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敏
汀类药物是指他汀类的降脂药,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高脂血症,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点是能够有效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十分优异的成效。特别是肾脏类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长时间服用汀类药物。但是,汀类药物的相关研究指出,大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良反应,一半左右的患者會因为身体不适而放弃服用汀类药物,甚至有的患者会直接选择不服用此类药物。
1.利益
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最强,血清总胆固醇次之,降甘油三酯作用很小。服药后,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谓的好胆固醇)会略有升高。
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原理如下:他汀类药物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c-co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与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因此对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此外,汀类药物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等作用,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汀类药物能够将脑卒中或心脏病等疾病的死亡概率降低30%左右。即便是死亡风险比较大的患者,在服用汀类药物后,产生的益处也会高于其潜藏的不良反应。而且,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并非都是由药物自身所引发的。
2.风险
(1)肌肉疼痛问题
在服用汀类药物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肌肉酸痛、肌肉疼痛、肌肉无力以及肌肉痉挛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有10%的患者在服用汀类药物后,会出现相关肌肉不适症状。但深入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这些肌肉问题并非均由汀类药物所引发。
(2)糖尿病风险
在服用汀类药物后,患者很可能诊断出糖尿病。这听起来很像汀类药物会直接引发糖尿病,但其中的真实情况却相对较为复杂。虽然汀类药物可以提升血糖水平,甚至可以引发糖尿病诊断,但通过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最终患上糖尿病的患者,其血糖水平大多在服药之前已经维持在中等偏高的水平,只是服用汀类药物进一步促进了血糖水平向着阈值(患病水平值)方向不断倾斜。
在服用汀类药物两年的患者当中,大约每342名患者中会出现1例糖尿病患者,整体发生概率还不足百分之一。然而,针对那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果选择服用合适的汀类药物,除降低血脂水平外,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因此可以说,患者服用汀类药物在短期内获得的益处,要远远高于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长期风险。
(3)记忆力问题
在服用汀类药物的患者中,有的人会反映自己出现了记忆混乱、记忆丧失以及记忆模糊等问题。当停止服用药物后,这些症状会随之消失。然而,在近年来的药物研究中,并没有证实患者记忆方面的问题确实与汀类药物有关的证据。一项面向大约20 000名患者的临床试验,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后发现,患者的记忆力并没有因为服用相关药物而受到影响。
1.停药观察
通过医生诊断,患者决定长期服用汀类药物过后,必须要持续坚持才能够获取收益。如果您怀疑自己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考虑进行其他类型汀类药物的再刺激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患者需要停止服用药物,半个月后重新服药。如果继续服药后,没有出现之前产生的问题,那就说明可以服用该种汀类药物。
2.更换其他汀类药物
如果患者再次服药后出现了以前发生过的类似的症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尝试服用其他类型的汀类药物,观察是否能避免出现之前的药物反应。
(2)采取效果更强,但服用剂量比较低的药物,每周服用三次。较为常见的强效汀类药物,主要有阿托伐他汀、罗素伐他汀等。它们相对于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药物,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