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调整
——基于东、中、西部省市面板数据分析

2021-12-16 08:21何宜庆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金融资本省份差距

江 澜,何宜庆

(南昌大学a.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b.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利用开放的政策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在人力、技术及金融等资本均匮乏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为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政府陆续出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也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一般地,产业转移通常发生在两个区域的经济差距较大之间,其本质是多元资本要素在空间地域优化再配置的过程,这将不可避免引起承接地产业资源的重组与配置,从而影响承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经济差距的调整。然而,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来多元资本配置给承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经济差距调整带来的空间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有何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围绕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调整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靖学青(2017)[1]实证得出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缩小有着促进作用,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孙晓华等人(2018)[2]分析得出产业转移和要素集聚的协同作用将会显著影响区域经济发展。Wu Aizhi等人(2014)[3]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出产业转移逐渐缩小了三个地区GDP的相对差距。Li Liu(2019)[4]得出广东省地区间产业转移政策增加了该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行业转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Yingying Tian等人(2019)[5]分析产业转移可以增强北京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进而提升经济发展。

其二,多元资本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吴振信、李林鹏等人(2015)[6]发现技术进步对促进GDP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徐盈之、曾鹏等人(2017)[7]通过以城市群为视角发现,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盛来运等人(2018)[8]都表明北方的人力资本优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南北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樊儒经,张雯(2019)[9]分别从人力资本和流动人口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教育投入加强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可以有效地缩小江浙沪地区之间的人均经济增长率差异。邓飞、柯文进(2020)[10]以全国视角出发,所有层次的人力资本均能促进经济增长;以区域视角出发,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崔巍(2019)[11]得出人力资本通过社会资本将促进经济的增长。Belton Fleisher,Haizheng Li,Min Qiang Zhao(2010)[12]发现对欠发达地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将有助于减少区域发展不平等。祝琴、裘欣等(2021)[13]基于江西某地四个区县415份扶贫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理论研究农户人力资本存量与收入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存量普遍偏低,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三,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张龙鹏等人(2015)[14]表示考虑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后,随着西部地区提升人力资本量,同时增强了产业承接能力,即产业转移将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黄新飞、杨丹(2017)[15]表明产业转移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投资规模、扩大政府规模、提升工业化水平等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其中人力资本能显著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整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后发现以下三点。第一,学者们大多研究资本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偏少;第二,目前文献通常忽视资本所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第三,多数文献对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多从单元资本视角研究,没有考虑多元资本及其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调整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和区域经济差距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补充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2 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调整的作用机制

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其三者相互关联的作用机理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转移,形成多元资本配置效应,通过资本流动和技术扩散对周边区域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促进承接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第二,多元资本合理配置能优化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得当地企业资本配置高效化,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能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并优化多元资本配置,通过资本溢出效应,为周边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动力,能逐渐缩小本地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差距。

第三,高产业梯度地区中的人力、技术及金融等资本通过产业转移转向低梯度地区,可促进其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缩少产业梯度差距,才能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图1 产业转移、多元资本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调整的作用机理

3 数据与模型

3.1 指标与数据来源

3.1.1 区域经济差距

在参考大量文献之后,笔者通过泰尔指数数值的变化及其分解深入考察中国经济差距现状。其中泰尔指数可分解为测度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经济差距的分量,其计算公式为:

(1)

(2)

其中yg表示地区g的人均生产总值占总和之比;yk表示第k个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占总和之比。其中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表达式如下:

(3)

(4)

泰尔指数数值的大小表明所考察区域经济差异的大小,数值越大,表明各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越大,数值越小,表明各区域之间经济差异越小。

3.1.2 产业转移

在文章中借鉴成艾华(2018)[16]等人的方法,利用偏离分额法,采用历年的工业增加值计算产业转移(indu)量。该方法将区域部门增长分解成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5)

3.1.3 多元资本

在参考较多文献之后,技术资本的测度,参考范德成、周豪(2006)[17]从技术资本投入、产出及流动进行测算;金融资本参考李欣泽、刘芳、李成友和白彩全(2017)[18]将从股市资本、保险资本、银行资本和混合资本进行测算,其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技术资本指标体系

3.1.4 控制变量

为考察产业转移和多元资本配置对区域经济差距调整的影响,作者借鉴有关研究结论选择出可以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因素,以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1)参考刘晓明(2020)[20]的研究,固定资产投资水平(matt)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之比表征。

(2)城镇化水平(urb)表示为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

(3)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GDP的比重上,将第二产业(ind2)和第三产业(ind3)占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指标纳入空间计量模型,以期望探究产业结构指标对因变量的影响。

(4)政府参与度(gov)表示为政府预算支出与GDP之比,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5 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连续性,采用我国2008年至2017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对象数据并不包含西藏、香港、澳门、台湾数据。所有关于价格的数据均使用CPI指数处理得到真实数据,生产总值采用基于1978年GDP指数进行平减处理。变量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EPS数据库。

