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月,王俊
[摘 要] 人才培养是“一带一路”构想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智能时代,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依托,以商务知识传授和智能信息技能训练为内核,以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为框架,培养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有利于缓解新的经济形势下商务人才缺失的压力。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语言能力;商务知识;信息技能;文化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224-02
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峰会中指出,“要着力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广泛开展人文交流”,这说明了复合型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带一路”发展的必然趋势。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范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高校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从事对外贸易相关行业的复合型跨境商务人才,将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篇论文将探讨智能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寻求新的培养模式,以缓解“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商务人才缺乏的压力。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OBE教育理论为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复合型跨境商务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培养适应“一带一路”经济环境的复合型商务人才的奠基石。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求的全面性和人的能力的全面性,这是构建复合型跨境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把握“专才”与“通才”关系的理论基石。其次,OBE教育理论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复合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OBE教育理论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既掌握商务知识,又具备交流能力和实操技能的复合型跨境商务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此,“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既懂语言又懂文化的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是完全可行的。
二、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依托,为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沟通的桥梁
语言是商贸活动中双方或多方交流的媒介和沟通的桥梁,这也是跨境商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国内外互联网大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所需求的人才种类中,语言类人才的国内关注度位列第一,国外关注度位列第四,这从侧面反映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商务人才语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现阶段外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英语人才的培养,英语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跨境商务活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沟通语言。同时,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在日语、法语、俄语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面。然而,一带一路沿线有六十多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多达两千多种,其官方语言除了英语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小语种,如阿拉伯语、亚美尼亚语、菲律宾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等,这类小语种人才目前比较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贸易的合作与发展,这也正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之一。
由此可见,要缓解“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压力,首先就要解决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问题。归纳起来,应注意以下三点:(1)在普及标准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英语变体的学习,使通用英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2)在培养普及通用外语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尽可能培养双语型或多语型的语言人才;(3)在强调国内外语学习的同时,加大汉语在沿线国家学习和普及推广。可以说,语言在跨境商务人才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跨境商务的第一步。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依托,为跨境商务贸易合作的成功扫清障碍。
三、以商务知识传授和信息技能训练为内核,为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供给必备的养料
智能时代,跨境商务贸易合作日益加强,合作的情况也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对商务人才的商务知识和智能信息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有的商务人才培养应把商务知识传授和智能技能训练作为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符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既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与能力,包括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和能力、国际支付知识和能力、国际物流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如平台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等综合型人才。然而,中国社科院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务人才培养存在专业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该研究结果所指出的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足,并非个别现象,其结果也折射出了我国现阶段跨境商务人才培养的普遍现象。
针对商务知识和实操能力缺乏的现象,高校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寻求出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应构建“学训一体”的课程体系。高校应设计依托跨境商务平台的实践体系,构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学训一体”的课程体系,解决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其次,可以建立“混合式”的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机会,构建“混合式”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合作企业资源,解决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技能滞后等问题。再者,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商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以商务案例和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素材,以工作过程为教学顺序,以企业互联网外贸平台和云服务平台为教学载体,保持学校与行业发展同步,实现学校到企业的“零过渡”。
四、以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为框架,为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成功添砖加瓦
2017年5月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统筹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和贸易”,要“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文化交流是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此,培养文化交流能力是复合型跨境商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
跨境文化交流包括物质文化产品的交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交流,后者指的是与宗教、民族、政治等方面相关的文化交流。但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或文化禁忌,若一些境外商务或贸易合作方没有了解这些敏感的文化信息,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商务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引发冲突。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跨境商务贸易活动中,应配备相应的懂文化的工作人员,而这类人才目前相对比较缺乏,因此,我们应加大对此类相关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提升商务英语人才的文化素养与能力,就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如努力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人才合作培养,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在平台交流中和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商务英语人才的文化视野,训练跨文化思维模式,立足民族,着眼国际。202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国家研究型高等经济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教育论坛在线开幕,就“‘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与发展”主题展开讨论,认为加强中俄教育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合作模式,培养懂文化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沿线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同时,也对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有助于缓解当前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简言之,“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各地跨境商务的特点相适应,实现个性化、本土化;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构建“外语+专业”以及校内外、国内外等协同培养模式,重视兼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商务知识与信息技能的综合型商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以成果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校、企、行合作,有系统、分层次地培养复合型跨境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罗忠民.人工智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8(3):74-80.
[2]宋晓思,魏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9(20):103-104.
[3]张男星.以OBE理念推进高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J].大学教育科学,2019(2):11-13,122.
[4]周谷平,阚閱.“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4-9,22.
[5]邹驾云.“一带一路”背景下商务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245-246,24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