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2021-12-16 06:54毛东辉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品析素养阅读教学

毛东辉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浙江 宁波 315020)

信息化时代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本文将通过透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来分析信息素养的培养视角,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来阐述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及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般指社会个体为了某种目的,能够检索、处理、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及修养,它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三个要素。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具有信息需求,有寻求信息的兴趣与利用信息的愿望。信息伦理是指在学习活动中能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或建议等。信息能力是运用信息资源进行推论、诠释、评价等加工处理,提升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1]。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部分,是社会个体信息素养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外在表现。

(二)信息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多学科努力的结果,但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传递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认识世界,还要处理信息,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教师则是指导学生筛选、组织、储存和交流信息的方法,使信息在同化和异化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传输,从而提高学生搜集、处理、理解和反馈信息的能力。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总目标,并在阅读建议中再次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驾驭和利用信息,已是时代赋予小学阅读教学的新使命。

二、小学阅读教学培育“信息素养”的着眼点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它是新时代至关重要的一项学习能力[3]。那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哪些信息能力,我们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阅读要求,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课标对不同学段信息能力的培养都有体现(表1)。

表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同学段信息能力的体现

纵向观察表1,我们发现:随着学段升高,课程标准对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不同学段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要求虽然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着眼于“把握内容”与“品析词句”两个方面。横向观察三个方面,信息获取、加工、利用和发布是一一对应,它们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素养培育流程。

三、“信息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流程①。阅读过程实质就是学生利用信息学习的过程。笔者聚焦“整合文本内容”“品析关键词句”两个方面,来谈谈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阅读规律,整合文本内容

“整合文本内容”是指学生对所叙事件、所描景物、所言事理和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从笼统到精准,从模糊到清晰,从散乱到有条理的特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信息获取、加工、发布的学习过程(图1)。

图1 信息获取、加工、发布过程

1.借助结构特点,定向辨析,获取信息。文章、段落、句子的内部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要么用关联词或提示语组合、承接,要么围绕某个词、某个句子组材,要么按时间、地点、事情发展等关系记叙。借助这些结构特点,学生就能辨析信息间的关系,根据学习要求,准确删选,提纲挈领地获取信息。如《海滨小城》《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学生只要借助中心句、过渡句、关键词等,就能准确地获取文本重点信息,从而读懂内容、情感和构段(篇)方式。

2.概括信息要点,加工重组,处理信息。加工信息指学生对已获取的信息,根据需要,通过鉴别、评价、分析、综合等加工过程,形成新的信息。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般都会概括乡下农家的几幅画面。以第一个画面为例,运用“圈划要点,简化信息”的方法,学生提取文中“瓜”“藤”“爬架”等关键词,然后归纳重组为“瓜藤爬架”。学生也可以提炼若干信息的共同点和本质属性,概括表述。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把园内布局、建筑、文物等信息概括为“昔日辉煌”,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大篇幅描绘昔日辉煌的匠心。

3.利用形象图式,串联建构,存储信息。经历前两个路径,学生所获取、加工的信息仍比较零散,还应该借助图式,存储和发布信息。这里的“图式”是指按文章写作思路,运用“提纲式”“线索式”“思维导图”“图解式”等(图2、图3),串联、整合信息。借助这样的图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存储信息,还能快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图2 《海滨小城》思维导图

图3 《琥珀》图解

(二)因“句”制宜,灵活品析词句

“品析词句”是从表达形式上去推论、诠释及评价言语信息所承载的内在意义,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由于词句表达形式的丰富与多样性,因此,对于“品析词句”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要因“句”而宜,灵活选用以下三个路径。

1.提取关键字词,直接推论信息。有些关键句的意思往往通过句中个别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来传递。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就可以准确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青山不老》描写老人的生活条件,学生可以抓“三间房”与“老者一人”的对比,感受老人的孤独;从“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的动作细节,感受老人生活简朴与艰辛,再联系老人创造的奇迹,就能深刻体会老人与山川共存的精神品质。

2.关注表达方法,深度理解信息。大多数关键句具有个性表达方法,如《匆匆》一文,学生关注开篇和结尾处的一连串追问,就能感受到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有些关键句在结构方式上比较独特,如《慈母情深》连用了三个倒装,用放慢镜头的形式,定格母亲动作。学生只要关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细节,便可感悟母亲工作的艰辛、疲惫。有些则运用了“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艺术表现手法,学生从这些角度切入,就可以领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建立联系和建构,综合诠释信息。有些句子的理解,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在几个句子间建立联系,综合思考文本内涵。其一般路径是学生找准并充分把握住第一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点扩展其他信息源,由浅入深地综合诠释信息(图4)。

图4 综合诠释信息

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多重信息源的推论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作者写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 的表情,变得那么严肃”。首先,学生在这个信息源中抓住“那么严肃”,体会鲁迅心情沉重。接着联系上下文,抓住其他信息源“车夫的遭遇”“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再借助相关社会背景等,就能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和发布,以及推论、综合诠释、评价的过程,才能更好地驾驭和利用信息。长此以往,学生自会增强寻求信息的兴趣与利用信息的愿望。与此同时,信息素养的培育,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与自律,尊重他人,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注释

①详见加涅《教学的学习要旨》。

猜你喜欢
品析素养阅读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