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佳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2018 年6 月2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农业电商化的提议,鼓励电商企业、电商平台和农户建立合作,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可以进驻电商平台,提高农户销售途径,增加农户收入。农产品销售中,冷链建设非常关键,但是冷链建设面临着农户分散经营、新增设备投资巨大等实际问题,导致电商平台现有冷链物流难以下沉。对这种状况进行细致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是确保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关键。
若想构建一个完善的冷链系统将我国农产品产地囊括进来,必须对农产品物流领域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从我国冷库总容量、大型冷链物流公司业务状态、农产品产地现状、消费者满意度、政府目前的应对情况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据2019 年中冷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当时我国拥有4 600 万t 冷库总容量,较10 年前扩充了5 倍。但是相比发达国家人均冷库容量来说,我国冷库冷链建设严重不足,人均仅0.003 5 m3,是美国的1/10。若想实现冷链完全下沉,将各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纳入进来,需要再建1 亿t 冷库容量。根据行业经验,万吨级冷库的建设成本超过4 000 万元,这意味着我国完成冷链下沉需要追加4 000 亿元投资。
冷链建设需要物流公司的积极参与。很多实力强大的物流公司,因为自身业务拓展的需要,已拥有自己的冷链系统。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知名的冷链物流公司,如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双汇物流、上海安鲜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冷链物流公司的战略部署以城市为主,虽然可以囊括我国除西藏、新疆之外的百余个城市,但冷链最多下沉到县级城市,乡镇、村寨冷链相对空白。
生鲜冷链经营公司面对农产品产地采用冷链车上门收购的形式。农产品生鲜产量庞大,尤其是一些叶菜类生鲜因为水分含量高而极易腐烂,收购单位迟上门数日,便会给菜农带来不小的损失。为了降低冷链成本,收购方采用了冰块等传统制冷方式,制冷效果差,不能保证车厢内温度恒定,会对果蔬、鱼、肉等质量造成影响,明显缩短这些产品的保鲜期。
在消费市场角度来看,消费者对社区门店生鲜食品质量满意度只有73%(艾媒网数据)。社区生鲜门店的生鲜产品是冷链物流公司将农产品基地的生鲜产品转运而来,因此该满意率足以说明部分生鲜产品在农产品产地已经出现了萎蔫、脱水、轻度腐烂等情况。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农产品产地缺少冷库。
据业内人士反映,为了确保产品新鲜度以及让生鲜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卖相,有的菜农会用深井水清洗浸泡,硬性给予生鲜产品足够水分。有的菜农甚至利用化学方式达成保鲜目的,导致生鲜产品食品安全水平降低[1]。
行业数据显示,因缺乏冷链系统支持,在我国农产品从收购到售出的时间段内,腐败腐烂率达到25%,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高达近百亿美元。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产品从采摘到售出的时间段内,腐烂腐败率只有5%。
因为冷链下沉不足导致的农产品巨额损失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所以从2012 年起我国政府开始研究冷链建设,以期延长冷链系统,使冷链物流有效覆盖乡镇。冷链建设需要的巨大投资,成为了冷链建设最大的阻碍。实施政府和企业冷链建设PPP项目,无疑是打破资金瓶颈、推进冷链建设的有效办法之一。
目前,投资额数百万到数千万的冷链工程纷纷出现,相关招投标信息在网上可以查到很多。可以看出,政府在基层冷链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河北、上海、浙江等地已经率先实现冷链冷库深入田间地头[2]。
冷链技术包含冷链硬件技术,也包含管理技术。仅有高质量硬件系统不能实现最佳的冷链效果,还需要严密精细的管理作为支撑。在业内,冷链管理遵循“5S”原则,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其中,习惯涉及冷链工作人员在收购、装车、控温、卸载等方面的具体规范[3]。目前,我国冷链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不能实现冷链操作的严密性,造成了生鲜食品保鲜期缩短。另外,考虑到运输路径的影响,还需要进行路径规划,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大量的运输任务。这些对管理人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可以说,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公司粗线条管理导致的管理技术薄弱,成为了冷链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冷链向农产品产地延伸还需要更多的投资主体。由于投资过巨以及面临较大的运营成本,大部分投资主体“望而却步”,被阻隔在了冷链市场之外。虽然政府出台了激励政策,但是大部分投资者仍然犹疑不前,主要是因为缺乏行业经验、难以掌控生鲜食品冷链运输技术、对腐烂等导致的巨大损失缺乏对冲能力。
目前,农产品产地实现自有冷链建设是不太可能的,这是因为除投资巨大外,当地人才不足,难以保证自有冷链冷库的科学管理。因此,有必要将冷链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我国物流公司大部分从事正常的物流业务,少有公司拓展冷链业务,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发动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将冷链“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对财政的压力大。
按照国际冷链标准,冷链系统建设需要融入3S技术,即GPS、GIS、RS 技术,分别发挥定位导航、微观分析以及遥感传感功能。还要应用RFID 技术及电子标签技术,可以方便网购消费者跟踪自己的生鲜食品运输路线,改善其购物体验。
我国冷链公司中,能够完全落实这些技术的并不多见。这4 种技术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和监控,一般公司难以承担平台建设费用。冷链运输必须实现产地、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才能保证及时供货、及时收货。冷链物流公司是在三者调度下运行的,三者之间缺乏物联网沟通,不能有效共享信息,导致冷链运输效率下降[4]。
从冷藏食品袋表面检测出新冠病毒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我国冷链物流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消毒环节,同时反映出我国对冷链物流卫生监管存在短板。如何补齐消毒以及卫生监管短板,将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
冷链物流公司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参考国内外行业经验,制定较为严格的管理系统。针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培训,保证其具有精细化运作习惯,尽最大可能保证生鲜产品在采摘、装车、运输、卸载及入库等环节的严密操作。
首先,政府需要完善冷链物流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制度,保证有实力、有资质、有经验的投资主体进入冷链行业。其次,以PPP 模式吸引投资,降低投资者压力及政府财政压力,实现双赢。再次,对于实力较强、口碑较好的传统物流公司,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其向冷链物流转型,在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冷链发展扫清障碍。最后,积极构建完善的冷链检验检疫系统,补齐我国冷链物流短板,可以避免冷链物流成为病毒载体。
由政府投资建设具有RFID、GPS、GIS、RS 等技术的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对所有冷链物流公司提供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从业公司负担。鉴于目前数家大型冷链物流公司分散经营的现状,可以在征得公司同意的情况下,实现冷链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庞大、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的冷链系统。
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物流建设不容乐观。政府及行业内实力公司等,需要在协调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进一步合作,整合资源,将现有冷链系统向田间地头延伸。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信息技术融合、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通过详细规划,保证冷链建设工作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