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
当您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充满疑惑——什么是“T”呢?这里的“T”是指临床上进行胆道手术时,在胆总管内放置的一根“T”型的橡皮管。这根T型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要留置在其体内4~8周或更长时间。一般情况下,患者术后一周,若病情稳定,就可以带T型管出院了。回家后,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家属及本人携手完成,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患者和家属必须掌握 T型管的相关知识[1]。
T型管一般有长、短两个臂,一侧通向肝总管,另一侧通向胆总管,构成字母“T”的那一横。字母“T”的那一竖则会将胆汁引流出腹腔外,外接引流袋。在T型管的帮助下,胆汁既可以通过一“横”流到肠道,也可以通过一“竖”流出体外。
1.引流胆汁和减压
通畅引流胆汁,降低肝内胆管和肝外胆道内的压力,防止因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总管内压增高,胆汁外漏,而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有利于黄疸快速消退,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和肝功能恢复。
2.引流残留结石
T型管能使胆总管内的残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通过T型管排出。
3.消除炎症
T型管能够将胆总管内的炎症渗出物、脓液或脓块及时引出体外,利于胆总管炎症的消退。
4.支撑作用
胆总管手术切开取石后,如果直接缝合,由于愈合瘢痕挛缩极容易造成胆总管狭窄堵塞。在T型管的支撑下,则不会造成胆总管狭窄堵塞。
5.利于检查治疗。
可经T型管进行造影、胆道镜检查、取石等。
T型管的出口端應保持适宜的弧度,T型管与引流袋的连接管应衔接紧密,采用胶布固定于患者腹壁部位,避免患者在活动时因牵拉导致其脱落,目的是使T型管能够保持有效引流[2]。平时应该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平卧时引流管的远端不可高于腋中线,坐位、站立或行走时引流管不可高于腹部伤口的高度,以防止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长期带管者,应定期更换引流袋,更换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T型管出口端周围的皮肤需覆盖无菌纱布,保持清洁干燥。有些患者因为长期“带T”可能会出现皮肤感染、胆汁渗出、皮肤过敏等情况,应注意观察。如果发现以上情况,可以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或在患处涂抹氧化锌软膏。若T型管脱出切忌回纳(推回去),应在皮肤开口处用纱布覆盖,立即到医院处理。
要避免T型管受到压迫、扭曲、折叠。如果引流量突然减少,要警惕管内是否堵塞,并立即到医院处理。
早期引流液较浓,后期颜色会渐渐变淡。正常胆汁为黄褐色或黄绿色,澄清,无渣屑,且有一定的黏性。成人每日分泌胆汁800~1 200毫升,术后24小时内的引流量约为300~500毫升,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毫升,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毫升左右。如果胆汁过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有阻塞的可能。如果胆汁浑浊,应考虑结石残留或有胆道炎症,应及时就医。没有夹管时,可以在每天早上7点和晚上7点各清理一次引流液,观察胆汁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3]。
夹闭T型管的方式为三餐前半小时夹闭,三餐后2小时放开,其余时间放开。术后1月后需整天夹闭T型管,如有不适及时放开。术后2个月到医院进行T型管造影或经T型管胆道镜取石,决定可否拔除T型管。
家属应给予患者低脂、低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及各种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机体对能量、营养的需要。多饮水,多食用米汤、藕粉、豆浆等流质食物,以降低胆汁黏稠度,从而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应少食多餐,不宜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患者应穿宽松柔软的衣服,以防管道受压。淋浴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管口周围皮肤,以防感染。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以免牵拉T型管导致管道脱出。
患者若存在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白陶土样大便、茶色尿液、伤口红肿、热痛等不适,应及时就诊。出现引流异常或管道脱出时,也应及时就诊。
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饮食健康合理,劳逸结合,情绪稳定,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不必过分焦虑。
研究指出,出院之后,由于患者面临的治疗环境改变,很有可能发生胆漏、出血、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影响愈后,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亡[4],广大患者需要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带T型管回家后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冯娟,陆连芳,王立.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在带“T”管出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9,26(6):181-182.
[2]何林娜,何焘.胆囊摘除并T型管引流术后护理对伤口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1):3040-3041.
[3]王铃娟,谢莉萍.延续性护理在携T型管出院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9,41(1):158-160.
[4]赵青丽.对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龄高危胆结石患者进行系统性术后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