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王利华,邓金梅,麦洁琳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 广东东莞5239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往往由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高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1-2]。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亿,心力衰竭患者多达450万。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逐渐加重且致死疾病,即使得到积极治疗,病死率仍然很高。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2~3个月内病死率为15%、再住院率为30%,缺乏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巧是心力衰竭患者反复住院的重要原因。护理门诊是在患者就诊后记录个人信息,以便下次就诊时核对信息,再进行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或干预方法[3-4]。有研究显示,定期随访门诊护理、电话沟通、开展心力衰竭相关知识讲座等,可以从生理健康到心理健康全方面强化,使患者改善症状、合理控制疾病[5-6]。但门诊护理时间较短,且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健康教育。2020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我们对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5岁;②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Ⅱ、Ⅳ级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双下肢水肿、尿少或无尿等症状者;③患者自愿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会使用智能手机者;⑤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填写调查问卷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神经类疾病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能配合者;③慢性心力衰竭终末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8~75(42.25±4.3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7±0.32)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23例,Ⅳ级7例;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13例,高中15例,高中以下2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18~75(43.82±5.2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69±0.34)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24例,Ⅳ 级8例;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14例,高中17例,高中以下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护理、心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电话随访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建立研究小组 目前我国的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模式主要有护士独立门诊和医护协作护理门诊2种,我们采取医护协作发方式。对护理门诊人员的资格要求:①取得省级专科护士证书;②在心血管内科工作≥5年;③具有良好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专科护士每周一专科护理门诊开展工作。组员包括取得考核护士心血管专科护士2名,ICU专科护士1名,老年专科护士1名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1名。
1.2.2.2 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干预 ①建立档案:在住院患者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后,由专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门诊随访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根据病情和危险分层护患共同制订出院计划和后续适合患者门诊随诊方案(随访时间为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②健康教育:包括心力衰竭基本知识,如发作诱因、症状、体征、相关检查、治疗手段。③服药指导:因心力衰竭药物种类多,故根据患者用药情况进行指导,包括药物用法、剂量、时间、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④饮食与液体管理:向患者发放常用食物换算表监测液体摄入,进行体质量和尿量监测。如发现体质量增加(如3 d内增加2 kg),提示有容量超负荷情况,指导患者认识尿量和体质量可直接反映病情变化,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及急性期加重表现。⑤休息和活动指导:出院前进行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运动耐力,制订居家运动处方,教育患者识别症状,从较低运动强度(40%~60%最大心率)开始,缓慢增加、循序渐进,并采用自主感觉疲劳(RPE)量表评估心率和身体症状。⑥心理指导与情绪管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GAD-7)和抑郁自评量表(PHQ-9)测评患者,识别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积极寻找引发心理问题诱因,症状较轻者以心理疏导为主,鼓励患者表达情绪、耐心倾听,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等;症状较重者转入心理专专科治疗。⑦操作示范:向患者演示测量脉搏、血压、体重及血糖方法,告知上述正常值范围和异常值代表意义,演示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的处理,建立考核标准,操作后考核患者或家属,确保患者和家属熟练掌握。⑧随访:随访时间为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护士通过护理门诊、电话或上门回访,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或不明白之处,且耐心指导和纠正患者不良行为。
1.2.2.3 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 ①患者及家属加入心力衰竭护理微信群,关注本院心力衰竭门诊公众号且建立健康档案。②在公众号上发布相关知识,每个月根据健康教育重点进行不同划分,第1周在公众号上发布以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干预为主的信息;第2周发布以用药指导、饮食干预为主的信息;第3周发布运动指导的信息;第4周发布以用药后观察方法、自我护理监测的信息。③微信互动:每周专科护士根据情况制订患者感兴趣的健康教育话题,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增加其健康知识。④心理支持:通过微信私聊、电话沟通等方式,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且督促患者积极配合相关的微信推送活动等。⑤设立微信群24 h值班,随时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护理指导、门诊预约等延续服务。两组均进行干预12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自护能力:采用自护能力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包括自护责任感、自护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技能4个方面,每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护能力越好。②依从性:采用自拟依从性量表评估两组依从性,包括饮食依从性、用药依从性、复查依从性、运动依从性4个方面,每个方面均有25个问题,每个问题1~4分,每方面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③记录两组再入院率。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
2.1 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QOL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QOL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后3、6个月再住院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后3、6个月再住院情况比较[例(%)]
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途径)融合传统行业构建的模式,将互联网+应用于各种健康教育中,可以跨越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将碎片化知识源源不断传送给患者,由于碎片化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记录,因此,可以潜移默化增加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同时解决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与慢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加的供求矛盾[8-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提高患者居家护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而患者治疗后对疾病认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十分重要,若护理不当会导致心力衰竭复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在患者门诊期间由专科护士进行健康教育,且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护理门诊随访管理中,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方法,以此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在公众号上发布互联网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且每周进行不同的重点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如遇到不了解的可以通过微信向专科护士求助,因此,患者不断了解自身情况,避免因预后不当而造成心力衰竭加重等。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用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将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用药依从性。常规护理是以护士说教为主,告知患者健康知识,而对患者个人需求、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日后个人护理等关注较少,导致患者缺少健康知识和自护能力等,从而影响自护能力和用药依从性。通过在公众号上发布相关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知识,每个月根据健康教育重点进行不同划分,第2周发布以用药指导、饮食干预为主的信息;第3周发布运动指导的信息;第4周发布以用药后观察方法、自我护理监测的信息,此3周内容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每日自我管理,如脉搏、血压监测、运动管理、饮食管理等,且通过公众号告知患者每日运动、饮食等,且发布急性心力衰竭急救方法让患者学习,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和依从性[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3、6个月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将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以降低患者再住院率,其原因在于护士对患者进行服药指导、饮食与液体管理、休息和活动指导等,让其可以进行自主管理,且通过运动加强体质以此合理控制病情,从而降低其住院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其原因在于根据患者门诊期间病情和危险分层,制订出院计划和后续适合患者的护理计划,促进患者身体康复,而出院后通过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传播健康知识,避免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降低复发心力衰竭风险,且护士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负性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使其保持身心健康状态,因此,在患者出院后基于互联网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心力衰竭护理门诊工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用药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