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华,周青云,韩娜娜,叶澜涛
思政教育融入“水力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金建华,周青云,韩娜娜,叶澜涛
(天津农学院 水利工程学院,天津 30039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以“水力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水力学”课程中蕴涵的思政元素,对专业课思政教学进行探索。从我国在水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科学家的事迹、典型水利工程、生活实践、工程伦理、古典文化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志向、专业伦理等思政教育,创新了“水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载体途径,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课程思政;水力学;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自此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这一观念与本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理念不谋而合,从《华盛顿协议》提出的12条毕业生质量要求可以看出,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还应注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合作担当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3-6]。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7]。贾书明[8]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初文华等[9]、陈意等[10]分析了专业基础课中思政资源的挖掘;孟卓[11]、孙优善等[12]探讨了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路径和方法;孙佳佳等[13]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目前,对于如何挖掘专业基础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将价值导向与能力传授相融合,并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水力学”课程为例,对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机融入到专业化知识讲授中,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特别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 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新表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以专业课为主体,思政课为贯穿,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挖掘专业课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使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亲和性和实效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课堂氛围变得有温度、有情怀、有灵魂。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课程思政主要起到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将人文价值融入专业化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通过价值引领将自己所学服务于社会与他人。
结合水力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作、担当等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水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我国古代在水力学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源于我国古代航运和灌溉工程的兴建,如:京杭运河、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说明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对明渠水流、堰流有了深入的认识。在灵渠上修建的18道船闸,比欧洲同类船闸早400多年。我国现代在水力学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此时杰出的科学家有钱学森、郭永怀、周培源等。周培源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他对湍流理论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研究,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的“四位巨人”之一。最初周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物理方面,但“九一八”事变之后,为了利用科学服务于抗战,他从广义相对论的纯理论研究转向了有很大应用价值的流体力学湍流理论和空气动力学研究,以待时机,报效祖国。1947年,周培源婉拒美国政府邀请,举家告别美国优越的环境,回到当时还落后的祖国。郭永怀是国际著名的流体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经历过“九一八”事变和“七七”卢沟桥事变,立志改学航空工程。1956年,他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待遇,登上归国的航船。他说:“我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自己的祖国,建设美好的山河。”
教师通过讲解我国在水力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每个人都深爱祖国,为国奋斗,中华民族复兴定能早日到来。
借助水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将水力学中抽象晦涩的概念和理论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地展现给学生[6],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为其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坚定专业信念。比如,在讲解水静力学中平面和曲面静水压力计算时,可联系三峡工程中五级船闸人字闸门的受力计算。人字闸门共有24扇,2/3的人字门高36.75 m,宽20.2 m,厚3 m,重850 t,面积接近两个篮球场,人字闸门为平板闸门,其所受的静水压力属于平面静水压力的计算范畴。通过此案例的引入,学生既可了解三峡工程的有关知识,又可了解水力学在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坚定学习信念。
“水力学”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内容涉及水流运动规律的推导、计算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顺其自然地融入一些水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到经典文学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了学生对水的认识。如《老子•八章》中有关水德的阐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大江之水,日夜奔流,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具有哲理的水文化知识,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水本质认识的基础上。
在我国古代四千年以前就有大禹治水的美谈。《史记·八书·河渠书》中说:“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禹治水足迹,从黄河、长江、远达沿海江浙一带,总结出了“疏而不堵”的治水理念。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水力学理论,而且蕴涵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
工程建设不仅涉及技术层面问题,而且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工程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的关系,体现人文情怀以及工程与环境和谐相生的理念。比如,三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为解决鱼群洄游问题,在三峡大坝的侧边修筑了供鱼群洄游的通道、供鱼群休息的水池、收集鱼群的水箱。这些洄游通道、水池、水箱的建设都要用到水力学知识。都江堰的建设,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达到枯水不缺、洪水不淹,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唯物辨证思想,体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辨证思想。在处理水力学问题时,经常将液体视为理想液体,得出结论后再进行修正,这就体现了解决问题时抓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的哲学思想。湍流运动中存在层流,即具有相对性,这就告诉我们,任何自然现象都具有相对性,不要绝对化,任何事情透过问题表象抓本质,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在“水力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水力学的发展简史,使学生了解为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科学家的事迹。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提出了描述液体运动的欧拉法,建立了理想液体的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方程与伯努利方程的建立,是流体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欧拉一生潜心于科研,由于积劳成疾,28岁的欧拉右眼失明,但仍醉心于科研事业,在柏林工作期间,成功将数学应用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写出了几百篇文章,其中包括《流体运动原理》和《流体运动一般原理》,成为流体力学创始人。由于工作劳累,左眼失明。在双目失明后,年逾花甲的欧拉,用口授、别人记录的方式坚持写作。1771年,一场大火将欧拉的藏书和大部分研究成果化为灰烬。在资料被焚、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欧拉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立即投入创作之中。在教学过程以科学家之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执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师资、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够透彻,存在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现象,使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课时存在相对不足,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单一、枯燥,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较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因此,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载体,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从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融入思政教育。
借助于“互联网+”、慕课平台、学习通在线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智慧教学工具,增加课堂测试、抢答、签到等教学环节,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多种媒介和媒体的使用,符合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又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
问题探究式教学适用于多数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比如,在讲到液体的气化时,可让学生思考体温计内液体为什么是水银,而不是水?在讲到湍流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水中加入白糖时,若等待白糖自然融化且使其扩散均匀,为何需要耗时数个小时,但若是用勺子轻轻一搅,短短数秒,糖就会融化,并且变得均匀。在课堂教学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水力学”课堂内容,设置一个专题。如局部水头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5名学生一组,每组学生根据实验室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步骤、数据处理等,每组派一名同学用ppt上台讲解,其他小组同学提问并打分,教师点评。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很自然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水力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学中应将专业理论教育和德育教育并重,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14]。本文结合水力学专业特点,从6个方面剖析了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为提升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效果,创新了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借助“互联网+”、慕课平台、移动端设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融入课程思政。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1).
[2] 孙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8(7):119-120.
[3] 周新伟,陆夏美,李冬华.工程力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40-41.
[4] 王晓梅.本科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165.
[5] 卢诚.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4(5):150-152.
[6] 张斌,宇晓明,胡朝斌,等.工程力学“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56):195-196.
[7] 韩菊红,卢娜,刘文立.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的《水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9(9):56-57.
[8] 贾书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8):119-126.
[9] 初文华,张健,李玉伟.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水力学与泵》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32-33.
[10] 陈意,王松杭,孙莎莎.合成革方向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0,30(5):84-87.
[11] 孟卓.基础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8-10.
[12] 孙优善,张长平,黄超,等.思政教育融入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5):152-153.
[13] 孙佳佳,杜冰.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 索——以通信原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15-16.
[14] 兰雅梅,王世明,宋秋红,等.高校《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46-47.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urse teaching of
Jin Jianhua, Zhou Qingyun, Han Nana, Ye Lantao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hat all kinds of courses should go together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form synergistic effect.Taking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wer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hydraulics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cientists’ deeds, typ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life practice, engineering ethics and classical culture.In a silent way, the students were taugh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ademic aspiratio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The teaching mode and carrier approach of hydraulics course were innovated and improved the college student’s acquisition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based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1008-5394(2021)03-0093-04
10.19640/j.cnki.jtau.2021.03.020
G641
B
2020-08-17
2020年天津农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水力学)(无编号);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21-A-56)
金建华(1978—),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E-mail: jinjh2010@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