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字化转型以来,浙江省在行政、社会、市场三大领域开展信用应用成效显著,“信用+金融服务”“信用+基层治理”“信用+公共服务”等“信用+”场景各具特色。而园区作为现代商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呈现产业集中、企业集聚、人才集群的主要特征。信用园区建设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延伸基层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区域信用环境和推动信用服务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浙江省信用园区建设的经验做法
根据实地调研,目前浙江已有9个设区市20多个地区探索信用园区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休闲旅游型信用园区。如长兴乡村民宿小镇,形成以信用数据全流程应用为基础的建设模式。从主要做法看,一是通过季度普查、月度抽查、随机抽查等方式采集500余家民宿信用信息;二是每季结束,根据对500余家民宿的普查、抽查和检查情况,按照积分管理规则进行综合评分;三是对积分较高民宿以提高银行贷款额度及利息优惠进行激励,并优先推荐评选省四、五星级农家乐;四是对积分达到85分以上的民宿减少抽检次数,对游客进行引导推荐,对85分以下的,加强管理。五是运用APP、公众号、大屏幕展示等方式进行宣传,在年度乡域旅游发展大会上对诚信农家乐民宿进行表彰奖励。
二是创新创业型信用园区。如吴兴区织里童装产业小微企业园,根据《吴兴区童装行业企业信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设定信用评价模型,量化企业信用分数。模型涵盖信用综合、履约践诺、行业责任、发展能力、依规守法5大维度和11个细分指标,建立童装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监管标准,对园区童装企业实施信用监管,打造零失信园区,实现信易租、信易贷等激励场景落地。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根据日常管理情况及所获荣誉在续租优先、租金优惠等方面提供激励措施,发挥园区宣传阵地作用,线上线下开展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构筑诚信为核心的园区文化,开展“和丰之星”等园区评选活动,引导企业提高法制意识、契约精神和守约观念。三是特色产业型信用园区。如杭州湾信息港小镇,以信用惠民便企场景与小镇特色服务融合为特色,借助信用分试点办法着力打造小镇诚信、和谐的创业创新环境,助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进程。2019年,出台《钱江信用分试点办法(草案)》,涵盖钱江分的七大应用点,包括企业创新券提额度、场地租赁享优惠、小镇商配送福利、标杆榜样强宣传、活动报名扩范围、交通难题易破解、车位办理享优惠;2020年,根据“信用码”试点应用相关要求,新增园区住宿、医疗体检两大新场景。
四是综合开发型信用园区。以衢江区廿里工业功能区为例,依托衢江区信用智治综合管理系统,归集园区法人信安分72条,企业基础信息354条,乡镇网格、金融机构等共享数据2473.2万条。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园区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42项,目前已完成园区72家企业信用评价。在信用园区建设思路上,一是制定园区信用风险监测机制。建立“企业、行业、融资、舆情、涉诉”多维度实时监控体系,构建定制化风险模型,通过系统消息、短信、邮件方式,及时推送预警。二是建立园区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吸引金融机构入驻,定制特色服务产品,实现线上融资需求对接,基于需求进行精准推荐,并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审批,快速通过审批,进行贷后风险监测、管理。三是建立园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将海量园区、周边数据转化为简洁、量化的人机可理解指标群,实现对园区的营商环境多维度的评价分析,应用于园区规划、辅助决策。四是推进园区“信用+”场景应用。围绕“信易批”、“信易办”、“信易贷”等领域,在政策扶持、纾困帮扶、融资服务、信用风险管控等方面深化信用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信用服务和信用应用创新。
五是贸易畅通型信用园区。如杭州综合保税区,积极在制度建设、信息归集共享、主体评价、分级分类监管、信用应用等领域加强示范探索和创新。围绕“一流跨境电商生态圈”打造,重点打造一个“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加快推进关企联动数字清关、区港联动办理模式两个联动,并积极推进信用应用的集成嵌入。保税区服务中心设置政务办事服务综合自助机,嵌入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并接受异议处理和信用修复受理。出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企业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就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企业信用状况的认定和评分等方面,做了细化部署。同时,依托天猫国际,在保税区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保税仓留样品控工作,推动品控与商家信用相结合。推行“非接触式”出口退税业务办理,对需审查纸质资料的企业,根据信用等级和疑点情况分类分级处理,优良企业无需提供纸质资料即可容缺审核通过。
二、信用园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是园区建设与信用的结合点较模糊。各级政府尤其基层对信用园区概念、建设框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发展路径缺乏统一认识,不同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分配不均,对在信用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角色不清晰。与信用園区建设相配套的制度文件及相应政策存在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如杭州湾信息港小镇,尽管信用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中开展了部分实践,但是仅仅在园区企业、个人关注度不高的折扣、停车优惠、会议室优先租赁等感知度不太高的场景中应用,难以在更宽领域进行深化。
