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斐斐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省精神病院,河南 新乡 453002)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的常见病,儿童精神分裂症更是占据儿童精神疾病的第二位,成为影响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疾病。患病儿童往往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情感以及精神运动性障碍等表现,临床除了采取药物治疗外,还需要结合有效地护理方式才能改善儿童患者的精神状态。常规的护理方式并不能够延续到患者的家庭生活中,就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地恢复[1]。鉴于此,医护人员建议采取家庭护理干预来实现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实验将探究家庭护理干预对于儿童精神分裂患者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纳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儿童精神分裂患儿91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45例,后者46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7~14岁,平均(12.07±1.24)岁;病程1~5年,平均(3.17±0.17)年。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7~13岁,平均(12.14±1.44)岁;病程2~5年,平均(3.47±0.12)年。入选标准如下:患者年龄≤14岁;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无严重的药物过敏者;排除标准:患者的治疗资料不完整;不能有效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用药护理、叮嘱儿童家属注意事项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家庭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用药指导。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家属讲解用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保障正常治疗;加强沟通,医护人员须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通过电话、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出院之后的治疗恢复情况,尽量保持每周2次的沟通频率,对于特殊病例则应该适当增加次数;心理护理指导,医护人员应当总结日常护理经验,为患者家属介绍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指导家属以正确的方法开展日常护理工作,同时为其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消除其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同时也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药物介绍,医护人员应该有计划地为患者家属讲解治疗方案与原理,普及药物副作用及其应对措施,提高患者家属的保健能力,同时也能够消除其恐慌心理;日常生活安排指导,由于实验对象为儿童,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协助患者家属合理安排其日常学习与生活,保障充足的睡眠,为其补充营养,加强康复训练,增强家属的治疗恢复信心。除此之外,家属应当将儿童的学校教师解释具体情况,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减轻儿童的心理负担[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疗效:利用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出院3个月之后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敌对性、激活性、思维障碍,各项目得分越高代表护理效果越差。比较两组患者患者护理的满意情况:利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对于不同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种指标,其中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数+满意数)/总例数×100%[4]。
表1 两组BPRS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和成人的精神分裂症表现不同得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更多表现为知觉障碍,幻视和幻听。例如,患儿会看到离奇而古怪的画面,听到周围人对自己得一些负面的评价等。因此,生活环境对于患者的影响非常大,而在患者治疗恢复的过程中,人们应该重视家庭护理与延续护理,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这样才能够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2]。
本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敌对性、激活性以及思维障碍等五个指标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家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疗效果[3]。采用家庭护理干预的总满意率97.78%高于而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家庭护理干预能够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使得医护人员能够知道家属的日常护理工作,为其介绍疾病相关的知识,消除家属对于精神疾病的误解,改善家属的治疗心态,进而给予患者一种健康积极的态度,促进其治疗和精神状态地好转,这与陈玉婵等[4]研究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家庭护理干预在儿童精神分裂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家属的治疗信心,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