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1-12-05 21:47张宗明
关键词:专业课程中医药思政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自觉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其实质既不是新开一门课程,也不是新增一项活动,更不是将所有课程都开成思政课,而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来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要求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高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看,课程思政还处于起步阶段:价值意义没有充分揭示,理念尚未形成共识,体系正在构建中,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本文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与协同机制构建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1 立德树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中医药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先育德,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之“德”,既包括理想信念、爱国奉献等“大德”,也包括医学职业道德等“公德”以及个人诚实守信等“私德”。高等中医药人才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具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守信等个人品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利用课程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中医药知识宝库中的仁德之心、仁术之能、仁人之行等思想文化元素,通过课堂教学、临床实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中医药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实现以文化人,培养具有高度中医药文化自信人才的需要。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中医药是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属于传统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既要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同时还需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特别是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与灵魂,“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临床自信的根本。”[3]当前,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缺失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通识课程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还能够在中医药专业课程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路径来提升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与中医药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医人的志气、骨气与底气。

三是推进同向同行,构建中医药院校“大思政”格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脱节的现象。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一方面,专业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思政教育空间被挤占;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脱离: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与中医药专业课程相脱离,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教师相脱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学科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文化人为重要路径、中医药文化为桥梁纽带,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格局,创新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2 同向同行: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看,高校课程体系包含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类。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通识课程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夯实中医药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医药文化课程既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资源,可以将中医药文化课程作为特色课程独立出来,以彰显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如何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引领、传统文化课程为素质基础、中医药文化课程为特色桥梁、中医药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同向同行的“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2.1 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

提倡课程思政不是弱化思政课程,而是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是立德树人,相比较而言,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师资支持,在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上为课程思政建设做出表率,提供示范。因此,思政课程首先要做好自身建设,才能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毋庸讳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与大学生思想及专业实际相脱离的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解决亲和力与针对性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思政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思想与中医药专业实际。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同时,要带头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与提炼中医药知识中的思想文化元素并与思政课相关内容有机融合,通过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与点头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案例资源、理论支撑。

2.2 突出传统文化课程的素质浸润作用

“高校通识教育要有灵魂,要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又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国传统体育等课程,为中医药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传统文化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与核心理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既有助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理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2.3 彰显中医药文化课程的特色桥梁作用

专业人文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也是连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桥梁。高等中医药院校专业人文课程既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等现代医学人文课程,也包括中医哲学等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加大中医药文化课程比重,彰显中医药文化课程特色,系统开设中医文化学、中医哲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方法论、中医传播学等中医药文化课程。在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中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打造精品课程,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树立中医药思维、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除此之外,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传统文化基因,还能够为中医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鲜活案例与思想文化元素,发挥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桥梁纽带作用。

2.4 发挥中医药专业课程的深化拓展作用

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主力军。开展专业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简单相加,而是要因课制宜,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基因,来提升与拓展专业课程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历史广度与人文温度。中医药学既是中国卫生健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健康中国建设相联,又与传统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相关。中医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值得深入挖掘与提炼提升。

一是提升中医药课程的政治高度。中医药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辉煌的历史成就与深厚的文化传统应成为培养中医药大学生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情感的鲜活教材。中医药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衰落到复兴的历史。从民国时期中医药被歧视、排斥、废止到新中国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发展中医药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医药事业百年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医药事业才能发展振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国家制度层面上真正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中医药不仅是独特的卫生资源,还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专业课教学要有政治站位与历史思维,善于利用中医药学科专业资源,从中医药概念、理论、技术、政策及其发展史中挖掘思政元素,从课程引申到专业与行业,上升到国家与国际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对于健康中国乃至健康世界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对百年中医药发展史的回顾,特别是结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运用案例式、研讨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大学生真切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激发中医药专业大学生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是挖掘中医药课程的思想深度。中医药学不是中医药理论、技术的简单堆积,在中医药知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深入挖掘提炼中医药知识背后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执中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伦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大医医国”的治国方略等。这些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许多契合点。中医药专业课程在讲授中医药具体概念、理论与技术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知识背后的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医学之道、健康之道与伦理之道,揭示知识背后蕴藏的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研讨式教学,利用好反转课堂,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发挥专业教师的“传道”作用。

