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宏英
(古浪县土门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甘肃 武威 733102)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国内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与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了全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对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道路展开了不懈的探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有农业经济的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要高度重视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确保农林整体层次能够稳步提升。因此,研究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农林经济管理不只是单纯的经济管理、农林管理,而是在充分结合两项管理内容后产生的全新管理工作。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针对的是农林领域,其科学研究模式与以往不同,在研究时添加了经济管理相关内涵与概念。与此同时,农林经济管理涉及多个因素和方面,如设备更新、技术升级、资源分配、人员设置等。农林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整个农林的发展水平,推动国内农林不断发展与进步,提高农林经济综合性。
以往的经济发展相对粗放,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经济发展效率难以提高,特别是在农林经济方面,采用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国内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从手工农业向机械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林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由此能够得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林经济的集成式发展,充分融合生产和资本,合理配置农林资源,使单一农林结构实现多元化,能够充分提升农村地区整体生产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要想快速发展经济,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1]。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构建农林经济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优化和改善农林经济的基础上,将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更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实力,促进我国的社会进步。
首先,农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较弱。农业包含了不同方面和内容,涉及养殖业、种植业、林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并且各行业领域还会被多个因素所干扰,例如市场需求变化、自然因素等。国内农业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改革原有农业结构,指引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朝着集约型增长转变,通过此种改革,虽然使国内农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仍未提高国内农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3 个方面:第一,国内农林种植地区过于分散,不利于集约化的农林经济管理。第二,国内农林经济管理方法和模式相对传统,未及时引入先进管理思想与高新技术。第三,国内农林种植工作整体效率较低,对农林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阻碍。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客观来讲,农林经济发展与管理机制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当前农村区域并未构建全面的农林经济管理机制。从原因上看,一方面,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引发了农村经济、城市经济二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务工,弱化了农村经济发展力量[2]。另一方面,国内农村人民群众和城市人民群众相比,其知识能力水平较为低下,与农林经济管理有关的技能、知识也相对匮乏,难以构建合理的、先进的农林经济管理机制,导致国内整体农林经济发展速度慢。
再次,农林经济管理缺乏劳动力。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涌入,并且人才分散到了多个行业领域,因此专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综合型、专业型人才极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大量农田被闲置,社会资源遭到浪费,种种问题和现象都对农林经济管理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同时,当前国内采取的农林改革无法让农村劳动力、生产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统一。
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走现代化发展路线、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等。
针对现阶段农林经济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应积极采用多种优化举措使其得以完善。
首先,政府及农林相关部门应该发布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增加各地对农林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提高加入农林经济规划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社会经济、农林经济二者的交互提供渠道和方法,加深彼此融合的程度。以共同发展为目的,运用各种外界生产方法,引进大量外界资源,对农林经济信息的稳定沟通方式进行摸索和构建,从而让农林经济管理机制得到根本改善。
其次,应鼓励支持农村的剩余人员,倾向性地发布农林经济扶持政策,使农民群众意识到构建农林经济的巨大价值和作用,减少农村技术人才流向城市地区,将更多农村技术人才留在当地。
再次,应对农林留守人员、农村闲置土地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将其更多地投入到实际农林经济的使用中,将其应用价值深层次地挖掘出来,组织留守人员定期进行农林经济的宣传教育,优化和完善农林经济发展机制,以推动农林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提升农村经济水平[3]。
在完善经济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工程。以工业化理念谋农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标准型、集约型农业,在镇上建设一大批高标准规模的养殖小区、示范园区,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得以逐步实现,形成特色农业带和规模农业区。
要想使农林经济管理水平得到发展与提升,就应确定农林经济的发展趋势,始终走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线,将科学技术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农村高效、科学地构建农林经济,提升我国自动化、现代化的水平。
在大量人工劳动力被设备机械所代替的背景下,构建农林经济时应顺应人工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发展趋势,大量运用农林自动化设备、高新技术,从而更好地适应农林经济管理。
坚持走现代化发展路线,通过对自身准确的定位,找准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借助农产品优势、资源优势构建农产品交易市场,努力培育集散能力强、规模大的工业品市场与农产品市场,不断搞活流通、发展当地商贸。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后续的发展注入动力。应该调整产业结构,融资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要想使农林经济管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就应始终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与我国农村发展建设规划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强农林产业中的先进设备机械与高新农业技术的运用,让农林产业不断提升现有的综合生产效率。第二,全面整改目前国内存在的农林经济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对工作人员展开有效的培训和学习,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教育力量与农林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农林经济服务基地较少,并且在该方面的建设依旧匮乏,国内虽然具有广阔的农林种植范围,但是在地形地势、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农林种植部位存在较大间隔,具有不集中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在农林建设过程中农林经济服务基地的效果。要想使该问题得以解决,应率先构建多个基地示范点,使附近农林经济在各个基地示范点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取得良好成果后再向其他地区的农林经济建设传播成功经验,使国内综合农林经济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力[4]。
依托科教兴农战略,重视对当地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加快认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等,培育出高效农业品牌。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提高自身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大力建设农民经纪人团队,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号召镇上的农民加入其中,使农民的市场风险明显降低,帮助农民增收增产。
目前,国内投入到构建农林经济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培养农林经济管理者也得不到重视,使得国内在农林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人才与专项资金。要想让该问题得到解决,首先,要创造出构建农林经济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人员的注意力,将资金投入到农林经济发展中,在构建农林经济过程中资金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或缓解。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扶持农林经济的发展,对专项资金进行设置,保证资金供给农林经济建设的平稳性。
在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方面,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为小城镇建设融资。培养竞争意识、市场思想,对投融资体制改革进行深化,构建出全方位、多角度的城镇融资投资体系,采用财政贴息贷款、存量资产置换等方式,对外资、社会投资进行引进,实现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融资,以缓解自身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5]。
在构建农林经济时要想科学利用现代化技术,就应建立健全农林经济的管理体系,紧跟中国特色发展脚步,详细地分析、调查和研究农林经济当前的发展情况,将其作为规划农林经济产业的基础和参考,并按照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农林经济专业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确保学生知识储备与实际应用水平相适应,构建出一流经济管理团队,使农林建设和高新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确保该体系的现代化和先进化,以此增强农林从业人员的水平和技能,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农林设备机械。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基于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将小康住宅区建设当作突破口,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让农村净化和美化得以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林经济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应大范围进行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逐渐培养出文化高、技术精、经营好新型农民。
研究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熟悉农林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把握农林经济管理的现存问题,通过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走现代化发展路线、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等方式开展农林经济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各种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推动国内农林经济进一步发展。