3.2 研究模型

3.2.1 熵权法

通过熵权法得到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指标的综合测度。

3.2.2 莫兰指数的空间效应研究

此处选用Moran’sI指数来判断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的大小。全局Moran’sI指数公式如下:

(6)

Moran’sI指数取值范围为-1至1,大于0表示该指标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其值越大,空间相关性越明显,小于0表示该指标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其值越小,空间差异性越大,接近0表示该指标是随机分布的,空间呈随机性。

局部Moran’sI指数公式如下:

(7)

若Ii为正数,表明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低值被低值包围,若Ii为负数,表示低值被高值包围,或者高值被低值包围。

3.2.3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原则

首先使用莫兰指数判断指标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如果通过检验发现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即可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其次,通过豪斯曼检验判断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最后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以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的类型。

3.2.4 空间计量模型

为研究区域经济差距是否具有空间收敛性,故在传统的收敛模型中引入空间效应,得到具有空间效应的条件β收敛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8)

当θ=0时,为空间滞后模型,当ρ=θ=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市人均GDP值最高,故将各省市人均GDP与上海市人均GDP之比,通过比值历年的变化来衡量区域经济差距动态调整程度。其中yi,t+1表示第i个省份与上海市经济之间的差距在第t+1期增长率,yi,t表示第i个省份GDP在第t期与上海市经济之间的差距,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ρ和θ为空间效应系数,β是收敛系数,若值为负数,则说明经济差距存在条件β收敛现象。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文章中选用地理距离矩阵,α是常数项,εit是误差项。为保证时间的连续性,本文选用时间跨度T为1。根据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区域经济的收敛速度和收敛半生命周期,计算公式为:s=-ln(1+β)/T,Ø=ln(2)/s。

4 实证分析

4.1 指标分析

为深入分析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现状,根据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计算出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和各区域内部的差异指数,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看出,在2008至2017年间,泰尔指数呈现先下降再微弱回升的趋势,近几年泰尔指数有微弱的增大趋势。同时进一步从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泰尔指数变化分析发现,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始终大于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即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来源是区域内部不均衡发展。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更要致力于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图2 泰尔指数及差异分解曲线图

为找出区域内部差距演变趋势形成的主导因素,需要进一步对东、中、西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如图3所示,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差距的主要来源于东部区域的经济差距,东部区域泰尔指数值最大,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最为突出,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差距历年来的演变趋势较为平稳,对区域内部总体差距影响较小。

图3 东中西地区泰尔指数曲线图

4.2 空间效应分析

4.2.1 Moran’sI空间相关性分析

(1)全局莫兰指数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Stata软件,采用地理距离矩阵计算全局莫兰指数,指数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并发现呈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数值在这十年间波动幅度微小,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空间区域的影响。在研究区域经济的收敛性检验时,空间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2)局部莫兰指数

由全局莫兰指数可得出省域之间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表明区域之间易相互影响,容易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为观测区域经济差距程度的区域集聚情况,选取了2017年的区域经济差距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并由表2列出局部莫兰指数分布,在表中仅仅列出偏离坐标轴的省份,所以省份个数不足30个。如下表所示。

表2 局部Moran’s I分布表

东部地区较多省份处于H-H聚集,说明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展较快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L-L聚集多为西部区域的省份,这些省份自然资源较多,但发展空间有限,不具备产业长足发展的地理优势。大部分省份处于在H-H和L-L聚集,由此可见地区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降低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

4.2.2 空间模型适用性检验

表3 LM检验表

LM检验在0.01概率下显著,通过豪斯曼检验发现模型适用固定效应,因此笔者对所有模型均采用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析。

4.3 空间面板模型分析

(1)三大区域空间收敛性分析

运用地理距离矩阵,分析产业转移和多元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在空间上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建立如下含有条件β收敛的空间杜宾模型

(9)

yt+1表示经济差距,yi,t表示第i个省份的人均GDP在第t期与上海市人均GDP之比,indu、tech、finance、hum、Control分别表示产业转移量、技术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控制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产业结构和政府参与),ρ和θ为空间效应系数,β1是收敛系数,若值为负数,则说明经济差距存在条件β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水平将趋于一致。Wij为空间权重矩阵,文章中选用地理距离矩阵,α是常数项,εit是误差项。为保证时间的连续性,我们选用时间跨度T为1。公式(9)对应模型1(M1);为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和多元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内在机制,加入产业转移分别和技术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交互项indu×tech、indu×finance、indu×hum,对应模型2(M2)。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空间收敛模型结果表

由表4可得,各区域的经济差距变量的滞后一期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均具有条件收敛趋势。加入交互项模型的区域经济差距变量的滞后一期系数均增大,可发现收敛速度均加快。

