将学生面临突发疫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正常化,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医生尤其是钟南山、陈薇等富于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医生身上。激发学生对抗“疫”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在教学中,也注意运用朋辈的力量,介绍学生志愿者参与抗疫的情况,激发学生参与感主体感主动性。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面临的一个环境是长时间与家人面对面相处,结合孝文化、感恩等在地化实践化的操作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3 体验式心理课课堂教学中“大其心”的教学效果

3.1 每堂课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的提升

纽曼研究发现的“沉默螺旋”理论向人们展示了在群体面前分享自己意见时,“多数派”会因为被广泛接受而倾向于大胆分享自己的观点,且伴随从众心理越来越多的人倒向这个群体;而当人们发现自己意见不一样时,由于害怕分享时观点被围攻,害怕被孤立而选择逃避分享,选择沉默,久而久之这个“少数派”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湮没。但是在體验式课堂中,在正式分享前,会给每个学生自我对话和自我反思的时间,并根据问题的难度和深度的不同,给予3~8分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时间,每次课都会准备纸笔,有时是彩色纸笔,这些留白时间是极重要的反刍和内化,自我对话自我生成的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过程,就不会被“沉默螺旋”带走了,这就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在分享的时候,教师既鼓励学生的表达,更对于表达不一致的意见的学生在团体内进行帮助和保护。以打开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分享冲动的火花,为其开辟一条引导他们自觉走向课堂核心知识的道路。提高每个同学的获得感。

3.2 每个学生心量的扩大

在体验式心理课课堂教学中,对考勤有严格的规定,并在第一次课开始就进行分组。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比较充分和深入的交流,彼此间形成内心的连接,每次课程的生命在场的心灵交流,可以彼此照见,彼此照亮,彼此关照。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心量。这首先表现在包容,包容自身的一切,尤其是看见并接纳自己的不足。从心理学意义来看,每个生命都是带着创伤在世界成长的,同学们有着同样的成长大背景和专业背景,彼此的创伤在交流中可以相互温暖和治愈,并在真诚交流中,尤其是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参照作用,看到自己所不了解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更懂得自己和接纳自己。

在看见并全然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看到并包容他人的不足或者冒犯。更多将生命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被伤害,通过互动交流,我们会发现,其实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如果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自己也在某些方面无意伤害过别人,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像别人希望的那样来对待别人。

通过团体体验式教学,同学们利他心念和行为增多,心态稳定平和。这可以从课堂的一些细节发现:主要表现在肉眼可见的同学们彼此座位距离拉近,课程群里面自发的互助行为增多,课后,帮助老师收拾教具,课后,学生小组自发的活动等。

3.3 教师自身的成长

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但是每次的活动主题和目的都需明确,在课程中强调学生的分享和反馈,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活动感悟分享感悟,内容比较全面,也能发现个体的一些心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总结时给予指点,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活动的意义进行讲解和阐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也会给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可以进行更好地深入总结和反思。这个过程促使教師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以此获得专业成长。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我国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体验式教学在教师创造的教学情境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交换和互动,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强调教育的情景性、身体参与性。体验式教学在注重教学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影响,关注“此时此刻”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将教育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使学生能有准备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和挫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大其心的目标。

通讯作者:魏虹

2019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2019SCG85《具身认知视角下心理健康课程模式构建》,魏虹(通讯作者)主持;2020年浙江传媒学院第十五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jgxm202050);2021年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基于学生身心整合成长的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kgxm202134)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验式教学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