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花,潘晓婷,章文峰
(泉州市第三医院 福建泉州 362121)
近年来,我国酒精所致精神障碍(M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戒酒是治疗酒精所致MD患者的关键,临床治疗可根除患者身体对酒精的依赖,但不能根除患者心理对酒精的依赖。临床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2]。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常规护理对酒精所致MD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住院期间调理患者饮食等,对减轻患者心理对酒精的依赖方面效果不佳[3]。延续护理可通过加强家庭对患者的监护作用,同时帮助患者获得社会的支持,增强患者对家庭和社会的归属感,进而帮助患者戒除心理对酒精的依赖作用,但目前延续护理用于酒精所致MD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延续护理对酒精所致MD患者进行干预,探讨其对患者心理状况、营养状况及复饮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2018年6月1日~2020年2月29日我院收治的酒精所致MD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4]中酒精所致MD诊断标准者;②可正常沟通者。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精神障碍者;②合并神经内科疾病者;③有脑部手术史者;④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60例和延续组61例。常规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31~68(39.52±2.74)岁,饮酒史7~14(10.32±1.13)年。延续组男52例、女9例,年龄33~69(40.02±2.82)岁,饮酒史6~14(9.89±1.27)年。两组性别、年龄、饮酒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护理。住院期间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给予患者必要的戒酒指导;出院后按时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时复诊,每个月1次。
1.2.2 延续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①组建干预小组: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社区护理人员4名、专科护理人员和专科医生各2名,所有医护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专科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延续护理相关培训和考核。社区护理人员主要对患者进行出院后病情管理和评估,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汇报给专科护理人员,再由专科护理人员报告专科医生,并由其与专科护理人员共同调整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案;而专科护理人员则主要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病情评估、出院后护理方案的拟定及对社区护理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等。②住院期间医院护理干预:住院期间,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同时专科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的综合评估,并呈递给社区医院,同时与社区护理人员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指导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干预;医院定期指派专家到社区开展酒精所致MD专题义诊、讲座等;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营养干预方案。③出院后社区护理干预:出院后,由社区护理人员按时门诊随访和家庭访视患者,评估患者病情改善或进展情况,同时给予必要的干预措施,随访或访视完成后将患者情况上报给专科护理人员,由其对下一步的护理干预进行调整;在随访或访视时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根据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情况调整营养干预方案。④家庭干预:专科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掌握酒精所致MD发作的相关特点及相应的照护方法,确保患者居家时也受到合理、科学的照护,同时专科护理人员或社区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家属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病情变化及在对患者进行照护期间遇到的问题等,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解答。两组均干预1年。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况: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5]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焦虑、抑郁、敏感、敌对4项,各项总分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状况越差。②营养状况: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采用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6]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价,量表包括体重改变、营养摄入、胃肠道症状、活动与功能4项,各项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营养状况越差。③生活质量: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7]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心理卫生、躯体功能、健康程度、情绪角色4项,各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④戒酒效果和复饮情况:干预期间,根据患者戒酒情况统计完全戒除、限量饮酒、未戒除及复饮患者占比。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2.4 两组戒酒效果和复饮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戒酒效果和复饮情况比较
酒精是一种亲神经性物质,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而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会对机体功能造成影响,还会引起患者酒精所致MD的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片段性的幻觉、妄想及精神高度紧张、易激怒,同时伴有强烈的兴奋性和攻击行为等,酒精所致MD患者病情容易迁延,反复发作,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家庭经济压力较大[8-9]。相关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干预对控制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0]。而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戒酒指导,同时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出院后按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康复,但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不明显。
相关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感受度较高的人群在抵抗心理压力、负性事件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能力均高于社会支持感受度较低人群,同时其自我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也高于社会支持感受度较低人群[11]。酒精所致MD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受到邻居甚至亲属的排斥和歧视,使患者心理逐渐变得消极、自卑,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甚至开始自暴自弃,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对外界的感知,使患者对酒精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加。延续护理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进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12]。延续护理可将院内护理干预延续至患者出院后社区干预和家庭干预。一方面,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门诊随访和家庭访视,可强化患者戒酒信念,动态追踪患者心理对酒精的抵抗程度,同时根据患者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护理干预措施[13];另一方面,专科护理人员和社区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可改变其对患者的态度,增加家属对患者的关怀和支持,为患者康复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家庭成员的干预下,可进一步减少患者对酒具、酒友的接触,有效防止患者戒酒信念的松懈[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年后,延续组焦虑、抑郁、敏感、敌对评分低于常规组(P<0.01),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常规组(P<0.01),进一步说明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患者离院后出现复饮情况是导致酒精所致MD临床治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研究发现,酒精所致MD患者戒酒阶段普遍的心理共性在于,一方面患者对饮酒的危害已经充分了解,并且愿意戒酒,但另一方面患者又十分留恋饮酒的快感和欢愉感,对戒酒缺乏信心[15-16];此外,机体营养状态也是导致患者戒酒失败的主要原因。酒精所致MD患者长期以酒代食,本身营养状态较差,加之患者戒酒期间极易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进一步影响患者体质,阻碍患者康复[1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年后,延续组体重改变、营养摄入、胃肠道症状、活动与功能评分低于常规组(P<0.01);干预期间,延续组完全戒酒患者占比高于常规组(P<0.05),未戒除患者、复饮患者占比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同时增强患者戒酒信念,有效预防患者复饮。分析原因在于,延续护理打破了护理干预只限于医院范围的惯例,建立了由院内到院外的护理追踪,通过对患者院外的戒酒心理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并相应改变后续的护理干预,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解决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可增强患者戒酒的意志力,有效防止患者复饮[18]。此外,延续护理还对患者进行了合理的营养干预,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订个性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对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营养状况[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