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晴
【摘 要】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且刚刚接触游戏,游戏水平低,又受其分离焦虑、随意性、生活经验少、年龄小等限制因素,在游戏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导致幼儿游戏兴致不高。为此,本文结合户外自主游戏“麦当劳”,分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后教师采取的指导策略,从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与发展。
【关键词】入园初期;自主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处于平行游戏阶段,且刚刚接触游戏,游戏水平低,又受其分离焦虑、随意性、生活经验少、年龄小等限制因素。在游戏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导致幼儿游戏兴致不高。因此,需要教师加强指导,让幼儿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从而透过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一、游戏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游戏玩家”。我园大班实行户外角色游戏的混龄活动,每到周二、周四下午中大班小朋友在户外游戏时,班级的小朋友都会被吸引住,边看边讨论说:我妈妈也带我去吃麦当劳;我喜欢吃汉堡、薯条等。看得出小朋友对“麦当劳”角色游戏非常感兴趣。了解到幼儿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后,我们决定在班级也开展“麦当劳”角色游戏。可是,游戏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小朋友就不感兴趣了,经常要老师提醒才有几个小朋友要去玩。于是我们老师定点“麦当劳”,对这个游戏区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推动游戏的发展。
二、游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游戏时,小班幼儿由于受其分离焦虑的影响,不喜欢主动参与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游戏,满足于对材料的摆弄。但是在“麦当劳”游戏中发现,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
小班幼儿角色意识不强。他们喜欢扮演自己经常接触到的角色,如医生、爸爸妈妈、收银员等。在游戏中他们喜欢摆弄材料,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什么职责根本不在乎,经常会出现扮演的角色发生转移的现象。
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是提高游戏水平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发现每次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环节,幼儿的参与性都不高,不喜欢交流讨论,甚至不知道要说什么。
三、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一)调整游戏地点,吸引幼儿喜欢参与游戏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有一种束缚感。他们会用哭闹来排解焦虑情绪。尽管麦当劳的游戏材料很丰富,可还是吸引不了小朋友愉悦地玩耍,经常是玩着玩着就有小朋友哭着说想妈妈了。怡茜就是这样的小朋友,不管老师怎样引导,她就是不玩室内游戏,一直说要到外面玩。结合幼儿园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班级教研后,我们决定模仿中大班户外角色游戏,也将“麦当劳”游戏开展到班级门口的操场。之后游戏时间到时,怡茜小朋友就很喜欢到户外进行“麦当劳”游戏,且在户外游戏中心情愉悦,持续兴趣时间较长,一段时间后就适应幼儿园生活了。
(二)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投放,提高游戏兴趣
记得鲁迅曾说过,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在“麦当劳”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中,我们班三位老师未经了解、观察,就绞尽脑汁、精心收集如饮料罐、逼真的仿真玩具:薯条、鸡腿、汉堡、鸡块、甜筒等,而这些材料大大束缚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由于材料过于逼真,孩子们的兴趣时间很难维持。一次区域游戏中,晓莉小朋友开心地说:“老师,这是我做的薯条。”其他小朋友听了也纷纷拿起手上的橡皮泥说:“这是我做的汉堡”“这是我做的可乐”。我们从中受到啟发,“麦当劳”游戏是让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地方,与其自己“科学”“合理”地冥思苦想,不如让幼儿自己来参与材料的投放。于是我们跟幼儿就“麦当劳”游戏材料可以投放什么,材料怎么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有的说麦当劳还有冰淇淋;有的说还有卖早餐午餐;有的说可以用面粉加水变汉堡;有的说可以和爸爸妈妈用超轻泥做食物,而且玩很久都不会坏掉。我们根据小朋友说出的答案进行整理,最后决定发动家长资源,请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用超轻泥制作汉堡、薯条等。我们发现孩子们玩仿真食物和玩自己制作的麦当劳食物情况截然不同,因为麦当劳食物是他们和家里人共同制作的,所以他们会更投入游戏,会更爱惜食物,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三)以大带小发挥幼儿榜样示范作用,增强角色意识
