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清 周文博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0-008-02
摘 要 在我国竞技龙舟已进入东京奥运会表演项目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对“龙舟申奥”过程中国内龙舟项目尚存的现实窘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优化对策。分析发现:我国竞技龙舟后备人才匮乏,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严重;国内龙舟的传统性和竞技性发展失衡;龙舟团队的资源配置不足,教练员水平有待提高。为此,为进一步加快龙舟进入奥运正式竞技大家庭的步伐,建议国内龙舟项目的发展趋势应该以发展青少年竞技龙舟为基石,以官方规范化的竞技规则为保障,以争取“龙舟入奥”为顶层,强化资源配置。
关键词 龙舟申奥 竞技龙舟 优化对策
龙舟运动作为我国一项集民族传统性和体育竞技性于一身的传统体育项目,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参与到国际龙舟赛事中,其传播效应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进入奥运正式竞技项目大家庭的有力竞争者。为此,笔者在龙舟申奥背景下,对我国竞技龙舟的发展现状、龙舟入奥运的可行性因素及目前尚未解决的现实窘境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竞技龙舟运动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
龙舟运动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我国南方,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6年在香港举办的首届龙舟邀请赛是我国现代竞技龙舟发展的开端,揭开了龙舟运动由民族传统体育向现代竞技体育转型的序幕[1]。20世纪80年代末,竞技龙舟这项集传统性与竞技性于一身的体育项目被引入北京市和天津市,自此竞技龙舟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1985年6月15日,中国龙舟协会于湖北宜昌正式成立,遏止了我国龙舟传承千年以来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之后在中国龙舟协会的领导下中国的竞技龙舟运动不断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轨道发展。
(二)国外发展现状
1991年6月24日,国际龙舟联合会(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deration,IDBF)在香港成立。成员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龙舟协会,标志着龙舟在这项运动正式登上国际体育的舞台[2]。2007年国际龙联正式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的成员。2016年8月,国际龙舟联合会向国际奥委会(IOC)递交了认可申请书,根据国际龙舟联合会对国际龙舟赛事的顶层设计规划,逢奇数都有龙舟世锦赛。201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龙舟世界杯,如今世界龙舟赛事越来越丰富,参赛队伍越来越多。在2021年7月我国的龙舟运动以表演项目的身份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从国内和国外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竞技龙舟进奥运的形势一片大好,但就目前而言,这项运动发展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还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龙舟入奥的“两处”可行性因素
(一)精处:奥运文化与龙舟文化的理念相融性
奥运三大理念:以科技为核心、以绿色为指导、以人文为坚持。龙舟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奥运文化的需求:科技龙舟,现今用于体育竞技的龙舟大多都采用玻璃纤维材料来制作,竞技龙舟制作材料在保留了传统龙舟外观上绘声绘色的形象特點同时,摒弃了传统龙舟制作工艺中存在的缺陷,船体轻盈且稳定性强,制作工艺简单,制作出来的龙舟更具有质量统一性;绿色龙舟,我国龙舟文化是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航道也有较高的要求,航道的水质干净且无障碍物是赛龙舟的基本要求,标准化的龙舟赛航道,不仅将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水景观和水资源,美化、绿化居民生活环境,同时也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资源循环系统和可持续消费模式[3];人文龙舟,龙舟文化伴随华夏文明传承上千年,已经凝结了众多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如龙舟运动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彰显了爱国精神和团队精神,激烈的竞技性展现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妙处:竞技奥运与竞技龙舟的竞技同向性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筑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在中国龙舟协会发行的《中国龙舟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020年版)》中,对龙舟竞赛的远动组别及要求、赛道都有统一的要求;有专业的技术代表、仲裁委员会及裁判员;并对水上安全做了详尽的要求。就龙舟的竞技公平性而言,已经完全满足了奥运对竞技公平性的要求。
三、龙舟入奥的“三点”现实窘境
(一)缺点:后备人才匮乏,人员结构老化
据中国龙舟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大小小的比赛队伍有30余万只,这些队伍大多是自发组织的业余队伍,没有规定的训练时限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且队伍缺乏稳定性。同时由于大多数龙舟队伍没有形成职业化,不能对参赛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开支形成保障,所以大多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选择外出工作,导致竞技龙舟的后备人才严重流失。随着我国竞技龙舟的发展,我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竞技龙舟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由此才能以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推动世界龙舟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助推龙舟进奥运。