三是拓展中医药课程的历史广度。中医药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文献著作浩如烟海,学派流派百花齐放,学术理论纷呈林立。每个学派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每种理论都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基因,每位名医大家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专业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医药学术、理论与医家背后的历史传承、文化源流、医者仁心,在传授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同时,采取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手段,利用网络与实践课堂,在润物无声中对大学生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中医药历史底蕴与文化自信;要善于利用校本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从高等中医教育办学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如今一流学科建设的传承创新,从本校国医大师的精神风范到学校名医名师的敬业奉献,从校训、校风到学校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其中思政教育资源,借助中医药博物馆、校史馆等校本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校、爱师、爱中医教育,拓展中医药课程的历史广度与文化厚度,在传授中医药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地渗透历史教育,学史崇德、学史增信。

四是增加中医药课程的人文温度。在自然科学领域,医学是最有温度的学科。西医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中医有“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的医学人文思想。中医药学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怀患者、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中医药课程教学,特别是在临床课程教学、临床实习与科研实践中,任课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人格正、自律严”,以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引领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挖掘与搜集历史上名医、身边国医大师的医德风范与感人故事,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温度,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善于以情动人;要善用抗疫大思政课堂,邀请抗疫英雄走进课堂,讲述医护人员“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讲好中医药抗疫故事,鼓励大学生在抗疫一线中淬炼成长;要将医者仁心融入专业知识教育中,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热爱生命、尊重患者、善于沟通、甘于奉献,争做让党放心,让患者信赖,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温度的好医生。

3 协同育人: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协同机制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除了明确重要意义,构建课程体系,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协同运行机制,保障与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3.1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课程思政教育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观,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课程思政理念。一是从育人本质上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本质就是利用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思政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也不是辅导员的“专职”,所有课程都具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二是从育人方式上看,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高校思政课是显性课程,在价值引领上处于核心位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属于隐性课程,相比较而言,它是一种更为柔和的思政教育方法,发挥深化与拓展作用。深入挖掘各类隐性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隐性课程固有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有机融合,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三是从育人机制上看,课程思政需要协同育人。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存在“两张皮”现象。在课程思政体系中,思政课是主渠道,应发挥核心引导作用;通识课、专业课要各自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与思政课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上高度一致,保持同向;在思政育人实践中,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只有保持同向同行,才能形成育人合力。

3.2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整合各方育人资源,形成协同合力。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宣传、教务、学工、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各相关二级学院组成的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出台相关保障与激励措施,打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学科壁垒和体制藩篱。其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建设涉及不同学科、专业与课程,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具有不同的思政目标,要因课制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传统文化课程、中医药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程、中医药基础与临床课程、各类实践课程思政目标不同,思政内容各有侧重,育人方式也各异,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也应体现差异性。再次,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着教师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够、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研究项目支持、教学成果引导、职称条件要求、绩效分配倾斜等多元政策措施,支持激励广大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

3.3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共建

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在学院,落实在学院。从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际看,大多传统文化课程、中医药文化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这样就相对容易解决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在专业课程,各二级学院承担着大量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解决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之间建立协同机制。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主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与各专业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开展合作,实现共建共享,主动参与到各学院的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去,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确定上、课程思政设计上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智慧与学术支撑。另一方面,各专业学院也要积极跟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合作,主动寻求支持帮助,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纳与吸收思政课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来。

3.4 思政课与专业教师结成育人共同体

课程思政建设主体在课程,关键在教师,在于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协同。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的拓展、深化与补充,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思政课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好作用,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做到“六个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在改革创新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作出示范。除了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具备助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借用专业名师效应,邀请国医大师、名师大家走进思政课堂,通过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弥补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不足,与专业课教师结成科研团队,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哲学、政策法规,知晓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框架、临床思维方式,这都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挖掘中医药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也有助于推进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专业课教师也要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提高传道能力。每一个教师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在教学各环节中发挥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作用。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认识到专业课程不仅给大学生传授中医药知识、培养中医药临床能力,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与文化自信的重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弥补思政能力不足,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开展集体备课、示范观摩、课程展示、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与水平。

随着2020年6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的颁布,特别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与示范学校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的推进,各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自身特点与独特优势,应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特色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同向同行课程思政体系与协同育人机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上争创特色,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上争做示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中医药思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