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教学实践探析

2021-12-16 08:18赵彤宋莹莹刘孟敏陶伟伟谭峰孙东东
关键词:中医学概论中医药

赵彤,宋莹莹,刘孟敏,陶伟伟,谭峰,孙东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医学概论作为主要面向非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中医通识方面的必修课程,旨在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以及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方法。该课程包含中医学中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蕴含诸多体现医者仁心、自信敬业、开拓创新等精神价值的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并灵活融入课堂,对于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好中医药的培根塑魂工作,同时帮助学生紧紧扣好理想信念的扣子都显得十分重要。

1 中医学概论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建设不足

中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以及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临床治疗基础知识,课程目的系帮助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与精髓,理解中医养生保健和临床防治疾病基本原则,为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本课程受众对象一般为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非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课时间多设在低年级阶段,但学生通常已学习了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因为前期中医药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觉得课程难懂、知识信息量大[1]。上述情形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和学情基础。

中医学概论课程课时量一般不超过72学时,所含内容涉及面广,专业融合度高,学科互为基础且相互渗透。从现行的教学实践来看,承担该门课程的任课老师通常为中医专业课教师,中医药相关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在思政方面熟悉或敏感度不够;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偏重对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有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对思政部分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甚至有少部分教师忽略这一重要环节,因此亟须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提升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受到重视和发展,围绕中医药方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和“中医”为主题,共获得225条数据(2012年1月-2021年6月)。研究文献数量自2019年后猛增,多集中于思政教育、思政教学等思政教学改革层面,学科方向主要为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尚缺少对中医学概论课程相关思政元素的研究或探讨。

2 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与要点分析

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涵盖诊法、辨证论治等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以及常用中药、方剂的基础知识,腧穴、针刺等针灸基本知识。课程内容复杂且相互连贯,系统性强。笔者结合课程特点以及授课实际,将本课程中不同知识结构及相关章节中可能包含的思政融入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见表1。下面就本课程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及相关要点分析如下。

表1 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要点

2.1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传统哲学观点

王永炎院士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2]。中医理论基础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儒道释互补的国学内涵为中医学奠定了哲学根基[3-5],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的中医理论体系具备了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其中,具有整体观念的五行学说、藏象理论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全面、联系、发展的世界观;阴阳概念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观,指导疾病的诊治,这一朴素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颇为相近;作为中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原则——辨证论治,包涵着辩证法的发展观,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智慧;“精气”学说体现了中医认识生命起源的唯物论思想,中医气机与辩证法的运动观点相似相通等[6]。总而言之,中医理论所蕴含的整体观、矛盾论、发展观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

2.2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中医传统医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医传统医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与升华、渊源与创新的关系。中医传统医德的核心思想是悬壶济世的仁人之术,强调医者需秉承《大医精诚》精髓:“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且“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7]。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相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中医传统医德精髓融入课程,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浸染于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文化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操守、坚定的职业信念。中医传统医德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于心,外于形”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素材。

2.3 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医文化

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是大学生实现青春梦想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中医文化历经时代传承、兼收并蓄不断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树立中医文化自信,是升华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土壤。要抓住某些时事热点事件以展现中医魅力,如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可依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讲述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医人在其中展现的高尚医德,进一步提炼中医文化精髓,将中医的魅力、大医精诚的医者信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展现于学生的学习中,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中医历史和文化底蕴,强化中医文化自信,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课程。以树立中医文化自信为先,提升教学效果和持续影响力,拓宽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是做好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义。

2.4 彰显普遍联系与发展观点的创新融合意识

在本课程中,涵盖多门中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医学典籍贯穿各知识点,体现出中医学本身的理论不仅相互联系,同时其演进的过程具有不断自我否定、创新融合发展的特点。如《内经》《难经》等初期理论体系记录人体脏腑器官解剖形态,《伤寒杂病论》将《内经》《难经》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两宋金元的学派纷争,明清温病学说的发展壮大,《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不断创新中日趋完善。近现代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譬如菌群研究、色谱波谱研究、红外热象研究等方法手段为进一步诠释中医药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有力的支撑,网络药理学、大数据分析等持续助力解决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日后,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通信技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亦将不断丰富拓展中医药研究的领域。

3 中医学概论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

专业课学习作为思政课的隐性课堂,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难以有效融入思政内容,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实践以使得教学与教育更趋统一,助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建设目标。笔者结合中医学概论的课程特色,探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从更为积极主动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路径探索,进而彰显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效果[8]。

3.1 情景引入,优化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概念出发,讲定义、论功效,很难吸引非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注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等,枯燥的文字讲解,有时会让学生感到不可理解、难以共鸣;而利用中医学中取象比类的思想,以类比方法引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不仅利于学生理解中医文化,更加深其中医思维的确立。如讲解肝在五行属木,具有升发的生理特性时,就可以联想到春天树木的伸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同年轻学子具有勃发的生机,昂扬的斗志,以激励他们成长、成才。通过对学生所熟知的知识进行类比,于理中融情,情中赋理,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加深认识,于专业学习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心自觉融入行动和实践中。

3.2 PBL+TBL,丰富教学形式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和TBL(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式学习)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知识点,如脏腑关系、六淫致病、七情内伤等,由学生自行查阅文献或典籍,在小组内先讨论学习,再以小组成果演示或学习报告等形式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关键知识点上进行适当引导,融入有关思政内容。通过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学生能够自己发掘思政内容闪光点,使抽象的思政教育变得丰满立体。

3.3 线上线下,激发课堂活力

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生“机不离手”频率逐步增高,这也为拓展教学路径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9]。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过多教辅材料如相关视频、音频、文献等会占用正常教学用时,而任课教师利用QQ群、微信群等,与学生实现零距离沟通,进而解决学情、教情、课情等相关难题。同时,任课教师可利用各大平台中优质线上资源,特别是一些社会评价好、体现正能量的多媒体资源,如《本草中国》《悬壶岭南》等中医相关纪录片,“苏叶猫中医学社”“医二二一”等简单有趣的公众号等,将其通过校园-社会的多维投射网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式地沉浸于中医-思政交织的学习思维中,帮助学生在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学习广度、深化学习深度的同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彰显“悟学”张力。

3.4 经典阅读,丰富教学内容

中医学概论课程内容相对繁杂,大量教学内容被压缩,知识点拓展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常规的课堂知识灌输,学生往往难以感悟中医经典之美。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对学生推荐《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伤寒论自序》等具有文学可读性的中医典籍,利用古籍原文、名医医案、名医验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10],使学生从医学和人文等不同视野对中医进一步加深理解,弥补课程体系中部分知识的缺失。通过大量典籍文献的阅读,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在文学引领下融入医学实践,为其提供理想信念的引导路径,“润物细无声”地树立学生中医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担当精神等优秀品质。

4 结语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切实高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知识讲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这是回应时代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等加强中医教育的系列举措,因此随着综合院校医学教育的拓展以及中医药院校专业学科布局逐渐拓宽,中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比例势必有所提高。这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讲好讲活中医药内容,更应对课程内的隐性教育资源进一步梳理,有效整合,以推动育人质量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中医学概论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