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言红,钱宇光,金天明
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卢言红,钱宇光,金天明
(天津农学院 教务处,天津 300392)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弹性学制、导师制、学分收费制等制度,学生按规修满最低要求的总学分即能毕业的教学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教育制度。为发挥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改善高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行学分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研究分析认为,高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存在知识结构构建不合理、缺少导师为学生的选课指导、课程学分分配和单一考试形式不合理、学校教学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教学管理机制缺乏弹性等问题。推行学分制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梳理工作关系和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制定适应学分制教育模式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建设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教学制度[1]。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到,“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2]。相对于目前实行的学年制来说,学分制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因材管理。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教学安排更加灵活。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实际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将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逐渐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及教学硬件等资源配置的短缺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出现了极端不平衡。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紧张,基础建设需求量逐年提高,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基础设置建设等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同时,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高校完全实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修要求,优秀教师开设的选修课成为最抢手的资源。大部分选修课学分多、学时少;学校对选修课的考核标准较必修课偏低,这均给学生造成重必修轻选修的错误认识。另外,由于缺少相应的导师为学生选课提供必要的指导,很多学生在选课时比较迷茫,倾向于选择学分多学时少、难度小的课程,或者根据个人兴趣来进行选课,只有少数学生在选课时考虑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当前,不同专业对于学生毕业要求的总学分标准不一样,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标准也不一致。各专业都存在必修课学分比例大而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低的问题,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设立创新学分或者劳动教育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有些高校在修订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选修课程。另外,高校考察衡量学生学业情况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仍采用笔试闭卷考试方式,这与学分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课程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情况及能力提高情况[2]。
多数普通高校目前大都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优质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硬件资源严重不足。例如,学习场地和实验设备使用存在严重短缺,造成各院系、专业间使用时存在冲突;书籍以及影音资料也明显不足;由于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教师数量不足,造成优秀教师的课程大都人满为患;备选的选修课数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多数选修课存在学时少、内容长时间不更新、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3]。
教学管理机制缺乏弹性主要表现为在校生调换专业困难、难以实现提前或延后毕业、传统行政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固定等方面。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有了调换专业的想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提供调换专业的渠道,但对每个专业、年级调换专业的学生比例有所限制,并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调换程序也很复杂,这样就出现了弹性学制其实并不“弹”的问题。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在各个学年中的分配比较固定,也缺乏应有的弹性,不利于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另外,对于出现特殊原因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如需申请延期毕业,也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需要梳理高校与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3]。首先,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要转变职能,切实实行管办分离,保证高校拥有自主办学权。即在招生就业、人事管理、学科建设与规划、课程建设与专业设置、教学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自主权。鼓励高校积极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政府与高校之间要权责分清,促使高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及竞争机制[4]。其次,切实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治理结构,积极探索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教师与学生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以OBE理念为导向,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教务部门应科学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搭建知识架构的专属人才培养方案,顺利推进学分制改革。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收费标准相同的专业统一总学分[4],总体上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扩大选修课比例、减少必修课比例,以保障专业课程多样化、多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除了学校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实践环节外,各学院可根据本学院的具体情况,调整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为选修课,也可共享校内各专业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多模块化形式科学合理地设计选修课结构。但注意避免设置与培养方向目标无关的课程条目,对于没有规模效益课程的设置,需持谨慎态度。
弹性学制是指高校放宽学制限制,学生只要达到毕业规定的学分就可提前毕业,达不到毕业规定的学分则延后毕业。实行弹性学制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修读本专业外,也可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学生选择辅修或第二专业,若没有达到指定要求,那么已经修完并考核合格的课程和环节可以作为主修专业的选修课学分。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若未能达到第二专业的要求,只达到了辅修的要求,则可获得辅修专业的证书[5]。高校推行学籍弹性学制,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成为正常教学事项,包括实行重修、免修、免听、转专业、修读双学位和辅修第二专业等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学籍管理制度[6]。
鼓励高校广泛开展跨校、跨区域联合办学,扩大资源共享。实行学分制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体制,较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的特点。网络教学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种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网络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探索。网络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相结合,能够丰富教育资源[7]。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自由掌控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学习次数的限制,可随时与教师进行网上的教学互动,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为适应弹性学制,高校本科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比如撰写调研报告、交流分享课程演示文稿、提交论文或者报告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一考定音”的现象。同时,建议高校建立多级多层次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评分离,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对学生的成绩用学分绩点表示,学分绩点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可作为学生“推先评优”的参考[6]。
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中,导师是指导学生规划学业进程、搭建知识架构体系、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需求、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教师群体。除必修课是学校指定的课程外,每位学生的选修模块方向都不尽相同,所修课程的顺序也不同步。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选聘师德端正、师风高尚、学业精湛的导师,是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各高校应立足实际,推行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政府、高校以及各部门应各司其责。教务部门全面优化教学计划,科学合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推行OBE教育理念。与兄弟院校积极交流,开展校际合作,普及网络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改革考核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多种体现方式。在各年级各专业建立导师制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高校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推行学分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2021-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 10-08)[2021-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蔡爱萍,李永全,牛红军,等.农林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191-193.
[4] 钟斌.困境与突破: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6):79-82.
[5] 陈曦,杨绍明,刘永鑫,等.浅析当前高校学分制改革思考[J].科技资讯,2017(36):34-35.
[6] 陈涛.再探学分制——学分制的形成、发展、问题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9):58-62.
[7] 贾萍.中外高校学分互认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4(4):32-34.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 Yanhong, Qian Yuguang, Jin Tianm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fic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As a new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credi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dopting the 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 establishing the tutorial system, carrying out the credit system charging and emphasizing the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The reform of the credit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motivation i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the breakthrough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also needs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e sound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To reform th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key factors of the credit system management reform, change the education concept, sort out the working relationship and the system mechanism,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formulat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at adapt to the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mod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1008-5394(2021)03-0110-03
10.19640/j.cnki.jtau.2021.03.024
G423.3
B
2021-05-20
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C-21)
卢言红(1989—),女,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工作。E-mail:694604251@qq.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