(二)难点:民间传统化与竞技体育规范化相矛盾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龙舟运动开始进入了历史性的过渡阶段,这项运动由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向现代竞技体育转型,在亚运会、世界龙舟锦标赛、龙舟世界杯等各类级别的比赛中以竞技体育项目的身份呈现在世人面前。但龙舟运动的出现本就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即使其竞技化发展的头角已经展露得很清晰,但各地的竞技规则依然存在差异,对龙舟的造型、划手人数、划桨的身体姿态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规则要求,具体规则由组织者规定,人数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定。民间文化导致的竞赛规则多样性与竞技体育需遵循的竞技规则规范化产生了矛盾,继而阻碍了我国竞技龙舟的竞技化发展。
(三)弱点:资源配置不足,教练团队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
我国龙舟运动向竞技体育转型以来,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目前国内龙舟运动教练员团队构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老一辈龙舟人为主的经验传承型教练团队;二是以皮划艇、赛艇等水上项目退役的运动员为主的同项群沿用型教练团队。这两种类型的教练员团队都存在许多严重的共性问题:一是传统教学及训练经验难以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竞技体育需求;二是缺乏具有科研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理论基础薄弱,很难进一步指导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及防范化解运动员损伤;三是教练团队流动性大,很难进行科学统一地管理。
四、以“龙舟申奥”为目的实行大跨越式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以发展青少年竞技龙舟为基石,培养竞技龙舟后备人才,推动龙舟运动员年轻化
竞技龙舟项目申奥成功与否,当下的风靡程度和未来的发展潜能是关键,这就对青少年龙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4]。只有更多的青少年积极投身于这项运动,龙舟运动的教育意义和政治经济价值才会被无限制的被发掘。青少年龙舟相对于老将龙舟而言,能更进一步促进校园龙舟的发展,培养更高综合素质的运动员,强化龙舟的国际化交流水平,为龙舟运动培养思想更先进、技术更超前、规模更宏大的后备人才。
(二)以官方规范化的竞技规则为保障,分流发展传统龙和竞技龙,促使龙舟规则规范化
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是龙舟区别于其他水上项目的重要特征。即使龙舟进奥运需要规范化竞技规则,但是不能以牺牲龙舟本身的民族传统性为代价,而是应当“两条腿走路”,以竞技与传统同步发展为根本。在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龙舟申奥背景下的“举国体制”龙舟更能适应这项运动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以官方规范化竞技规则为保障,政府以行政手段介入民间代龙舟赛事管理体系,在龙舟赛事体系上进行明确的分流标准,对传统龙舟和竞技龙舟的人员结构、赛事规模、竞赛规则等方面进行缜密的分流管理,在传统龙舟项目中更注重龙舟的民族传统及地方特色性,在竞技龙舟项目中则更强调龙舟的竞技性使得龙舟进奥运的步伐更加稳健。
(三)以争取“龙舟入奥”为顶层目标,强化资源配置,加强教练团队业务水平,引导龙舟运动职业化
国家软实力看体育,體育发展看奥运,在东京奥运会背景下作为表演项目出场的龙舟项目,再次“龙舟入奥”则希望作为正式竞技体育项目出现在奥运舞台上。在我国龙舟项目的资源配置上当以进入奥运会竞技名单为最高目标,以计划的手段合理配置分配问题,完善管理团队的体系构筑,并强化教练团队的业务水平,包括体能教练、医疗康复团队、专项教练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练员考核标准,推动龙舟运动职业化进程。
五、结论与建议
竞技龙舟运动在竞技性和传统性的“两条腿走路”问题中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加之“奥运瘦身”计划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龙舟运动的发展。为实现龙舟进入奥运大家庭的目标,应结合龙舟运动悠久的历史底蕴大力宣传中华龙舟文化,提高群众参与度;扶持鼓励各高校开展龙舟项目,为龙舟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后备生力军;中国龙舟协会加强与国际龙舟联合会及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与联系,进一步统一龙舟竞赛规则和形式,打造高标准、规范化及职业化的龙舟赛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龙舟项目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同步发展,才能更早实现“龙舟进奥运”的民族梦。
参考文献:
[1]聂晓梅,刘传勤,曲永鹏,等.我国龙舟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7):223.
[2]黄子健.亚洲龙舟竞技格局的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9.
[3]程一辉.生态城市建设视角下龙舟文化传承研究——以厦门集美龙舟文化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6(05):128-130.
[4]曾飘.龙舟运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5]殷学锋,杨彬.龙舟运动项目申奥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5,12(2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