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107-02
摘 要 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是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运动成瘾。运动一旦成瘾,人们就沉迷于某种运动,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往往“越”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负荷界限,这样反而不利于健康。为充分了解当前重庆大学学生锻炼成瘾状况,本文探究大学生锻炼成瘾的成因,寻求大学生锻炼成瘾的干预措施。为此,本文采用运动成瘾量表(EAI)和自制的大学生锻炼情况调查表,对重庆大学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锻炼情况。在本研究中,样本中被判定有运动成瘾倾向的大学生有11人,占总样本11%,其中男生7人,女生4人;运动成瘾量表得分高分组的大学生每周运动次数和每次运动时间显著多于运动成瘾量表得分低分组的大学生。
关键词 锻炼成瘾 大学生 现状调查
一、重庆大学学生体育锻炼成瘾现象受试人群健身时间和次数调查结果
我国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本研究受试人群平均每次锻炼30min~1h的人数比例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一半,其次是平均每次锻炼1h~2h的人数,占据总调查人数的30%;每天锻炼不到30min占总调查人数11%;每天锻炼2h~3h占总调查人数7%;每天锻炼3小时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在体育锻炼次数方面,平均每周锻炼3~4次的运动爱好者人数比例最多,占据总调查人数的43%;每周锻炼1~2次的健身者占总调查人数20%;每周锻炼5~6次的健身者占总调查人数18%;每天都会进锻炼者占总调查人数2%,另有2%的人锻炼次数不定。其中大多数人表示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话每天都会去参加体育锻炼的。说明时间问题成为了重庆大学学生生能否正常参加锻炼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人,有充足的锻炼时间保证。每天都会按时去参加运动健身,哪天要是没有运动,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出现心情烦躁、焦虑等,對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以及生活都产生了影响。这部分人理工类偏多,文史类偏少,形成了消极的运动成瘾。
二、受试人群体育锻炼目的调查结果
重庆大学学生生体育锻炼目的调查中,认为释放压力是锻炼目的的人数占72%;认为获取健康是锻炼目的的学生人数占67%;认为休闲娱乐是锻炼目的的占52%;认为学习知识、技能是锻炼目的的占45%;认为结交志趣相投朋友是健身目的的运动者占43%;另有1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也是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的一种途径。可见,对于重庆大学的学生来说,释放压力、获取健康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目的,随着学术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日益剧增现在“脱发掉发”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的益处,我校学生全面健身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有一部分人认为运动量越多越好,运动越多就越对身体有好处.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因为这一部分人往往容易运动过量,结果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锻炼方式,这种不科学的锻炼方式与体育锻炼的初衷目的相互矛盾从而产生运动成瘾症状[1]。
三、建议
(一)防患于未然
为尽可能减少运动成瘾给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建议不等到自身已经出现运动成瘾症状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校及社会应通过教育和宣传让那些容易对运动产生成瘾的个体明白运动成瘾行为的危害,减轻运动成瘾行为所带来的一些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以及这种行为对他人和外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锻炼方式。为了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运动成瘾的危害,我们可以利用重庆大学相关的微博、微信发送推文,或者有关运动锻炼的论坛、易班里,通过发帖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知晓运动成瘾的危害;还通过讲座等线下线上相结合等方式及时向运动成瘾者介绍运动成瘾矫治的动态信息,深入校园以社团的名义开展有关科学锻炼的活动,准备好相关的教育资料,在现场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身的咨询服务,使大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减少运动成瘾所带来的风险。当然,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切忌给有运动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贴上病人的标签。
(二)改变运动习惯
运动习惯是积久养成的一种运动方式,包括运动的时间段、运动形式和运动项目等。因此,第一对于有运动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地打乱自己的运动时间表,打破自身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在朋友和同学的帮助下提醒自己何时该停止运动;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生理功能、心理健康状况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合理安排锻炼负荷和时间,防止过度疲劳,提高锻炼的效果。第二,锻炼形式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形式的锻炼项目不要过分依赖一种锻炼,最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质状况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性锻炼项目,如球类和竞技类项目可以使人获得的锻炼心理效应与运动愉快感更多。如此可以达到加强交流、相互沟通、增进友谊的效果。此外,要经常参加灵活多变的集体性锻炼项目,这样可以调动积极性,使其更具趣味性,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锻炼项目可以集健身、娱乐于一身,达到缓解焦虑,调节情绪的目的。
(三)有效的心理咨询
目前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员。对于运动成瘾者的来访,首先态度要以尊重和接受为主线,要不加评论的倾听他们的观点,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达到与运动成瘾者共情的目的;其次,在适当的时候,咨询员应询问运动成瘾者的戒断的预期目标,并指出与目前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但不要陷入与运动成瘾者争执的困境;再次,咨询员要支持运动成瘾者自我效能感的实现,这不仅是提升信心的手段,也是其获得积极矫治结果的前提。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团体咨询的形式,将三个以上有运动成瘾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在咨询师的帮助之下,在群体环境下通过相互沟通解决个人问题。其目的在于为有运动成瘾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温馨的场所,帮助他们强化积极的价值观和运动观,树立戒断运动成瘾行为的信心,使运动成瘾者从其他同类人员中获得有利信息,直面同类人的失常态度和行为,释放日常的紧张,有助于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通过适当地沟通来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晶晶,马珍珂.山西省大众健身人群运动成瘾现象及特征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搏击·体育论坛,2015,7(02):19-21.
[2]杨剑主编.锻炼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主编陈作松,,徐霞.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宁业梅,李昌颂,唐祖燕.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及其应对措施[J].体育科技,2010,31(03):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