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知识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观的重构

2021-12-15 16:27莫照发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摘 要】本文简析波兰尼知识理论,从波兰尼知识理论视角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重构、课程观的重构、教学观的重构、评价观的重构,帮助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波兰尼知识理论 创新创业 教育观念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70-02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201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刻认识,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波兰尼知识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观的重构提供了全新视角,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波兰尼知识理论简析

Polanyi(波兰尼)在著作《人的研究》中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用书面文字或图像、符号来表达的知识,通常称为显性知识;还有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知识,如人们关于自己行为的某些知识往往难以言语来解释,通常称为隐性知识或者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是:(1)缄默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个体性、实践性的表现,往往不能用言语解释;(2)缄默知识往往不能以常规的教育形式加以传递;(3)缄默知识通常不能加以批判性地反思。因此,波兰尼提出著名的教育认知理论:我们所认识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波兰尼知识理论下的教育观念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为传统。他推崇尊重教师权威,主张言传身教;推崇“学徒制”,在他看来,许多知识都是默会的,“一种不可言传的技艺不能通过规定流传下去,因为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它只能通过师傅教徒弟(相当于学徒制)这样的示范方式流传下去”。对应到教育实践中,学习即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个体通过观察与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知识和技能,甚至包括那些连教师本人也无法解释的规则。

波兰尼知识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所谓的缄默知识例如能力、品质、素养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并不能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只能依靠学习者长期的观察、感悟和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

二、波兰尼知识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观的重构

波兰尼知识理论视域下,主要需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观进行重构。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重构

正确理解创新創业教育的内涵及本质对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曹胜利等人在《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它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从显性知识的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共同体所进行的一切显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对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相关学习活动等;从缄默知识的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乃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中的新实践。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知识与技能是相对外显的,“精神”“意识”“能力”等是默会的。“创新”包括不安于现状、勤于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尝试、乐于推陈出新等精神品质,强调内在思维层面的创造;“创业”是个体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开创新事业,强调外在行为层面的创造。

依据波兰尼知识理论,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像古希腊苏格拉底式教育一样完成对学习者个体“由内而外”的教育唤醒,是一场“由内而外”的创新教育活动。

(二)创新创业课程观的重构

课程是最基本的教育形态,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树立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这一基本观念,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提高学生内在的创新精神为核心来展开,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本体功能。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的育人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界定的教育实践形式,可以看成是非计划的、隐含的、未被认识的或者不明确的课程,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波兰尼的知识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应紧密围绕专业课程开展,构建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四大类课程的结构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素养。

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隐性课程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巨大教育资源,是对传统的过分理性化和单一化的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它不仅对学习者的情意等因素的发展起作用,还对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直觉、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更为关键的作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为促进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1)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分阶段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大二开设“创业成功学”“人际沟通技巧”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职业素养;大三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3)加大有关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比例,增加课程弹性。通过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学观的重构

缄默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脱离认识主体。根据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教师要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帮助学生将学习活动中的缄默知识尽量显性化并批判性地应用。从当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论角度理解,个体的发展越来越被认为是对其内在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其创造性和释放其个性的生命过程,而不是一个由权威从外部进行灌输与塑造的过程。因此,在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要广泛地开展项目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具体策略包括:(1)“请进来”。依托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校中厂”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一线能手为学生做创业教育培训,围绕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指导。(2)“走出去”。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周边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利用“车间课堂”的合作育人优势,通过“做中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3)“强体验”。通过搭建创新创业体验平台,将不同学科的学生打造成创业团队,充分利用各自专业特长,以模拟招聘、模拟创办公司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4)“打比赛”。通过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依托国家级、省级、地区行业级、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各种创业大赛,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评价观的重构

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传统的教育评价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这种定量的评价思想无法全面地衡量学习者在创新创业学习中的过程表现,因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甚至倾注了许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其中,具有难以量化、难以言表的特征。因此,要用更为新型的、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过程性表现;将传统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变为“作品考查”;构建“平时表现+成果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中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考核。

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必须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行传递,即只能通过实践中新手对师傅的观察与服从而习得。他说:“好的学习就是服从权威。你听从你导师的指导,因为你相信他做事的方式,尽管你并不能分析和解释其实际的效果。通过观察自己的导师,通过与他竞争,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当前高职院校要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向学生渗透書本以外的知识(包括很多默会知识)教育,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就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总的说来,影响我思想的一些根本性力量,来自人和环境(因素)超过了来自书本。”这应该是缄默知识深刻作用于人的心灵之真切描述。

总之,对创新创业教育来说,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实践是根本。高职院校需在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及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优势,为学生个体创新创业品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获得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秦文,王永红.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与教育思想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

[3]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

[4]王桂林.潜在课程: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教育探索,2003(6).

[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

[6]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7]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

[9]范文贵.默会知识观下的创新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

【作者简介】莫照发(1976— ),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