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 荣
(安徽霍山县委党校 安徽 霍山 2372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要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必须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 方面实现振兴,其中文化是乡村振兴的自信和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内在驱动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
乡风治理就是对乡风的治理,其目的是培育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地域特色的文明乡风,其主要内容是积极培育和弘扬文明乡风,打击和遏制不良乡风在乡村社会的生长和蔓延[2]。培养和谐向上、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是当前农村发展中必须攻克的难题,文明的乡风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风治理尤显重要。
1.2.1 经济方面
乡风文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振兴产业。从经济角度看,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乡风文明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创造、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霍山县立足丰富的人文历史、红色文化、生态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提高文化产品的品牌效益,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集中体现了乡风文明对新农村建设的引领作用。
1.2.2 政治方面
乡风文明有利于凝聚村民共识,发扬民主。毛泽东指出,“文化是精神的东西,它有助于政治民主”[3]。乡风文明包含政治、法律和民主等方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增强村民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和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及责任意识。在农村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培育村民文明新风,增强村民的政治觉悟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
1.2.3 文化方面
乡风文明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传承文明。文化是软实力,乡村文化是在农村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兼收并蓄,它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倡导时代新风尚,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1.2.4 社会方面
乡风文明有利于淳化民风民俗,稳定和谐。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成效,便于村民养成健康良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减少社会矛盾冲突的发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乡村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村民破除不良陋习,树立新时代新风尚,为村民营造文明新风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乡风治理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举措,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农民对乡村文化认识匮乏,文化自觉亟待提高。有些乡镇仍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观念,个别乡镇把文化工作“边缘化”,把乡村文化设施“虚设化”,有的乡镇和村部把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管理运行制度停留在纸上或墙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免费开放时间,无法切实发挥文化惠民功能的作用。
农闲时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的行为在乡村仍然存在;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仍然很有农村市场;为了面子婚丧嫁娶操办不简化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传统陋习在乡村的影响根深蒂固,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阻碍。
目前,乡村家风建设得不到足够重视,例如基本的孝道都得不到继承和发扬,像霍山县这样的山区,乡村人口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年轻力壮人群都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务工,无暇照顾老人的精神生活,对孩子也缺乏监管和教育,这就造成缺乏家庭教育、缺失良好家风的恶性循环,从而跟不上乡风文明建设的步伐。
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以霍山县为例,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在财物管理上属于乡镇,仅在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人员被乡镇“拉工”得多,专门从事本职工作的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对口的少,组织、指导业务工作能力不强;农家书屋管理员皆为兼职,无报酬,积极性不高,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霍山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更有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在“文明育县”战略统领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努力破解乡风治理中的瓶颈,走出一条具有山区地方特色和亮点的乡风治理之路,从而繁荣了乡村文化,加快推进了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建,就是以现代人的视角、现代化的眼光对乡村文化的回望和致敬,是当代人对乡村文化的反哺与滋养”[4]。霍山县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着力移风易俗、润化乡风,唱好乡村振兴“文明戏”。一方面,充分挖掘民间家风家训资源和新乡贤人才,开展“优秀共产党员户”“脱贫规范户”“勤劳致富户”“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彰显群众身边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弘扬乡村新风。县文明委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加大宣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新风,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破除各类低俗陋习,反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
必须完善乡镇(村)的规章制度,对文化设施及场地的日常管理、活动计划、维护使用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涉及领导体制、协调机制、硬件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村民也有“夜生活”,逐步形成政府对村民的文化引导机制,更好地让村民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体验到幸福的滋味,使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
乡风文明以先进的乡村文化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就需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西山文化和三线文化等先进文化资源,繁荣兴盛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彰显文化底蕴,发展“一乡一品”,发挥带动力,激发活力,提升文化服务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切实保护好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名片。例如霍山县有厚重的“三线文化”,以打造“军工文化产业园”为抓手,整合三线、知青、国防教育等文化基因,促进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别山“印象三线”创意文化园,给乡村群众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二是打造好乡村生态文化。霍山县作为国家生态县,又是“中国天然氧吧”和“中国好水”水源地,有丰厚的山水文化资源。利用好生态文化,变环境优势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乡村振兴之路。三是传承乡村西山文化。霍山县有“西山药库”的美誉,以西南山区乡镇为重点,着力打造集基地、加工、市场、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西山药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先行区。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智力支持,要强化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激发亿万农民的内生动力。全面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人才需要引进来、留得住、育得优。一是要吸进外来人才,用开放的胸襟包容和招揽外地人才,“为我所用”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二是留得住本土人才,出台相关政策优待人才,采取激励机制留住乡土人才,激发他们的热情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谋发展、谋振兴。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活动中心配备文化专职人员,重点培育文化人才,做到岗位稳定、专职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