从整体效应分析,产业转移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差距缩小的作用。原因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资本要素的流动,这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提高金融资本水平有利于周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另外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这是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资本推动力不足,需要向人才红利转变,才更能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周边省份的经济差距产生促进作用,产业转移与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周边省份的经济差距产生抑制作用,由于资本偏向流向资本高集聚地区,从而抑制了本省经济的增长,扩大了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

从区域效应分析,影响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因素各不相同。

从影响东部区域因素分析,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对东部区域内省份经济差距的缩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原因在于东部省份产业类型众多,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有利于促进东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形成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的格局。同时东部省份的金融资本显著集聚,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移与技术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周边省份经济差距产生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通过产业转移将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将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不利于缩小周边省份经济差距,资本偏向流向资本高积聚地区,吸收周边地区资本,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抑制效应,扩大周边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对于中部区域而言,增强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对本省经济差距的缩小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产业转移行为带动金融资本要素流动,促进本省地区经济发展。

从影响西部区域因素分析,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具有缩小周边省份经济差距的作用。表明西部省份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带来人力资本的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对东、中和西部区域而言,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途径还有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强政府参与度。

(2)三大区域空间效应分析

对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建立的空间杜宾模型求偏微分,即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利用stata软件计算分解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见表5。

表5 模型1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

由表5可得,在东部区域中,金融资本集聚明显,金融资本水平的提高对缩小东部区域内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技术资本具有空间外溢效应,有利于缩小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中部区域中,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均有利于缩小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在西部区域中,产业转移、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周边省份区域经济差距缩小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因为资本集聚区域更能吸引周边经济区资本的流入,从而抑制周边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马太效应”。

表6 模型2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

由表6可得,在全国和东部区域中,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未能通过检验,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的交互作用具有促进本省及周边省份经济差距缩小的作用。这表明通过产业转移,能够带动技术资本转移,提高产业承接地的技术资本水平,优化技术资本配置,同时资本具有外溢效应,也提高周边地区技术资本水平,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

在中部区域中,就直接效应而言,产业转移不显著促进中部区域内经济差距的缩小,金融资本促进中部区域内经济差距的扩大,但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本省的经济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就间接效应而言,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中部周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金融资本不显著促进中部周边区域经济差距的缩小,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中部周边区域经济差距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但在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叠加作用下,表现为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促进经济差距缩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区金融资本集聚水平低,通过产业转移带来的金融资本被本地区既有产业吸收,发展出相应的产业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在西部区域中,就直接效应而言,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直接效应均未能通过检验,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促进中部区域内经济差距缩小。就间接效应而言,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差距扩大,人力资本不显著促进经济差距缩小,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周边省份的经济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在直接和间接效应的叠加作用下,表现为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对缩小经济差距具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通过产业转移,增强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西部地区吸引大量人力资本,由于资本具有空间外溢效应,其周边产业吸收人力资本,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加快经济发展,最终缩小经济差距。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1)基于泰尔指数分解视角,导致全国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是东、中、西部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的增大。而导致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是东部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过大。

(2)基于空间收敛模型视角,全国省市和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均存在条件收敛趋势,加入交互项之后的模型收敛速度均加快。从全国分析,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产业转移和技术资本的交互作用对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有着重要影响,这说明随着产业转移带动着资本要素的流动,资本积累逐步积累,经过一段时间,各省份经济水平将达到各自的稳定水平。

(3)从三大区域分析,能够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途径为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强政府参与度。东部区域的产业转移、技术资本积累、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差距收敛的重要因素;中部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的交互作用;西部区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

可以看出各区域经济的驱动因素各异,不同区域要根据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而达到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5.2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对我国区域经济的时空分析以及收敛性分析结果,以缩小全国区域经济差距为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现状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和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对产业结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优化资本配置,吸引高素质人才和高技术的引入,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差距逐渐缩小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欠发达地区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及产业结构现状来促进对应产业的良性转移和经济发展,避免产业同构化,最终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升级。

(2)考虑到产业转移、多元资本及区域经济差距调整具有空间相关性,为缩小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东部区域应充分通过产业转移,将过剩的产能转移至中西部区域,同时发挥技术资本对经济的空间溢出作用,带动东部区域所有省份经济的协调发展。

(3)中部区域的地区经济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中部区域的区域内金融中心,发挥其中心省份金融辐射效应,积极引进东部区域通过产业转移转入至中部区域的金融资本,建立起与东部区域相互补充的金融结构体系,同时需要注重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从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4)西部区域经济需注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人力资本及技术资本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培养技术人才需要地方政府支持政策的倾斜,同时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产业财政支持,从而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空间格局,缓解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的现状。

猜你喜欢
金融资本省份差距
探究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指导意见公布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22个省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金融资本挑战产业资本时代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