二是横、纵向数据共享存在壁垒。园区开展信用建设依据主要是日常事务中积累的内部数据,对于外部数据尚未形成长效的共享联动机制,尤其是对于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国家垂直单位建设或者“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人社一体化等省市县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平台,获取数据并用于信用园区建设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由于没有统一数据标准,不同部门掌握的信用数据差异性较大,难以有效整合使用。以吴兴区织里童装产业小微企业园为例,虽然建立了涵盖五大主要维度的信用评价模型对企业信用进行量化,但是由于园区内部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具有成立时间较短和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信用数据涉及多个部门,难以在区级层面进行有效协调和共享。
三是信用应用长效机制薄弱。一方面,受政策制约,信用激励在层次和力度上存在制约,形成不了规模效应,需要进一步结合信用园区建设找准切入点。另一方面,实施主体失信约束措施的合法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缺少配套法律法规依据,园区信用应用的合法合规难以确保,对于处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行为,以信用方式进行解决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大阻力。如长兴乡村民宿小镇,尽管通过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对民宿进行评价和结果应用,但是主要依据仍然是缺乏法治和政策约束的村规民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应用的长效性。
三、提升信用园区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首先,健全运行机制。一是健全信用制度体系。完善涵盖信息归息、管理、应用、奖惩、权益保护等关键环节的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形成“顶层设计+信用运行+支撑保障”的制度框架。二是完善联合奖惩机制。在园区实行信用联合奖惩清单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联合奖惩对象的认定单位、认定规则、退出机制、响应部门和相应的联合奖惩措施,防止失信惩戒措施的泛化滥用。创新推广以激励为主的信用产品,在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提供优先办理、容缺受理、简化程序等便利服务措施,提升园区守信主体的获得感。三是推进信用承诺制。发挥信用承诺在园区行政审批、监管的积极作用,构建“告知承诺+信用监管+联合惩戒”闭环体系,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效能。积极在企业自治、行业自律和市场自约等领域,倡导自主承诺、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机制。
其次,强化数据融合共享。建设省市县乡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创新构建数据共享通道和规则,探索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以及芝麻信用等信用服务机构等数据库有限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用数据进行大规模自动采集、存储、处理、管理、監控分析,实现智能分析、动态监测、决策管理、预测分析等应用,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化应用提供支撑。加强数据分类管理,建立透明可溯源的数据清洗和转换规则,建立健全数据联络工作机制、台账数据对账机制和数据归集报送考核机制,形成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改善全流程数据管理机制。在签署保密协议的基础上,支持各级信用平台向园区下行公共信用评价结果、红黑名单等信用数据,与此同时,园区市场信用评价结果及场景应用情况的各项数据定期回流至各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数据共享交换闭环。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开展信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认证,实行信用信息安全等级管理。
最后,精准应用场景。一是推动提升园区治理水平。将信用嵌入园区治理全过程,强化重点管控对象的多维关联分析,实现精准治理和靶向监管。探索信用积分式园区自治新路径,提升主体自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以“信用码”跨地互认为契机,深化城市信用分激励应用,在更多的公共服务、商业消费场景中实现信用惠民便企。三是强化信用服务金融能力。以信易贷平台强化信用体系对园区建设发展的支撑保障,建立“信易贷”风险共担和补偿机制,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信用金融产品,为园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便利服务。四是强化信用服务市场培育。推动数字经济产业与信用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信用服务市场需求,以一体化的信用市场畅通园区要素流动。
(陈海盛,浙江省信用中心中级经济师/责编 刘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