一到游戏时间,选择玩“麦当劳”的小朋友就一拥而上,有的穿起“工作服”,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拿起手机选择当顾客。雨萱小朋友拿起一个手机选择当顾客要买东西,她走到柜子前面跟里面的工作人员说:“我要一份汉堡和一份冰淇淋”。工作人员柏涵正在忙着拿一份薯条给子奇,并没有理雨萱。雨萱看没人理她,就绕过柜子,走到里面自己拿。柏涵看见雨萱自己在拿汉堡也不理她,只顾做自己的事情。雨萱又走到冰淇淋“机器”前,给自己装了一支冰淇淋,然后开心地走到餐桌前吃了起来。这时,语汐看到雨萱在吃汉堡,也自己去柜子里拿了一个汉堡出来吃。班级老师用视频记录了下来,在游戏评价时反复跟幼儿强调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做,顾客应该怎样做,还跟小朋友制定了游戏规则,可每次游戏时还是很多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著名幼儿游戏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曾提出“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于是我们根据这一理论组织户外游戏,决定采用大带小混龄模式,请大班小朋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领小班小朋友玩一段时间。在大带小混龄游戏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很喜欢哥哥姐姐的加入,在与哥哥姐姐共同游戏中,不断观察与模仿,扩展自己的游戏经验,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并在潜意识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例如,雨萱小朋友现在看到当顾客的小朋友要自己从柜子拿东西时都会说:“姐姐说要工作人员拿给你才可以”。
(四)重视游戏评价中幼儿的主体性,提高游戏水平。
游戏评价的主体是幼儿。但在游戏评价环节我们发现很多都是老师当主角,幼儿只是被动地听着。这样的评价对游戏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会降低幼儿的游戏兴趣。其实,评价的主体是幼儿。刚开始,我们在麦当劳游戏后的点评时也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来回答,结果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根本不感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游戏不好开展下去。后来经过年段教研,我们采取用照相机拍摄下幼儿玩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玩得有创意、精彩的地方及有价值的情节。在进行游戏评价时我们就播放视频,让小朋友就看到的视频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等。由于视频照片都是现场拍的,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幼儿与老师的互动更加活跃。除了用拍视频的方法,我们请小朋友就“今天扮演什么角色”“你开心不开心”“为什么”这种形式发挥幼儿主体性,让小朋友喜欢说,敢于表达。如:“今天我当服务员,我玩得很开心,因为今天顾客没有乱扔垃圾了,我不用一直在擦桌子和扫垃圾了。”又如:“我很不开心,因为今天是我当保安的,我一直来回巡查,发现子越一直大声讲话,导致麦当劳很吵,我提醒他了,他还不听。”通过幼儿自己来讲,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商量解决方法,推动游戏发展。采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评价形式,孩子能感同身受,愿意参加到讨论中,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班级孩子的整体游戏水平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想法来游戏
发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动性,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教师不能为了班级常规等原因分配好角色,规定好各角色的玩法、规则,教师不能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让幼儿成为教师预设脚本的演员。很多教师在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很希望幼儿跟根据自己预想的游戏情节发展下去。比如,班级麦当劳里的收银员,老师要求这个角色要站在柜台处负责收钱。可是在游戏过程中,小朋友喜欢在顾客吃完后,走到他们身边收钱。他们会说这样我才能知道他们买了什么,我才不会收错钱。又如:教师会要求麦当劳的老板、服务员要穿什么衣服来区分角色。可是小朋友不喜欢穿这样的服饰,他们提出可以带工作牌,他们要自己设计工作牌。小朋友是天生的玩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角色进行恰当的引导,提高游戏的品质,提高游戏角色的稳定性。但不能强制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开展游戏,要尊重幼儿的突发奇想和提出的新游戏玩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游戏是自主自由的,教师的放手不代表着放任,有效、适时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陈宝佳.浅谈小班幼儿入园初期自主游戏的教育指导策略——以“包包做手工”为例[J].考试周刊,2020(3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