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7年12月期刊登了Marty等研究人员题为“letermovir(LET)在造血细胞移植中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的临床研究论文。letermovir是美国FDA 15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治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新药。作为非核苷类CMV抑制剂,letermovir的药物靶向为病毒终末酶复合物,进而阻止病毒复制。
本研究为Ⅲ期双盲临床试验,共纳入了565例来自20个国家的67个研究中心的、年龄≥18岁病例。受试者均符合:①CMV血清阳性;②随机分组前5天内血浆CMV-DNA拷贝数小于可检测下限;③移植后28 d内可开始接受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用药等入组条件。排除标准为:严重肝功能损害、估计肌酐清除率小于10 mL/min,和正在或者近期接受抗CMV活性的抗病毒药治疗的患者。此外,随机时无须考虑中性粒细胞植入。其中31.0%为CMV病高风险患者,50.1%进行了清髓预处理,35.0%接受了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ATG)。除了接受亲缘供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还有13.8%接受了不匹配的非亲缘供者的干细胞,14.3%接受了单倍体匹配供者的干细胞,以及4.1%接受了脐带血干细胞(表1)。565例患者均在随机前5天内,血浆CMV-DNA阴性;其中70例患者在随机时被发现CMV-DNA阳性,因此在疗效分析中被剔除。letermovir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基线指标是可比的。
表1 接受随机化试验方案患者的基线特征(安全性人群)*
CMV病高风险定义为在随机化时满足以下一个或多个标准:①亲缘供者在指定的3个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点(HLA-A、B或DR)中至少有一个不匹配;②非亲缘供者在指定的四个HLA基因位点(HLA-A、B、C和DRB1)中至少有一个错配的;③具有半匹配供者;④使用脐带血作为干细胞来源;⑤使用体外去除T细胞的移植物;⑥由于发生≥2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而每天应用泼尼松≥1 mg/kg(或其等效药物)者。所有不符合上述高风险定义的患者均视为低风险。
研究过程中,纳入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letermovir治疗组与安慰剂组,letermovir治疗组最终为325例患者,而安慰剂组为170例(图1)。患者在移植后当天至移植后第28天中的任何一天开始服用letermovir或者安慰剂。每位患者根据各自组别1次/d口服或静脉滴注letermovir,或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相应剂量的安慰剂;口服剂量有两种选择,常规剂量为480 mg 1次/d,但如果同时服用环孢素时,考虑到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P1B1和OATP1B3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口服剂量减量为240 mg,而静脉滴注剂量仍用240 mg。给药总时长约为100 d或者14周。
图1 研究过程流程图
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在移植后24周内确诊有临床意义的CMV感染;若患者在移植后24周内因任何原因终止letermovir治疗,或24周内出现临床数据遗失,亦计入主要终点事件。研究发现,letermovir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治疗主要终点者,对照组(103例,60.6%)显著高于治疗组(122例,37.5%),进一步的分层分析确定,治疗组中具有临床意义的CMV感染57例 (17.5%),其中接受抗CMV抢先治疗52例(16.0%),确诊为CMV肠道感染5例(1.5%);在安慰剂组中,具有临床意义的CMV感染71例(41.8%),其中接受抗CMV抢先治疗68例(40.0%)、确诊为CMV肠道感染3例(1.8%)。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风险患者中,相比于安慰剂,letermovir可以显著降低具有临床意义的CMV病风险(P<0.001)。见表2。
表2 疗效终点(主要疗效人群)*
letermovir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在移植后24周内的药物相关死亡率为0,而且两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移植后16周内常见不良事件分别为GVHD(39.1%对38.5%)、腹泻(26.0%对24.5%)、恶心(26.5%对23.4%)、发热(20.6%对22.4%)、皮疹(20.4%对21.4%)、呕吐(18.5%对13.5%)、咳嗽(14.2%对10.4%)、外周性水肿(14.5%对9.4%)、乏力、黏膜感染、头痛、腹痛等(表3),最严重的不良事件有感染(17.7%对14.0%)、急性肾脏损伤(9.7%对13.0%)。此外需要特别提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房颤及房扑(4.6%对1.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5倍(3.5%对1.6%),高钾血症(7.2%对2.1%)等在letermovir治疗组患者中的发生率比安慰剂组略高,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说明上述心房心率失常不良事件的发生与letermovir没有相关性。
表3 不良事件(安全性人群)*
上述研究为letermovir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年患者CMV感染预防上提供了循证基础。
专家点评:孙竞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自1979年Balfour教授将CMV称为“移植患者的巨魔”后,四十多年来CMV感染的诊治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CMV-DNA定量检测技术普及和抢先治疗在临床的应用,使得移植后CMV感染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CMV血症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发生率,其导致的间接效应,如继发性植入功能不良、GVHD、全因死亡率等对患者的预后仍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现有抗CMV药物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剂型单一、靶点相似、可导致粒细胞缺乏/肾损害等。临床需要一种针对新靶点、兼有静脉和口服剂型、耐受性好、且能抑制CMV血症发生的预防用药。该论文的发表是对这一医学需求的及时回应,同时预防CMV感染能降低24周全因死亡率的结果,也是第一次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明CMV血症的间接效应。当然,该论文除了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例如如何看待抗CMV预防下CM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何利用CMV特异性免疫指标评估预防的疗程,这些都有待未来进一步探索。
致谢:感谢上海北翱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文摘译提供帮助和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给予的学术支持。
编者说明:本译文根据首次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7(25): 2433-2444]的原著“Letermovir prophylaxis for cytomegalovirus in hematopoietic-cell transplantation”进行的编译,文中所有图表已取得首次发表期刊的版权转让书,不涉及侵犯版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